30春温气分证治(1)
同学们,上次课呀,咱们讲了春温的概念,病因病理和诊断要点。
4.辨证论治
(图形演示00:42)
第4个问题来谈一下辨证论治。当然春温病它的发展变化很快,证型很多,也很危重,那要结合具体证候一个个地讲,但是呢,总的原则,总体上应该怎么?——根据它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表现,有这么几种大法:
初起发于气分,因为春温病没有明显的表证,所以呢,卫分不是主要的,发于气分有这么几种治法:
辛寒清透。用辛寒的药,比如说白虎汤,用石膏,辛寒清热透邪,“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嘛,这种适用于蒸热,所谓蒸热呀,就是里热蒸腾,热邪本身就从里向外蒸,肺、胃的热邪从里向外(蒸)。你怎么知道?通身大汗,大汗出啊,说明热邪在向体表发越,因势利导,用辛味寒凉的药既清又透,还是使它从表而解,向外走,这是一种情况。
再一种情况,用苦寒直折。这种情况用于郁热。热邪本身郁在里边了,气机不通,你让它往外宣,它宣不出去,它本身是郁闭的热,它不向外蒸,你因势利导,导不出去,所以这种情况用苦寒药清热,苦、寒能够清热。为什么叫直折呢?苦味的药下行,使热邪向下,从下边给它出路,向下边走。
这两种证型不一样,所以用药也不一样。
再一种情况,用苦寒攻下。这个用于热结,也可以叫滞热。这是阳明腑实证,大便燥结,燥屎和热结聚在里边,阻滞了气机,气机不通畅,邪无出路,也可以叫滞热。
蒸热、郁热、滞热,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治法当然也不同。对于燥屎内结,应该用苦寒的药攻下,通过攻下而泄热。所以同样是气分证,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就这么几个大法。
那这两种情况(蒸热、郁热),这种情况(滞热)是由这两种情况(蒸热、郁热)发展而来的,这两种情况(蒸热、郁热)可以是一发病就有这个表现,如果说初起兼表,你也要具体分析,它也可能是兼风寒,也可能是兼风热。刚才不是说了吗,春天气温不稳定,有时候凉,
有时候热。如果感受风寒,它就有风寒的表现哪,在里热的同时,有头痛、身痛、无汗,还有轻微的恶寒,那就知道,那是外感寒邪了。那么呢,加一点辛温药,但是不能用麻黄、桂枝,用葱白、豆豉,葱豉汤。
如果是外感风热,微恶风寒、有汗,可以加银花、连翘,在清里热的同时,可以加银翘,或者是把银翘散合进去,有人用银翘白虎汤嘛,白虎汤加银翘散来解表。这是兼表。
所以整个气分类型虽然多,但是不外是这几种大法。
(图形演示5:05)
如果发于营分,初起就是营分证,要清营或者叫凉营,因为它损伤营阴了,要养阴。凉营、养阴,同时还可以加透热转气的药,在清营的同时向外透热,使营分的热从气分透出去,从表而解,向外散热,从里边清,从外边散,从不同的渠道给热邪寻出路。这个透热转气虽然不是大法,大法是凉营养阴,但是它很起作用,它配合着凉营养阴的药,对热邪的消散、发散很有促进作用,所以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这个咱们以后讲营分证再细讲。
(图形演示6:14)
30如果气分、营分,这不是两种初发的形式吗?再继续发展的话,进入血分。血分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动血;一种是耗血;一种是动风。热邪迫血妄行,灼伤血络,可以导致出血,要凉血散血,不要去止血,治温病从来不提止血,为什么?是血热导致的出血,凉血就是止血,但是它在动血的过程当中,由于热邪很盛,它也同时耗血啊,血液也粘了,所以出的斑是紫的嘛,那不是说明血液粘滞吗?所以要消散这个瘀血,要散血,散血包括养阴和活血这两类药,所以动血呀是凉血散血法,用哪类的药呢?凉血药、滋阴药、活血药三类。
耗血,()滋阴补血,或者叫填阴补血,因为热邪深入到下焦,所谓耗血是消耗肝血和肾精,它耗伤得非常地厉害,所以用填补的方法,甚至于用血肉有情之品来填阴补血。
如果动风,用凉肝熄风法。为什么动风列入血分证呢?因为是肝热而生风,肝藏血呀,因为肝血热,这个热血对经脉的刺激才导致抽搐,所以凉肝血就能够熄风。
这是关于血分证的几类治法。
那么温病啊,它发展有气分、有营分、有血分,有这么几个阶段,总的来说,大家就掌握这个大体原则就行了。
这里边咱们特别要给大家强调一下,哪些药不能用:
用药的禁忌(8:57)
①第一点,忌纯用苦寒。刚才你不是说了吗?苦寒直折吗?郁热要用苦寒的药使热结下行吗?我这儿说的是忌纯用苦寒,是苦寒药必须配伍甘寒药,或者咸寒药物,不能单用苦寒,为什么?寒可以清热,苦可以引热下行,这都是事实,但是苦药都燥,它容易伤阴哪,春温病本来热就伤阴,热很重,就伤阴,你再用苦燥伤阴,(动作:手敲黑板)这个肯定要注意,所以苦寒不是不能用,是不能纯用,要配甘寒或者咸寒生津的药,保津液。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的“中焦篇”讲哪,“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甘寒也,服之反燥甚。”他讲,温病燥热,燥热就是津液损伤。欲解燥者,你想解除它那个燥热。先滋其干,就是说要生津,它是因为热伤津液才出现的干燥。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纯用苦寒的药,苦燥伤阴,越用越燥。所以非用不可,必须配甘寒、咸寒之药,比如说生地、麦冬是甘寒,元参是咸寒,要配这类的药,不能单纯的用。
②第二点,忌利尿,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了呢?因为在湿热病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的原因是什么呀?津伤没有尿,所以你不能利尿,越利尿越伤阴。吴鞠通也在“
中焦篇”提出来,“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也,不能用淡渗利尿的药。忌五苓、八正辈,五苓是指五苓散,五苓散用于伤寒太阳蓄水,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它可以化气行水,但那是外感寒邪,温病的小便不利,不是膀胱气化的问题,是津液不足,他就没尿,所以滋阴才能利尿,五苓散不行,辛温的呀。八正散行不行?八正散都是苦寒药,它大部分都是苦寒药,它是用于膀胱湿热导致的小便不利,它不是湿热啊。所以利尿也不行。
③第三点,忌辛温发汗。这个是绝对的禁忌,利尿绝对的不行,辛温发汗也绝对不行,这么不用多说了。
④忌早用滋补。春温病不是不可以滋补,深入到下焦,损伤肝血肾精,肯定要滋补,还不是一般的滋补,还要用填补,但是不能早用,气分证、营分证不能(补),所谓滋补、粘腻的滋阴药,它容易敛邪,清补可以,清补比如说生地呀、麦冬、元参这一类的,既能清热,又能滋阴,所谓滋补指的是什么呢?龟板、鳖甲、阿胶这一类的药,甚至于熟地、山萸肉这一类的药,治内伤杂病的滋阴药,那绝不能用,清补可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