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种中医外用药的涂搽法
涂搽法是将药物制成洗剂或酊剂、油剂、软膏等剂型,涂搽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
本法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就有涂、搽方药近200首。除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许多局部病变外,还用于内、妇、儿等科的病证。
【操作方法】依据病情选药物,然后把药物研成细末,因患病部位及皮损不同,可把药末与水、酒精、植物油、动物油或矿物油调成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不同剂型外涂患处。   
【主治病症】
一、急喉风
解毒化痰利咽散(《中医外治法简编》)
硼砂15g,牙硝4.5g,雄黄6g,僵蚕3g,冰片1.5g,枯矾、劈砂各1.5g。上药共为细末以净水或蜜涂廉泉穴,每日3~5次,7天为1疗程。功能疏风清热,解毒化痰。
主治急喉风痰壅口噤者。
二、外伤疼痛
二乌酊(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8(4):31) 
生川乌、生草乌、四叶对、土细辛、甘松、山柰各10g,疯茄花9g,薄荷6g,红茴香15g。将上药共研细粉浸在75%酒精或白酒5000ml内,1~2周后,用药棉浸药水外搽患处,每日3次。严禁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疼痛。
三、凝脂翳
石决明乳膏(《甘肃中医验方集锦》) 
石决明30g,樟脑、白矾各3g。将石决明研成细末水飞,然后把三味用人乳或牛乳炼成膏,涂在眼睑上,每日3~5次,10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明目。
主治凝脂翳。
四、黄液上冲
矾梨膏(《眼科临症笔记》) 
白矾9g,硼砂6g,冰片1.5g。上药共为细末,与秋梨1个(去核)捣烂涂之,每日3~5次,病愈止。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黄液上冲。
五、腹痛
如意金黄散(《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6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25g,天花粉120g。上药共为细末,用酒或醋,或麻油调敷局部,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化瘀。
主治热毒腹痛。
六、胸痹
救心油(广东医药1981;2(8):48) 
麝香、檀香、沉香、苏合香、龙脑香。上药经现代科学方法提炼成精油。心绞痛发作时,将该药涂抹人中穴,作深呼吸,以吸其气味。大多在1~3分钟内可缓解,如不缓解,10~15分钟后可重复使用,至疼痛缓解为止。功能芳香开窍,活血止痛。
主治心绞痛。
七、颈淋巴结核
芭蕉胆汁搽剂(《中国民间草药方选》) 
芭蕉根12g,虎耳草30g,芥菜花20g,猪苦胆1个。将上药捣烂取汁,外涂搽患处,每日2次,1个月为1疗程。功能解毒散结。
主治颈淋巴结核后期。
八、痛风
红花酒(中医杂志1990;(1):41) 
川乌、草乌、全当归、白芷、桂皮各15g,红花10g,白酒500ml。上药浸于白酒中,24小时后去渣取酒,再加入10瓶风油精,摇匀后装瓶备用。用时外涂痛处,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功能散寒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痛风关节疼痛。
九、自汗、盗汗
郁金止汗散(《濒湖集验方》) 
郁金20g。将上药研成细末,临睡时用蜜调和涂于两乳头上。功能和营敛汗。
主治自汗、盗汗。
30十、阳痿
麝香起阳丸(《中医外治法集要》) 
凤仙药子15g,阿片、蟾酥各3g,麝香0.3g,葱白适量。凤仙花子研为细末,过筛;加阿片、蟾酥、麝香调均匀,再研一遍,加大葱适量捣为丸,如黄豆大,阴干。临睡前,用药丸3粒,白酒化开,涂于神阙、曲骨、阴茎头上。每晚1次,直至病愈。功能温补肾阳。
主治命门火衰型阳痿。
十一、坐骨神经痛
蟾酥膏(中成药研究1985;(5):20) 
蟾酥、细辛、丁香、雪上一枝蒿等(成药)。取肝俞、肾俞、阳关、环跳、风市、委中、梁丘、阳陵泉、承山、悬钟等穴为主,配合局部压痛点,分别顺序贴药,5~7天更换1次,4次1疗程。功能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风寒湿型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十二、痈疽
四黄散(《民间中草药验方选》) 
大黄15g,黄芩、黄柏各10g,黄连6g,天花粉10g.赤小豆15g,五倍子6g,粘香10g,草梢3g。上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涂患处,每日2次,10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主治痈疽。
十三、疖
龟版散(《疖疔的中医调治》) 
龟版末60g,黄连30g,红粉15g,冰片3g。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涂搽患处。每日2次。功能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疖肿。
十四、褥疮
三片粉(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8):53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