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王谠唐语林阅读答案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①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吼,别妪而去,似愧②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③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选自《唐语林》,该书编撰者传为宋代王谠。)【注释】①跬:半步。②愧:通“愧”,这里有谢的意思。③阙:同“缺”,空缺。1.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1)莫相知( )(2)稍近益狎( )(3)而心异之( )(4)妪具说其由( )2.下列加粗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神(把) 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凭借)b.然往来视之(然而) 羸然跬步而不进(然后)c.计之曰(代“驴发怒只能用蹄踢”这件事。) 妪因即之(代受伤的老虎)d.别妪而去(表顺承,
就) 而语之曰(表转折,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这句话运用对老虎进行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两文中的描写的老虎的形象有哪些异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甲】文中“驴”和【乙】文中的“老虎”,你从它们身上分别懂得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偏指一方,一般指对方。(2)亲近而不庄重。(3)对……感到惊异。(4)详尽、具体的意思。2.c3.(1)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2)感恩就感恩了,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4.心理描写,突出了老虎面对不了解的驴子,急切试探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5.两文中的老虎都凶残而充满着智慧。【甲】文还突出其勇敢;【乙】文突出其懂得感恩。6.在【甲】文的“驴”身上,我懂得了人要有真实本领,外强中干只会落得可悲的下场。
比较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
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妪与虎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①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吼.别妪而去.似愧②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③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选自.该书编撰者传为宋代王谠.)[注释]①跬:半步.②愧:通“愧 .这里有谢的意思.③阙:同“缺 .空缺.1.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1)莫相知( )(2)稍近益狎( )(3)而心异之( )(4)妪具说其由( )2.下列加粗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神(把) 而虎举前足以示妪b.然往来视之 羸然跬步而不进c.计之曰(代“驴发怒只能用蹄踢 这件事.) 妪因即之d.别妪而去 而语之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这句话运用对老虎进行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两文中的描写的老虎的形象有哪些异同点? 6.[甲]文中“驴 和[乙]文中的“老虎 .你从它们身上分别懂得了什么道理?
大物是也篇二:王谠唐语林阅读答案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古用蔑缆,今民则以絙①,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两朋②,两向齐挽。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中宗时,曾以清明日御③梨园球场,命侍臣为拔河之戏。时七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朋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竟输。韦巨源、康休璟年老,随絙而踣,久不能兴。上大笑,令左右扶起。明皇数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
(选自宋朝王谠《唐语林》,中华书号2007年版,有删改)
【注】絙(gēng):粗绳。②朋:。③御:驾临。
(1)临溪而渔 (2)觥筹交错
(3)就者为输 (4)明皇数御楼设此戏
译文:
译文:
答:
9.(4分)(1)捕鱼、钓鱼(2)酒杯(3)靠近,接近(4)屡次,多次(一个1分)
10.(4分)(1)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则太守醉了。(2分,“颓然”译错扣1分。
12.(2分)投壶、下棋(1分,写出一个即可,若答“射”或“弈”亦可)与民同乐(1分)
【乙文参考译文】拔河,古代叫作牵钩。襄阳、汉中的风俗,常常在正月十五组织拔河。古时(拔河的绳子)用竹篾编成的缆绳,现在百姓则用绳代替,绳长四五十丈,绳子两头分别系着好几百条小绳索,挂在前面。(拔河时将人)分成二队,两翰相反方向一齐用力拉。
在绳的中间,竖一面大旗当作界线,以敲鼓作为信号,让两队互相拉绳。后退的一队胜利,接近界线的一队失败,这就叫作“拔河”。唐中宗曾在清明节驾临梨园(宫廷戏班的园子)球场,让身边的大臣们作拔河的游戏。当时七个宰相、两个驸马带领东队,三个宰相、五个将军组成西队。东队的人多,西队上奏说“(这样)不公平,请皇帝重新裁定,皇帝不给他们更改,西队最终还是输了。韦巨源、康休璟两人年老,随着大绳跌倒了,好久都爬不起来。唐明皇多次驾临城楼组织这种游戏,参加拔河的多达一千多人,呼喊声震天动地。
篇三:王谠唐语林阅读答案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 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 对曰: 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则天久之曰: 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 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 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而娄公未尝有矜。 (选自宋 王谠《唐语林》) 【文学常识】 《唐语林》 笔记体唐代文史资料集。编撰者宋代王谠。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
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 【译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相国。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止一天了,武则天问狄仁杰说: 朕重用你,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狄仁杰回答说: 我因为文章出和品行端正而做官,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 过了一会儿,武则天对他说: 我曾经并不了解你,你做官,实际是娄师德的提拔之力啊。 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 我没想到这是娄公在包容我! 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表现。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为 (2)许 (3)咎 (4)矜 2.翻译: (1)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篇四:王谠唐语林阅读答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