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1】
过去的一周,一直到2月22日晚,断断续续地,我和孩子爹一起看完了纪录片《人生七年 UP SERIES》。
看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做的。孩子没有什么兴趣,我俩却很高兴地看了。
这部纪录片,从14个孩子的7岁时拍起,每七年一次。目前为止,已经拍到了他们2012年也就是56岁。时间跨度大,人生轨迹清楚。本来导演的初衷,是想了解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是,看这部片子,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人生是由多元因素造就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性格、追求、目标的设定、自我调适与改变、婚姻等等因素,都是造成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成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他们的困惑与挣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
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1、社会阶层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但是要有很大的跨度,却是不大可能的:下层可以上到
中产,但很难到达上层;中产可以到上层,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沦到下层;但上层终究还是上层。
Nick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场主的儿子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下层的SUE从小就希望改变,通过努力,跻身中产;中产的NEIL却因为一个不算成熟的选择,从此生活无着落,一生相对境遇不好,等等。
上层社会的人,志向高远,见识广博,从小他们就接触不一样的教育,所以凤凰终归是凤凰。当然,除非他们不努力,可能会沦落到中产的行列。但是,一般来说,越是上层社会,他们对子女的管束越严格,孩子们也学习更加努力和刻苦,他们认为他们肩负着改变社会的责任,所以更加认真、执着。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多关注这类人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对我们更有意义。
2、人们也许从来都想象不到,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生影响。
35岁以后的人都在做什么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各类孩子不同时候的不同眼神: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放在带有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里,一生都带着无助,这种无助一直影响着他们;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
被送到国外,无论条件多么优越,她感觉到被抛弃,不开心;有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跟父母没有很多的交流,对那段感情相对陌生。
相比较而言,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得到父母的陪伴更多,在人生中更从容、自信。
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孩子的沟通是多么重要,这些影响孩子的性格,也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
3、步入婚姻的早晚,相对决定他们的人生成功与否,也决定他们的生活品质。
这个在影片中特别明显。来自下层社会的三个女孩,其中的两个,19岁就结婚了,她们的此后的生活,就是生育子女、经营家庭、离婚、再婚、更早的有身体疾病等,另一个,因为希望先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其后再考虑感情的事情,她的生活就好很多,虽然她也经历了后来的离婚、再婚,但是一切还是相对完满,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因为她更加清楚,过早地涉入婚姻,可能给自己带来羁绊,所以她作出了不同于同伴的选择。
4、人生中的重要决定一定得慎之又慎。
NEIL自小是多么自信、可爱的小孩,可是当他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决定退学并重新考,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人生最失败的决定。他后来没有考上,父母也很不理解他的决定,他从此多年流浪在外。虽然很多年之后,他做上了志愿者性质的议员,但是他一生的贫困、潦倒,都跟那次不算谨慎的决定有关。试想,如果他读完了那个普通的大学,那么他的一生一定不同:虽然也可能很普通,但是起码是安宁的,会有家庭,有孩子,有稳定的收入,可惜他却流离失所,度过了暗无天日的多少日子。
5、家庭的稳定,是人们成功的重要保障。
片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他们的家庭好像更加稳定、美满,离婚的相对较少,他们的事业发展也相对更加顺利。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他们的婚姻是在他们年龄更大的时候进行的,所以相对理性,也更加稳固。他们与伴侣一起更和谐,事业也更有成就。
6、在片中,我看到了英国的发达。
他们的下层人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国内很多中产的生活;他们的中产,也就是我们的上层了。
物质的富足,环境的优美,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是我们国内很多人不能企及的。记得每次回国,初到的第一天,你会感觉到处都是灰灰的,那居民楼,感觉就像是贫民窟,当然一两天就都能适应了。有时候,朋友们对生活的那种满意,让我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说实话,人家的社会还是太发达了。我们需要多少年才能赶上。
7、片子给我们展示了活生生的人生成长轨迹,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突然害怕人生的衰老与死亡。
