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血宁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特征及预警信号探测研究
舒血宁注射液为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为了解使用该药品后患者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特征,该研究对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后发生ADR的9 601例报告进行分析,其中严重ADR病例326例,占3.40%,从2005年起ADR报告数量逐年上升,至2009年第3季度达高峰,且ADR病例报告以每年第3季度数量为最多,发生ADR的患者年龄60~74岁为最多,共3 348例,占34.87%,静脉滴注者共9 391例,占97.81%,8 431例患者单次用药剂量符合药品说明书,61.61%的患者ADR发生于用药当天。ADR表现前10位者分别为皮疹、瘙痒、头晕、心悸、寒战、过敏样反应、憋气、恶心、静脉炎和呕吐,损害涉及的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等,采用报告率比例法(PRR)及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对以上10种ADR信号进行分析,并应用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倾向评分加权法对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后,PRR探测到的ADR信号为头晕、心悸、静脉炎和呕吐,BCPNN方法探测到的信号为头晕和静脉炎,同时发现患者在60~89岁时,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剂量越大越易发生静脉炎。该研究为舒血宁注射液ADR研究提供依据,为做好风险管理提供指导。
标签: 舒血宁注射液;自发呈报系统;不良反应;药物警戒;报告率比例法;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倾向性评分;真实世界
中药注射剂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针对其安全性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主要为药品不良反应自发呈报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SRS),属被动监测。根据《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10.30万例次,较2011年同比增长58.20%[1],因此SRS数据是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数据来源。
舒血宁注射液作为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中介绍的ADR主要包括胃肠道不适、静脉炎、过敏性皮炎、皮疹、过敏性紫癜、急性荨麻疹、胸闷、心悸、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寒战、高热、过敏性休克等,国外还有舒血宁注射液引起出血反应、致高血压反应、过敏反应、兴奋中枢神经引起失眠等的报道。为了解舒血宁注射液近年来在临床使用中ADR特征,本研究对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5—2012年的9 601例舒血宁注射液ADR报告进行分析,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报告率比例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 PRR)[2]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 BCPNN)[3],
探测舒血宁注射液的药物警戒信号,及时发现ADR预警信息,为舒血宁注射液药品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取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来自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SRS舒血宁注射液ADR报告,共9 601例,ADR 14 174人次(每份ADR病例报告可能涉及多个ADR),其中严重病例报告326例(3.40%)。
1.2 数据处理 统一数据库结构:舒血宁注射液ADR数据时间跨度为8年,期间由于SRS系统更新及完善,数据库结构不尽一致,因此需要统一数据库结构。舒血宁注射液ADR数据共包含82项内容,其中主要内容有:报告类型、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家族不良反应史、既往不良反应史)、用药信息(药品名称、用药剂量、用药次数、用药途径、用药起止时间)、ADR名称、ADR发生时间、严重程度、ADR对原患疾病的影响、ADR的结局等,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4]作为标准统一数据库结构。reaction研究
ADR名称标准化: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不良反应术语集(WHO-ART)[5-13]对不良反应术语进行规范化处理。
相关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14]中关于严重ADR定义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1.3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舒血宁注射液ADR特征;采用PRR法和BCPNN法分析舒血宁注射液ADR预警信号;采用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倾向评分加权法对混杂变量加以平衡后进一步探讨舒血宁注射液的ADR预警信号。数据分析采用SAS 9.2软件包,并利用Excel 2010辅助作图。使用SAS软件标准化数据后,采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把信号监测方法中的BCPNN与PRR转化为代码,计算药物预警信号以及药物预警趋势图。
2 结果
对9 601例患者ADR数据的人口学特征、用药剂量等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出现频繁的ADR进行预警信号分析。
2.1 一般信息 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全部患者年龄以60~74岁为最多,共3 348例,占34.87%,其次为45~59岁,共2 841人,占29.59%,严重ADR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同全部ADR患者,考虑舒血宁注射液主要冠心病、脑梗死、脑供血不足等疾病,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高发人,该年龄段用药患者多,故发生ADR的可能性高。男女性别比例近11。发生ADR的病例中,有家族ADR史及既往ADR史者分别占0.68%,5.29%,发生严重ADR患者具有家族ADR史及既往ADR史者分布情况同全部ADR报告者,见表1。2.2 用药信息 舒血宁注射液说明书指出该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可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9 601例病例报告中,舒血宁注射液用于的原患疾病主要为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与说明书相符。
舒血宁注射液说明书使用方法为 “肌内注射,1次2~4 mL,1日1~2次,静脉滴注,每日20 mL”。ADR数据库记录的用法中,静脉滴注者共9 391例(97.81%),静脉注射者158例(1.
