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高考最佳作文素材摘抄积累——100个人物事件写作素材3
51、高考刚结束,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开始了,其中有一些“烧脑神题”是这样的:山东大学:黑板和厕所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井盖都是圆的?南京大学:“梁祝化蝶”为何不化比翼鸟?为什么屈原的画像是瘦高的?华南理工大学:用物理知识解释“狮吼功”……
其实“烧脑神题”并非新鲜事物。陈寅恪先生曾在文科考试出过一个对对子的烧脑题,题目是“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陈寅恪自己说这题主要考察词性、平仄声调、语汇和思想内涵,而他理想的答案有“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细细品味这些“烧脑题”,可贵之处在于它们有一股书卷味儿,展现了知识的包容性与多义性。同时,让“启发思索”代替了“给予知识”,让“发现价值”取代了“赋予意义”。高校老师和学生跨过了“标准答案”这一中间屏障,直接达致了思维的对话。
52、6月10日,济宁中考首日,恰逢阴雨天气。在济宁市育才中学考点,临近上午场考试结束前半小时突然下起大雨,8名特警队员冒雨在考点外站岗维持现场秩序。雨越下越大,看到被雨水淋透的特警队员,等候孩子的考生家长们自发轮流为他们撑伞挡雨。考试结束后,一些家长们依然撑着伞,直到11点30分特警队员们执勤完毕才离开。家长轮流为执勤特警撑伞,使人
感到温暖,也构成了社会温馨图景的一部分。
53、从2012年起,菜农杨永华在南瓜上刻字,挖掘了南瓜的经济价值。如今,经他刻字的“私人定制”南瓜不但越来越受欢迎,身价也从5元涨到50元甚至百元。有字的南瓜不但具备食用价值、观赏价值,而且有特殊意义,所以经济价值高。必须承认,在南瓜上刻字,是一种创新之举,缘于老瓜农对书法艺术的爱好,更缘于扎根于乡土的民间智慧。
杨永华与私人订制南瓜
54、造型师和副教授,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有个美容美发专业23岁的重庆妹儿,把这两件事同时做到了!她叫聂凤,通过6年的刻苦训练,2015年她在巴西举行的技能界“奥林匹克”——世界技能大赛上,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一举夺得美发行业冠军,实现中国美发行业零的突破。凭借这个成绩,她不仅享受到了和奥运会冠军同等的待遇,还破格成为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55、报载,通州区张家湾月亮湾晓镇一名4岁男童趁父母外出爬出卧室窗户,脖子不慎被卡在窗外防护栏间,身体悬空,孩子几乎窒息,危急时刻,35岁的公交司机刘云顺着防盗窗爬
到三楼,用肩膀和胳膊托举孩子半个小时,与邻居一起救下孩子。“托举哥”的义举释放出纯洁的人性道德美,震撼人心,托出人间善与爱的高度,传递出社会正能量。“托举哥”一“托”,托出了一份公民的责任,托出了一份人间的感动,托出了大爱无疆的高度。“托举哥”的出现,证实了社会人情并不冷漠,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56、近日,一则海南省海口市一度假酒店将要举办“首届萤火虫文化节”的消息引发众多关注。该消息称,活动期间将聚集“数万只萤火虫点亮海口”,此举引发当地多个环保组织注意,随即有环保组织发文称“萤火虫对环境要求高,放飞就是放死”,呼吁对该活动进行抵制。
57、上世纪80年代,年广久的炒瓜子作坊发展到100多人的“大工厂”,当时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剥削,把其雇工的问题反映到中央。同志认为,放两年再看:“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今天来看,这样的“有所不为”是正确的。正是这样的“有所不为”,带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58、当年刘邦入咸阳,“缓刑弛禁,以慰其望”,采取的是“有所不为”。若干年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则“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采取的是“有所为”。“为”与“不为”殊途同归,都深得人心,实
现大治。原因就在于审时度势:秦朝苛政,百姓苦不堪言,不为而治,顺应人民的意愿;而蜀中刘璋长期暗弱,豪强专权自恣,必须严刑峻法。古往今来,大道相通,“为”与“不为”皆审时度势使然。
59、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不专不诚,焉能成事?历史上,勾践多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霸业;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书写了不朽篇章。今天,屠呦呦靠着滴水穿石的韧劲,历经190次失败,最终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黄大年凭着“不疯魔,不成活”的拼劲,不舍昼夜、潜心科研,引领中国走入“深地时代”。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足迹,都刻印着艰辛与执着,专注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品质。
60、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美学家朱光潜批评现代人“勤有余劳,心无偶闲”,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也让内心变得驳杂,受困于名缰利锁。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学会“留余”,及时调适人生节奏,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
61、哲人有言,“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坚守梦想、追寻光荣,让自己的生命与更远的远方、更多的人们相连,也能让普通人的“平凡之路”通往不平凡的世界。若有科学梦,不妨像“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若想鹰击长空,学学李中华,就算惊心动魄也要勇攀高峰;若要为官一任,学学黄大发,在绝壁中也开凿希望的水渠……为自己、为人们、为社会共筑一个让生命有所托、让灵魂能栖息、让精神可穿越的家园,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应有的价值追求。
