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泛读教程3第三册课文翻译UNIT13
UNIT13道德、猿和我们
马克D·豪泽
有人看见一只雌性的大猩猩救助一个不省人事的3岁男童。她为什么那样做?她是否也有同理心?动物能学会共享、合作、惩罚,以及表示出同理心?下面的这篇文章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将近四年前,一个芝加哥郊外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的游客,用摄像机拍下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情。一个3岁的男孩掉进了大猩猩的围场里,失去了知觉。一会儿,宾蒂·朱叶,一只雌性大猩猩,走了过来,抱起了这个失去知觉的男孩,把他搂在怀中。然后她走过去,把男孩轻轻地放在管理员出入的门口。报纸大幅标题赫然标着:"大猩猩救男孩,"这件事打动了全国人的心。大多数报道认为,宾蒂救那个男孩,是因为她对他的处境进行了换位思考。尽管大猩猩做的事情确凿无疑,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许多疑问。她是不是意识到孩子不省人事?她是不是关心他的安危?对一个有知觉的男孩,一只猫,一个玩具熊,或者一袋土豆片,她也会这样做吗?不管报纸的标题怎样暗示了宾蒂的道德素质,答案绝非是清楚的。例如,发展心理学家苏珊·凯里和弗兰克·凯尔的研究表明,小孩快10岁时才能完全识别死东西和活东西的区别。而且
到今天为止,没有一项猿类智能研究接近于表明,猩猩、大猩猩或是黑猩猩,具有一个10岁的人的智力水平。我们只能猜测为什么宾蒂那样做。而且,一次偶然的事件也不足以保证结论正确。
但是宾蒂的行为确实引起了公众和科学界对这个大问题的兴趣:什么智力特点引起我们符合道德地行动,多大程度上别的动物也具有这些工具?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对我们用来解答这些问题的方法很感兴趣:别的生物也能够共享、合作、惩罚骗子,表现同理心,以及行动无私吗?
在一项1988年的研究中,苏黎世大学的人种学者爱德华·斯塔姆贝奇对长尾猕猴进行了一次试验,以测试它们控制攻击性的行为和相互合作的能力。首先,每只猴子都接受一种训练,按一下一种装置上的杠杆,就能得到一把爆米花。当每个猴子都学会做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做时,就把它们分成更小的组。然后训练每小组中一个地位低的成员去按一系列扛杆,这些扛杆以特定次序排列,能使装置倒出足够三个猴子吃的爆米花。在训练中,装置开始只给这个地位低的专家放出爆米花。
起初,地位高的猴子威胁地位低的猴子,要它们一直远离爆米花箱。随后,地位高的猴子才
知道,原来地位低的猴子有一种独特的技巧,于是它们就跟着地位低的猴子来到装置前,等着攫取所有的爆米花。不久,地位低的专家不再操作那个装置。但这个罢工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一些地位高的猴子改变了它们的行为。它们不再把地位低的专家赶走或是吃掉所有的爆米花,霸道行为开始有所收敛。它们安静地走近,允许地位低的专家吃一份爆米花。不仅如此,一些地位高的猴子开始更经常地为地位低的专家梳理毛发。尽管这种态度的转变使地位低的专家能够吃到它们通常无法得到的食物,它在小组里对它们的上司并没有什么影响。专家的地位依然很低,但是当它们的技术对权威者有用时,就允许坐在上席餐桌。
其它试验还发现,猴子还有一种初步的所有权观念和对财产的尊重。尽管这些看起来全是人类所关心的事情,然而有地盘感的动物如翻车鱼,蜥蜴,麻雀,和长臂猿都有这些问题。一个地盘的所有者护卫的空间,就好像是它的财产,一个外来者对他者地盘表示尊重,就表明了它承认所有权和财产权。
例如,一项1991年的研究中,苏黎世大学人种学者汉斯·库马和玛丽娜·戈兹对一种猕猴进行实验,这些猕猴有某种别的猕猴没有的东西――一个装满葡萄干的透明管子。这个管子或者被固定到墙上,或者自个儿立着。如果是自个儿立着,它被系在一根或长或短的绳子上,或者干
脆不系绳子。一个地位低的猕猴被允许首先去打开放在各种不同地方的管子。然后研究者们观察占优势的猕猴如何反应。尽管占优势者经常从下属那里抢走物品,试验揭示了它们的反应后面的潜规则。情况总是这样:占优势者更经常地拿走固定的管子,而不是自个儿立着的管子;当下属猕猴没有拿时,才去拿自个儿立着的管子。在占优势的猕猴看来,站在管子旁边看着它并不足以表明拥有它。如果一个下属猕猴把一个管子紧靠身子抱着,那么占优势猕猴就会抑制住自己想去抢走管子的冲动。这个有趣的例子表明,抑制自我在猴子们保持社会规范方面是如何起关键作用。
但是,在任何有规可依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常常发现违犯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违犯规则者会受到惩罚吗?为了探寻这种可能性,我在凯酉·圣地亚哥岛进行了试验,该岛是邻近波多黎各的一个研究站,上面生活着大约800个恒河猴。这种特别的猴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和不分享食物的长尾猕猴不一样,这些恒河猴在发现食物时总是大声叫喊。在研究中,我和我的同事们选定一些独处的猴子,给它们少许食物。它们的第一反应是四下看看,大概是想断定附近有没有敌人。少数的猴子一直在等待,最后,好像是摆出一副步兵格斗的架势,小心翼翼地朝食物移动。只有一半发现食物的猴子叫喊。当它们被别的小组成员发现时,有些就会受到狠狠的攻击。我们最初猜疑,那些受到攻击的猴子比那些没有受到攻击的猴子的地位要
低。结果证明这种预测是错的。令人吃惊的是,地位高和地位低的猴子都受到了攻击。它们是否受到攻击,要看它们有没有叫喊。发现食物而不吭声的猴子比那些叫喊的猴子遭到更经常、更凶狠的攻击。似乎,那些猴子受攻击,是因为它们不适当地保持沉默,隐瞒了一个丰富的食物资源的信息。
在第二次试验中,我们对外围的雄性猴子进行试验,它们是在不同体之间流动的外来者。在26个外来雄性猴中,给予它们食物时,没有一个叫喊。它们直奔食物,要么当场把它吞下,要么抓上几块后带着跑到一个新地点。这样,看起来一个已确立的恒河猴体的成员们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则:攻击那些发现食物而不与大家分享的成员。自然的结论似乎就是:为什么要冒险去进攻那些一时的侵犯者呢?
这样,研究表明,动物能够抑制它们的冲动,惩罚那些违反社团规则的成员。但是怎样说明同理心?怎样说明宾蒂的事例?除非我们能够证实动物理解他者的思想和感情,我们就不能假定它们的行为像人类所理解的那样是道德的。道德行为的规则是建立在对与错的信念之上的。我们如何形成这些信念基于一种正义观,一种对特定的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考虑。要理解我们的行为如何影响别人,这需要同理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