65%),肌内注射者39例(0.41%),其他用法共12例(0.13%)。SRS记录ADR患者用药单位有“mL”,“mg”,“支”等,舒血宁注射液有2 mL/支及5 mL/支2种药品规格,因此仅对符合药品说明书用法中静脉滴注且药量单位为“mL”的8 766例患者单次用药剂量进行分析,见表2。全部ADR患者静脉滴注用药剂量多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占96.18%,其中以11~20 mL最多,严重ADR病例患者静脉滴注用药剂量分布与全人分布一致。
2.3 ADR报告概况 2005年1月—2012年12月间,共有9 601例舒血宁注射液ADR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按照每年4个季节(1—3月为第1季度、4—6月为第2季度、7—9月为第3季度、10—12月为第4季度)对ADR上报数量分布趋势进行分析,发现从2005年起,舒血宁注射液ADR报告数量逐年上升,至2009年第3季度达高峰,2010—2011年ADR上报数量较少,至2012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分析还可发现,在每个年度中,ADR病例报告多以第3季度数量为最多,中国每年7—9月份为夏季,气温较高,考虑舒血宁注射液ADR的发生可能与温度有关,需进一步探讨,ADR上报数量具体分布趋势详见图1。通过对ADR表现进行分析,位于前10位的ADR分别为皮疹(1 687例,占11.90%)、瘙痒(955例,6.74%)、头晕(913例,占6.44%)、心悸(856例,6.04%)、寒战(850例,占6.00%)、过敏样反应(757例,占5.34%)、憋气(755例,占5.33%)、恶心(705例,
占4.97%)、静脉炎(583例,占4.11%)、呕吐(531例,占3.75%);损害涉及的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 285例,占30.23%)、神经系统损害(3 717例,占26.22%)、全身性损害(3 440例,占24.27%)等。326例严重ADR患者中,ADR表现501次(患者可具有1种以上的表现),位于前3位者分别为过敏样反应(12.57%)、过敏性休克(12.38%)、寒战(10.78%),提示严重ADR以过敏反应为主。
对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进行分析发现,61.61%的患者ADR发生于用药当天,提示应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当天的临床表现,如发生ADR应及时处理,ADR发生时间分布见表3。
ADR发生后,97.42%的患者对原患疾病无影响,119例(1.24%)患者使病程延长,95例(0.99%)患者病情加重。通过对患者进行停药处理或给予药物干预处理后,4 542例(47.31%)患者全部治愈,5 034例(52.30%)患者好转,6例(0.06%)留有后遗症,10例(0.10%)例患者死亡。
2.4 ADR药物警戒分析 由于2005—2008年ADR报告相对较少,ADR药物警戒分析从2009年开始以季度为单位,分别采用PRR法与BCPNN方法对排名前10位的ADR表现进行预警信号计算,见图2。
可以看出2009年第1季度,PRR方法与BCPNN方法均对呕吐、静脉炎、恶心、头晕进行预警,在2009年第4季度中,PRR方法对呕吐、静脉炎、恶心、头晕5种ADR信号进行预警,而使用BCPNN方法仅对静脉炎、心悸和头晕进行预警,从2010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中,PRR方法对静脉炎、头晕、心悸进行多次预警,而BCPNN方法仅在2010年第2,3季度及2011年第3季度对静脉炎进行预警,2012年4个季度中,PRR方法与BCPNN方法均对静脉炎、心悸进行预警。可见在对舒血宁注射液ADR信号预警研究中,PRR方法较BCPNN方法更灵敏。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以心悸作为范例比较2种ADR预警信号探测方法的异同,见图3。
采用PRR法对心悸信号进行分析,95%可信区间下限≥1,则说明目标不良反应在目标药品的比例不同,提示为不良反应信号;BCPNN方法,计算IC统计量及其可信区间,如果可信区间下限≥0,则提示为不良反应信号,同时IC越大,提示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图3中,线段长短显示为心悸信号的可信区间,从中可以看出,2009年第4季度,PRR法与BCPNN方法均预警,但是2011年第1季度及2011年第3季度,PRR法对心悸有预警,但是BCPNN法可信区间范围大且无预警,可说明以心悸作为ADR信号进行预警,PRR法较BCPNN法更灵敏。通过以上2种方法对10种ADR信号进行预警分析,发现预警信号分别为头晕、心悸、呕吐、
恶心、静脉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