62、在城市掀起热潮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在乡土中国获得了另一种表达和释放。在江苏南通,村民们学着去互联网这个大市场中发掘机遇,有一个村开网店的就有300余家;在贵州遵义,58岁的农民工马毅返乡创办藤编厂,解决了250多人的就业问题;在广西柳州,在外务工20多年的龙革雄返乡开办山果合作社,让一个百年老村从空心化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63、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舒展“生活场景”。传统文化既不该仅仅置于展厅,更不该胡乱堆放库房,前者只适于观赏赞叹,后者更无异于明珠暗投,而是应该真正成为融汇于日用伦常中的“活的文化”。流动时代,亲亲为大,“常回家看看”承欢父母膝下;陌生人社会,
与人为善,给保洁大、快递小哥一个笑脸;网络世界,慎独慎隐,让虚拟空间更清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理应如此“水融”。我们不可能回到穿汉服、着唐装的时代,摆几本线装书、放几个假古董只是附庸风雅,更遑论风水堪舆、求签问卦之类。让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活场景,转化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才是最好的传承与发展。
64、一名西湖边上的年轻教师,沐浴着互联网的东风,从英语角到翻译社再到阿里巴巴,在一次演讲中吐露心声:“把握好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那你永远有未来”;
3岁男童一个饱尝贫穷滋味的大学生,触摸到物流网络的勃兴,从抄信封到卖光盘再到办京东,在一场交流中感慨:“后人终究将记录我们这一代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记录、奋斗的时代”;
一位思维跳脱但天性淡薄的女记者,吸吮着共享经济的雨露,平淡地讲述摩拜单车诞生之初的趣事,“伟大的事情,其实都是从一次party开始的。”
时代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比你能想象的还要近。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
65、一个“干”字,是我们党夺取新胜利的法宝,也是亿万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奋发图强、顾全大局……落后时,想方设法出路,“虽九死而不悔”;建设时,“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奉献时,“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改革开放近40年,从义乌的“鸡毛飞上天”到温州的“一家人”,从吴仁宝们的创业到袁庚们的魄力,从“蛟龙”入海到“天眼”探空,背后都是实干苦干托举起来的不平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走向未来,我们更需要这样一股子干劲儿。
66、与时代同步的新判断,也与普通人的诉求吻合。1983年,“桑塔纳”轿车进入中国,仅过了30余年,今天国内不少城市已开始研究燃油车退出,目光聚焦环境质量;1987年,北京市民排队两小时只为尝鲜洋快餐,今天更多人追求吃得“低脂低糖”,健康安全成为首选;1997年,62万中国人才开始“触网”,今日已有超过10亿人用手机上网,网络安全比网速更重要……曾经的主要矛盾推动了一部改革史,助推人们走进新时代。而当它成为历史,也意味着中国需要以新的姿态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67、2017年天猫“双11”刚刚启动12分钟,就完成了当天第一个订单的签收。能够实现“分钟
级配送”,背后是新零售理念带来的福利。而新零售之新,本质就在于通过数据驱动为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线上线下物流的融合,从而突破传统零售的种种场景障碍,让消费者“想什么来什么”。购物狂欢演绎了用社会化大协同满足人们对美好和快乐生活的追求。
68、著名画家黄永玉在给剧作家曹禺的信中写道:“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曹禺先生将黄永玉的这封信装裱后挂在家里。
69、从事远东进口事务50多年的德国朋友沃尔夫兰,感叹“中国人最值得信赖”;来自美国西雅图的自由撰稿人特丽莎,认为自己在中国常州到了家乡的熟悉味道;“虽然她是一个国,却更像一个家,当你来到中国,就一定会喜欢她……”最近,两位外国歌手客串“导游”,手举自拍杆分享生活,骑着共享单车穿街过巷,带领观众体验了一把行走中国的快乐与精彩,让一首名为《I'm going to China》的英文歌走红网络。无疑,中国对世人的这种感召力是内在的、深层次的。
70、可敬可爱好少年,小小肩膀大担当。“小”人物用行动告诉全社会:我们是拥有大能量、传递正能量的90后。多难之家的顶梁柱何平,火中救人的“最美姑娘”叶霄雯,歹徒面前维护正义的“正气男”周传金,舍命救他人的农民工王俊旺,一人一锄扛起一个家的吴林香,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何玥……在常人眼中叛逆、独特、非主流的表象背后,我们看到那些行走在道德前线的“90后”甚至“00后”身影。
71、曾经,“路人”成为了“冷漠”的代名词。当我们还在指责路人冷漠,感叹社会悲凉时,“最美女孩”刁娜舍一条腿救车祸女子一条命,“私车公用大叔”艾尼瓦尔•芒素免费接送老弱乘客上万次,沈星、阳鹏挺身而出勇救他人,拒做冷漠路人……这些素不相识的人用人性之善为道德寒冬“破冰”。
72、有这样一中国食品行业的从业者,他们诚实为人,诚信为本,以一颗好“粮”心捍卫着这个时代的道德准则。
放心“油条哥”刘洪安,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的当家人贾合义,种“良心菜”的农家女林水英,让孩子喝上放心奶的王景海,“傻子”粮油店店主曹伟……他们在一根葱、一袋奶、一粒米、一个馒头、一块姜中“斤斤计较”,有良知,讲良心,打破无奸不商的怪圈,守护中华民族代
代传承的美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