因为片子是连续的,你突然能看到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人神似,但形已经不太似。你觉得,任何人都会衰老,上层、中产、下层,谁都不例外。人生是那么短暂,你要面对亲人的离去,你得面对慢慢的身体老化,体型的变化,容颜的巨大变化,对生活的承受力,等等。这会儿,才会真正感觉,人的衰老就在眼前,还有死亡。惧怕的感觉,悲哀的感觉。
如果可能,我打算再次看看这部纪录片,从头到尾。
《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2】
我没有要耸人听闻的意思,这时代有足够多荒谬的事件配得起更耸动的标题。只是我没有想过,如果从七岁起,每隔七年一个手持摄像机的家伙都要闯入我的生活,让我乖乖坐在那里描述这七年我的理想、我的生活以及我的爱情,用近乎尖刻的问题击破我可怜的伪装,用七年前甚至更早七年我的话语作为注脚。我没法拒绝他,正如我没法抗拒生命的流逝。这家伙自称Michael Apted,在此之后拍了完全不相干的《纳尼亚传奇3:黎明踏浪号》、《007之黑日危机》、《罗马》之类商业大片。可是他从1963年23岁入行开始,坚持到现在唯一的一部作品—— 《七年》,毫无争议的入选了世界最伟大的五十部纪录片。
1963年他刚进入导演这一行当的时候,突发奇想的将镜头对准了一批来自伦敦不同家庭背景的七岁孩子,他们有的就读私立贵族小学、有的在公立学校、有的来自寄宿学校。1963年冬季的一天,这十二个孩子被他聚集在一起,逛了动物园看了北极熊,一起嬉戏,然后各分东西。他如实记录下每个孩子关于未来的童言童语,剪辑成了《7 UP》的纪录片。起初他的初衷,只是想试试看到2000年的时候有多少英国政治家、工会代表会从这些孩子中诞生,以此观察英国社会等级对塑造不同背景人的可能性。因此之后每隔七年他到这十二个小孩,录制了《14 UP》、《21 UP》、《28UP》、《35 UP》、《42 UP》、《49 UP》,直到2012年5月最新的《56 UP》如期出街。有个翻译的名称很棒,《49未知天命》,天命未知
是因为在一个人的一生里真的有很多想不到的奇遇,无关年龄。作为一个观众最奇妙的感受,不在于一个下午的时间你坐在电脑前,看纪录片里黑白影像的孩子,成长到年轻的嬉皮士,然后开始发胖、秃顶走入中年面对生活的压力,之后带着各人的'问题迈入老年含饴弄孙。
最奇妙的感受在于你感受到每个人不同的轨迹下,其实都有相似的轨道。童年时无忌的童言在日后的某一天冥冥中竟成了真。14岁时青春期个性成长,面对镜头羞涩不自然,对未来的期许不再似童年自信。21岁时叛逆,或许抽着烟酗酒,一身嬉皮士装扮,蔑视摄像机后这个无聊的成年人一个劲的追问,同时爱情苏醒了,影片中出现了他们年轻的伴侣。28岁时大多数人进入家庭开始享受初为人父为人母带来的喜悦,21岁的叛逆已经被爱磨得温润。35岁时所有人进入事业的分水岭,成就或高或低。42岁时所有人都承认要维持一段婚姻并非易事,有人出现了裂痕,有人离异,纪录片里出现了他们的新伴侣和新出生的孩子。49岁时他们中绝大多数亲人离世,他们自己或晋升到爷爷辈,或对孩子的未来操碎了心。56岁呢,我还没有看到,被生命无奈感触动的心情已无法支持我在一个下午那么残忍的打量真实人的真实人生。
《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3】
也许真的每隔七年都要被迫梳理自己的人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勇气,因此有的人从21岁后拒绝了Michael Apted的拍摄要求,好在大多数人虽然痛苦,却依然接受了这样对比残酷的纪录片摄影。Michael Apted当初拍摄的初衷,是要实验英国社会等级对不同背景孩子的塑造。结果我看到,来自私立贵族小学的三个小孩,从小号称只看《金融时报》,要报考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法律的孩子,果真考上了剑桥,跨入社会后如愿作了律师。在伦敦和市郊有自己的房子,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有个小孩有着显赫的祖先,从小学钢琴,后来娶了前英国驻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成了皇家法律顾问。来自精英家庭的孩子,在接受一系列的精英教育后,最后成了新精英,有着稳定的婚姻和安逸的生活。来自公立学校的六个小孩,一部分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有个小女孩在七岁的时候对着摄像机说,我的理想是要生两个小孩。她从小就接受芭蕾舞蹈的熏陶,有着较为优越的童年环境。21岁的时候突然从乖乖女叛逆成吸烟的摇滚青年,对着镜头愤怒的说,结婚是件蠢事情。结果28岁的时候又突变贤妻良母,生活优渥,养育了两个小孩,腼腆的解释这转变因为他。她和她丈夫就这样在28岁到49岁的纪录片中老去,包括他们的孩子已经从婴儿长成青年。
而来自寄宿学校的孩子,多半是因为家庭破裂等原因没办法得到父母的照顾。七岁的时候他们眼神普遍是迷茫的,有的孩子在14岁的时候辍学去作了骑术学校的学童,然后开出租车为
生,有的孩子在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学业,去建筑公司作了工人,换了数份工作,49岁的时候在货运公司开车仍然要继续努力赚钱维持家用。有个孩子成功考上牛津大学的数学系,毕业后从事中学教师工作,35岁的时候在孟加拉作国际支教,42岁后回到英国结婚生子,跃到了中产阶级。而有个来自苏格兰农场的农民小孩,通过考上剑桥大学作物理研究,28岁时在美国作研究访问学者,35岁时仍然坚持研究,42岁不得不面对研究无果的残酷现实,转作本科生教育教授,是唯一一个成功逆袭精英的孩子。42岁时他接受采访,谈起处境,满眼噙泪的说,一个人的独自成长要承受着很多困难,这种困难是远在苏格兰乡下农场的家人无法帮助的。49岁的时候,Michael Apted特意带了他回到苏格兰乡下的农场,在七岁的时候拍过一段他从山地前蹦蹦跳跳而过的画面,而今仍旧是那山地,已有白发的他感慨万千的走过。
这批孩子中最令人唏嘘的一个孩子,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报考剑桥大学没考上,上了别的大学,毕业后他离开父母的庇佑,21岁独自到一个建筑工地当工人糊口,住在强占别人的小公寓里。面对镜头,他对未来有乐观的期许,他想有所作为。29岁时,Michael到他时,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拎着两只箱子在乡野间无目的的游荡,瘦骨嶙峋,不知道未来在哪里。35岁时,Michael再次到他时,是在英国最北端一个地区的政府廉租房里。镜头里,寒冬中他衣裳单薄的出外采购生活用品,走在阴冷潮湿的旷野中,他抱着纸
袋子一路小跑,不时用手提提肥大的裤子。他靠微薄的政府社会补助过活。对于自己的人生,虽然失败,但他有哲理性的思考,从他的用词中感受得到受过良好教育的痕迹,可是适应不了这个社会。49岁的时候,他搬到了英国中部,成了一个社区的议员,能领到维持生活开支的薪水,同时失业救助也使得他在住房方面受到一定的优惠。 “我不想结婚”,从7岁到49岁他一直在说这句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