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家精要丨姜叔明:理法方术融汇贯通针灸穴注各宜所用
作者简介
姜淑明,天津市人,1927年生。1940年13岁时拜大成祥针灸诊所王家骧为师学习针灸,历时三载,出师后应诊于大成祥针灸诊所。1948年入哈尔滨市中医讲习所学习,1951年于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继续深造,次年被市卫生局及民政局委任为大成祥针灸诊所所长。1956年调到哈尔滨市中医医院工作。早在六十年代初,姜氏肝病即大胆采用穴位注射及针灸之法,姜氏在手法操作上,提倡针刺无痛,注重“按压”、“轻快”手技,临床疗效显著。曾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聘为副研究员,哈尔滨市瘫痪病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中医学会理事。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姜氏重视辨证施针(灸),强调理、法、穴、术融汇贯通,提倡针刺无痛,注重手法精巧。
1提倡无痛进针,注重“按压”、“轻快”手技
(1)夹持按压:是进针的第一步骤,它类似夹持进针法,但又与其有所不同。姜氏之特点在夹持进针法的同时,发挥了右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按压”作用。①夹持,指左手拇、食指夹持针尖部,以固定针体;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以便将针刺入皮肤。②按压,指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于针体的外周,置于穴位皮肤之上,在进针的同时,按压皮肤,使疼痛感扩散,足以减少或免除进针时的疼痛,按压法贯穿于整个进针术之始终。夹持按压法,不限于针尖的方向和角度,而且长针、短针皆适宜。
(2)刺入轻快:是进针的第二步骤。即在做好持按压术的准备后配合行之。轻,指进针时手要轻,既能将针刺人皮肤,又无痛感,主要靠右手拇、食指轻巧柔轫的作用;快,指进针时速度快。此外,更体现在“按压”手法配合得当与否,即在进针的同时,快刺皮肤,轻、快、按压三者协调配合,便在稍有感觉,或毫无感觉中将针刺入皮肤。
(3)捻转进针、行针得气:是进针的第三步骤。捻转,是将针轻快均匀地捻转而入,其左右捻转角度在90°以内。若取穴准确,一般采用捻转进针法都能获得气反应。若捻转进针得气不佳,可将针从深层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反复35次,其幅度与频率不宜过大过快,之后再行捻转,作为辅助捻转进针的催气方法。针下得气与否,医者指下可知,正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主。”“气之主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2治遗尿症,总结“二穴三注意”
遗尿症,历代医家阐述颇详,多以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脾肺气虚等为主要病因病机,在治法上以温肾固涩、益气固摄为主。姜氏在运用温补、固摄法基础之上,总结了“二穴三注意”,并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本病获得满意疗效。遗尿症特点为3岁以上儿童夜间睡眠中不自觉尿床,轻者一夜1次,重者一夜12次,有的白昼亦尿频。夜间呼唤亦不能止其尿床。患儿年龄幼小时,不以为然。及年龄稍大,尤其是女青年,羞愧不欲言,而讳疾忌医。故应首先进行安慰工作。
(1)二穴:即关元、三阴交,操作手法:针入得气后,二穴均行捻针补法,留针15分钟,同时加艾条灸。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之交会穴。二穴相合,重用灸疗,既能调补肝脾肾三阴,并可温补下元之虚寒,而达温补固摄之目的。
(2)三注意:一嘱患者注意,晚餐时少进流食及水果等食物;二嘱患者注意,反复地想今晚自己起来小便;三嘱其家长夜间注意,在患者夜间尿床时间之前(如每天大约在夜间11点钟左右尿床,则在此时之前),即呼唤其起床小便。如此医患密切配合,常能三次针治即愈。但“三注意”必须坚持一个月以上,其治愈率为100%。
3注重温补,多用灸法
姜氏自幼随师行医,因当时受社会条件等因素影响,来诊者以久病虚寒羸弱者居多,皆适宜温补之法,其后每遇脾肾阳虚,风寒久羁,气血亏虚,脘腹虚冷等证,均采用灸法。四十余年来,她对灸法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
(1)崩漏:本病虽有血热、血瘀、脾虚之分,但均以经脉不固,冲任损伤失其约制为其病理机转。姜氏体会:因血热、血瘀导致崩漏者,其疗效较属脾虚或肾虚者稍逊。若能在针治之外,佐以去热凉血、行瘀止血之剂则疗效为佳。而属脾肾阳虚者,则首先采用针灸,重用灸法,以补脾益气,温肾固经。处方:脾俞、肾俞捻转补法,留针15分钟,同时加艾条灸。出针后,再针气海、关元、三阴交捻转补法,留针15分钟,同时加艾条灸。脾俞乃脾之背俞,用补法以补脾益气摄血;肾俞系肾之背俞,用补法以补益肾气;气海为任脉经穴,以补中益气,调补冲任,关元为肝、脾、肾与任脉之会穴,取之调三阴经并固冲任;三阴交乃肝、脾、肾足三阴经之交会穴,用之调补三阴。留针同时,重用灸疗,共奏温脾肾之阳,益气摄血之功。姜氏曾观察250例,总有效率为90%以上。
(2)中风:中风经过救治之后,遗有半身不遂,舌强语塞者,必须及时予以针灸,肢38所
体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倘若迁延日久,筋肉弛缓或挛急,古称“偏枯”。乃因经络不通,血脉痹阻,气不能行,血不能营,使肢体废而不用。当用温通之法治之。亦有偏枯日久,肢体软弱无力者,在通经活络外,重用温补之法,于选用肢体腧穴同时兼取肝俞、肾俞,留针多灸,以补益肝肾,伺经络通畅,血气旺盛,肢体功能可复。
4穴位注射巧治沉疴痼疾
(1)迁延性及慢性肝炎(分气滞血瘀型与邪恋正虚型):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消除肝脾肿大,恢复肝功能,改善症状效果显著,共308例,总有效率为96%。具体方法:①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2(0.015mg),每次1ml。取肝俞穴左右两侧,每日轮流注射1次。取准穴位后将注射针头刺入穴内,轻轻捻动针管,待有酸麻胀感;即徐徐将药注入。20次为一疗程。休息1~2周,再进行下一疗程。②针灸:取脾俞、魂门、中脘、章门、阳陵泉为主穴。并根据临床具体症状选方配穴,如脘闷纳呆加足三里;背疼腰痛加膈俞、肾俞;腹胀便秘加大横;腹泻便溏加天枢、公孙;气短乏力加气海;头晕耳鸣加风池、头维;少寐心慌加内关、神门。针刺手法:气滞血瘀型多用泻法,单刺;邪盛正虚型者多用补法,留针1520分钟加艾条灸。③效果:在308例病人中,参加时间最长者为13个疗程,最短者为1个
疗程,平均3个疗程。其中治愈者123例,占40%;恢复78例,占25.3%;好转96例,占31.16%;无效9例,占2.9%;恶化2例,占0.64%;其总有效率为96%(疗效标准:系按全国肝炎会议制定之肝炎治愈标准,并经过会诊判定之)。
(2)肩臂、胯股痛(神经根炎):经用各种疗法或针灸效果不佳者,可采用维生素B1、B12合用穴位注射,按疼痛部位邻近循经取穴或局部选穴。如肩:取肩髃、肩贞、肩髎;臂:取臂臑、曲池、手三里;胯:取秩边、环跳;股:取殷门、风市等。每穴注药0.51.0ml,每日或隔日1次,甚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