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12 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十二)
一、语段阅读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车过戈壁,当远方山崖上(甲)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①屏( )息沉默了。天蓝得仿佛蓝②liú( )璃一样,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零星些许细流。在这样的偏远之地,呕心沥血,穷尽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但若非如此,又怎能为后世树立艺术的示范?
经历千年岁月风沙,莫高窟内的壁画雕塑早已(乙)褪、然而光照之下依旧摄人魂魄,令人心醉神迷,折服于人类文明的庄严璀璨。
为什么来到敦煌?(丙)面对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血与泪,留下光荣与梦想,留下不朽艺术的古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____(A.píng B.bǐng)____________②____(A.琉 B.流)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A.断断续续 B.陆陆续续)____________乙____(A.斑驳 B.斑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的阳光与星辰,曾照耀无数杰出的艺术家与虔诚信众的心灵
②当然是为了它迷人的历史与文化光影
③在敦煌看见的一草一木,都令人浮想联翩
④也曾给予他们坚定的力量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①,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②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馀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节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
【注释】①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②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___) (2)俶尔远逝 (____________ )
(3)啮其涯( ) (4)然后徐行( )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
A.屈折东流 B.荡击益暴 C.毕至石乃止 D.有泉悬焉
4. 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馀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5.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5度体温是低烧吗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6.语段【甲】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甲】【乙】选文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
8.【甲】【乙】选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甲文着重写________,乙文着重写________;甲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乙文着重写________;甲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乙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甲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内心情感,乙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_的生活境况。
三、现代文阅读
【甲】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生若茶
黄聪
①我不谙茶道,对于茶品的优劣我一窍不通,虽然也被请喝过西湖龙井、黄山毛尖、云南普洱等所谓的名茶,可除了入口的那一丝苦涩,这些名茶并无其他的不同,我甚至感觉其远不如家中父亲熬的红砖茶解渴。
②先把一袋茶叶豆儿全都倒进玻璃杯中,茶叶像一粒粒圆润的绿豆,晶莹饱满,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然后注水,茶叶豆儿随着水流在茶杯里翻滚盘旋,旋转着逐渐地膨胀起来,进而慢慢地舒展了,原来每一粒茶叶豆儿都是一片完整的茶叶,闷热的房间里突然就弥漫了淡淡的清香,似乎凝结了燥热的空气。
③茶是好茶,广东朋友寄来的铁观音,我珍藏了将近两年,我不谙茶道,不知道这茶叶是否已经过期变质,但我依然视其为珍品,不忍糟践了。茶叶有保质期,朋友间的友谊却是永远保鲜的,就如同这馥郁不散的清香。
④天气酷热,街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屋里更是热得如同蒸笼,闷热带来的直接反应就是烦躁,时间似乎凝固了看不到未来,曾经的烦恼一点点地涌上心头,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生活的那点甜蜜竟被覆盖得不留一点痕迹。
⑤我定定地注视着那一杯茶水,它渐渐变得青绿,茶叶豆儿一片片地舒展开来,全都漂在上边,不起眼的那么点茶叶豆儿展开后居然有大半杯。大概是茶香已经弥漫了小屋吧,我已然嗅不到初始的芳香了,自嘲地笑笑,面对如此珍品,郁闷似不应该。那么,就喝茶吧,茶水够烫,轻轻地呷了一口,不由得咧嘴皱眉,好苦!我不由得疑惑了,这是好茶吗?怎么茶
水不如干茶叶那般浓香?
⑥茶水的颜渐渐变得深了,茶叶的颜也变得更重了,密密地挤在上面,似乎都要争得最上一层释放自己的芳香,但是在层层同伴的拥挤压迫下,仅凭一点浮力想要挣脱这种束缚谈何容易。慢慢地,拥挤的结构开始松散起来,终于,最下方一片吸足了水分的茶叶漂荡着沉了下来,然后,一片片茶叶摇摇晃晃地落在了茶杯底部。我突然悟到了些什么,我们的生活不就如同这茶杯里的茶叶吗?先是好高骛远地追求着什么,经过无数磨砺摔打之后再渐渐地淡定沉寂。
⑦午后的天气更闷,空气像是要燃烧起来,汗水湿透了衫衣,喉头干燥,想去隔壁的小卖部买瓶冰水降温,可又不忍心浪费这杯好茶,皱着眉头一口气把杯里的液体喝完:苦极,像是喝了某种汤药,居然出了一身的汗。稍作回味,苦涩之外竟然还有一些淡香,同时,身上感觉到了一些凉,汗水居然是凉的。我自以为到了品茶之道,续上水继续品茗。
⑧渐入佳境,一切豁然开朗起来,过去的已然过去,过去的磨砺对今天来说更是一笔财富。有位作家曾说过,要傲,傲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要苦,苦得像茶,苦有一缕清香。生活,正如这一杯茶。
9.文章第④段和第⑦段反复写天气的酷热,有何作用?
10.赏析文章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11.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12.你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读完文章后谈谈自已受到的启发。
【乙】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类一直在“发低烧”吗
王昱
①人类的正常体温究竟是多少?你可能会本能地回答:“37℃啊!”但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体温一直在下降,目前平均体温仅为36.6℃,而非37℃。这意味着,人类的正常平均体温可能需要重新定义。难道百年前的古人一直在“发低烧”吗?别笑,事实可能还真是如此。
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朱莉·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经过长期的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10年下降0.03℃。帕森内特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
③虽然这项调查的对象只有美国人,但帕森内特指出,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的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人类体温的下降趋势会不会很快停止?她表示:“人体体温存在一个极限值,体温不会降至0℃,但具体降到哪个值,我现在也不知道。”
④其实一个多世纪以来,37℃被用作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也是不断地受到质疑。这个标准是由19世纪中叶德国医生卡尔·翁德里希对2.5万名成年人的腋窝进行了数百万次的温度测量后提出了这个标准。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人类的体温需要恒定,以及为何恒定在37℃左右。
⑤对于人类以及其他恒温动物为何具有恒温能力,科学界已经有了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认为大脑在恒温下运作得更好;另一种则认为这是某些动物从依赖水生环境彻底转向陆生环
境的演变结果,这两种解释也许都是一些动物维持身体恒温的目的。动物维持比环境温度稍高的体温,有利于增强动物体内糖酵解的能力,以及促进酶的活性。在生存竞争中,这就意味着有许多的优势。
⑥那么,为何人类的体温又要恒定在37℃呢?研究发现,37℃其实是人类维持体内酶活性的一个“高限”,比这个温度稍稍升高几度,人体内的酶就会失活。但相反,温度有些许下降(比如在30℃~35℃)对这些酶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能让其更加高效。
⑦既然温度降低能让酶的活动更高效,那么人类为何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呢?对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人类之所以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
⑧在地球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在生物界横行无阻,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生物学家发现,入侵人体的真菌数量惊人的少。比如肺囊虫,它可以使人类免疫系统受损并引发肺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只能温顺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只有在肺部温度下降(所谓的受“风寒”)时才出来作乱。
⑨无独有偶,人类并非唯一不受真菌困扰的物种,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也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尽管它们所接触的真菌种类超过4000种,但长在哺乳类动物身上的只有不到500种,并且大部分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同样显示,几乎没有什么真菌引发的鸟类疾病,而大多数鸟类的体温比哺乳类动物的更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