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2020年41期总第533期
ENGLISH ON CAMPUS
追本溯源 借古鉴今
——《<;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述评
文/宁 博
教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第四章详述了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分别在《拾级大成》(Easy Lessons in Chinese)《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中国丛报》上译介《聊斋志异》的背景和特点,认为其译介有较多删减,且“有意引入基督教文化作比较,这也符合他的传教士身份”。第五章分析了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发表在《中日释疑》(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上的《聊斋志异》译介,认为相较
郭实腊,梅辉立理解原文更为准确,治学态度更加严谨。第六章分析了阿连壁(Clement Francis Romilly Allen)发表在《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的多篇《聊斋志异》英译,重点探讨其译介中的归化处理,认为翻译“语言流畅地道、可读性强,但翻译中存在诸多操纵现象”。第七章分析了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出版的首个《聊斋志异》英文选译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 着重探讨了翻译中受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而
出现的操控现象。第八章分析了禧在明(Walter Caine Hillier)在《中文学习指南》(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How to Learn It)上译介的《聊斋志异》,指出译介的最大特点是“运用语内翻译手法……将每个故事改编得绘声绘,然后再通过语际翻译手段,将白话《聊斋志异》故事译成英语”。第九章分析了法
引言
21世纪,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中国典籍译介成为研究热点,成果丰硕。如辛红娟的《<;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像》,李玉良的《<;诗经>翻译探微》,李伟荣的《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李钢的《历史文化视阈下的“论语”英译研究》, 冯全功的《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红楼梦>英译研究》,等等。由李海军教授等人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以下简称《译介研究》),是该领域的又一力作。
一、内容简介
《译介研究》全书共十三章。第一章梳理了《聊斋志异》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期间在英语世界的旅行轨迹,概述了学界对《聊斋志异》早期英译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分析了《聊斋志异》早期英译的历史文化语境,强调该时期“由于西方学者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有意误读,在西方人眼中,曾经正面的中国形象已经变得负面起来”。第三章指出,首位英译《聊斋志异》的人是德国传教士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他于1842年在《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上译述了九则聊斋故事,其主要目的是“为传播基督
【摘要】《<;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一书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次系统梳理和研究了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百余年来《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探讨了这一时期《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的共性和个性,是中国典籍译介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关键词】《<;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描述翻译学;中国典籍译介
【Abstract】From the researches perspective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1842-1948 researches systematicall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from the 1840s to the 1940s for the first time. It explor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feature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during that period, standing for a good example in the field of studying the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Key words】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aozhaizhiyi (1842-1948);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作者简介】宁博,女,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7YBQ085)、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项目编号:XSP19YBZ026)的资助。
252
2020年41期总第533期
ENGLISH ON CAMPUS
国汉学家乔治· 苏利耶· 德·莫朗(George Soulié de Morant)的选译本Strange Stories from the Lodge of Leisures ,指出翻译的最大特是“借翻译之名、行创作之实”,是“伪翻译”(pseudo translation),是在进行“翻译名义下的自由创作”。第十章分析了美国作家弗里德里克·赫尔曼·马汀斯(Frederick Herman Martens)通过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转译的《中国童话》(The Chinese Fairy Book)中的《聊斋志异》英译,认为其“归化现象比较明显,翻译中的操纵现象比较频繁”。第十一章分析了美国作家弗兰西斯·卡彭特(Frances Carpenter)在《中国姥姥讲故事》(Tales of a Chinese Grandmother)中根据翟理斯的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改编的六篇《聊斋志异》故事,指出改编后的故事情节已与原文相去甚远,原因在于她进行了大幅度改写,以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和接受习惯。第十二章分析了邝如丝(Rose Quong)的《聊斋志异》选译本Chinese
Ghost and Love Stories ,指出由于当时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
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采取删减、增添和改写等方式操纵原文”。第十三章介绍了林语堂1948年出版的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一书,重点论述了该书中的三篇聊斋故
事,认为“译文中增删十分频繁,改写痕迹十分明显”。结语部分指出,尽管早期不同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各有特性,但具有一个共性:翻译多采用归化策略,操控现象比较明显。
二、学术价值
首先,《译介研究》第一次系统梳理和研究了1842-1948年间《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自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的百余年间,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译者为英语读者奉献了多种特各异的《聊斋志异》译本和译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其译介数量众多、影响广泛,却鲜有学者对这一时期《聊斋志异》的英语译介进行系统的研究。虽然《译介研究》作者之一李海军在2014年出版的《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聊斋志异>英译研究 》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探讨了这一时期《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但囿于整体结构布局和篇幅,只分析了郭实腊(Gtzlaff)、阿连壁(Clement F.R.Allen)、翟理斯(Giles)、乔治·苏利耶·德·莫朗(George Sorllie de Morant)四位译者对《聊斋志异》的译介。正是基于这一遗憾,《译介研究》全面系统梳理1842年至1948年这百余年间《聊斋志异》的英语译介史,研究了郭实腊、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梅辉立(William Frederrick Mayers)、阿连壁、翟理斯、禧在明(Watter Caine Hillier)、乔治·苏利耶·德·莫朗(George Soulie de Morant)、弗里德里克· 赫尔曼·马汀斯、弗兰西斯·卡彭特(Frances Carpenter)、邝如丝和林语堂11位中外译者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作,几乎囊括了这段时间所有重要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译介研究》一方面从宏观的维度全面梳理了早期《聊斋志异》英语译介史;另一方面,又于细微处具体考察各位译者
英译《聊斋志异》的个性特,并归纳出译介的共性特征,可谓宏观梳理与微观书写兼收并蓄。
其次,《译介研究》挖掘了一些以前未被挖掘、极富研究价值的第一手《聊斋志异》英语译介语料。“译文是译者翻译行为的最终产品,也是描述翻译研究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的种种因素,都隐含在译文当中”。因此,典籍译介研究中应该注重第一手译介语料的发现和研究。此前,早期《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中使用的译介语料基本上是翟理斯的选译本,有少量研究涉及郭实腊、卫三畏和梅辉立的译介语料。《译介研究》挖掘了一些此前国内从未挖掘过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语料,如,阿连壁在《中国评论》上的《聊斋志异》译文,禧在明在《中文学习指南》上的《聊斋志异》译文,乔治·苏利耶·德·莫朗的《聊斋志异》选译本Strange Stories
from the Lodge of Leisures ,弗里德里克·赫尔曼·马汀斯的《聊
斋志异》转译文,弗兰西斯·卡彭特的《聊斋志异》编译,邝如丝的《聊斋志异》选译本Chinese Ghost and Love Stories ,林语堂的《聊斋志异》编译。这些语料无疑将为以后研究《聊斋志异》英语译介提供方便。
三、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时代背景下,译介中国典籍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要译好中国典籍,使其不但“走出去”,而且“走进去”,借鉴以往的典籍译介经验至关重要。因而,研究以往的中国典籍译介是译好中国典籍应该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译介研究》追本溯源,梳理了1842-1948
年间《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轨迹,并总结了这一段时期《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的特性和共性,可以借古鉴今,为当下的中华文化外译起到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李玉良.《诗经》翻译探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李伟荣.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sort of strange翻译[4]李钢.历史文化视阈下的《论语》英译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5]冯全功.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红楼梦》英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6]李海军,蒋凤美,吴迪龙.《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7,10,34,47,89,101,113,133,142,151[7]李海军.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聊斋志异》英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