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
DTE:数据终端设备
DCE:数据通信设备
将计算机或终端与数据传输线路连接起来,达到传输、收集、分配和处理数据目的的系统称其为数据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处理,其中包含了通信和信息处理两方面的含义。通常点到点的通信系统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三个部分。
通信信道是指电信号沿发送器到接收器的通路,它包括传输介质及其有关的中间通信设备。在数据通信系统中经常采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光纤、电话线以及卫星通信等。
FDM:频分复用技术
在物理信道的可用带宽超过单个信号所需带宽的情况下,可将物理信道的带宽分割成若干个与单个信号带宽相同(或略宽)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信号,这就是频分多路复用。
多路不同的信号在传输前,先要通过频谱搬移技术将各路信号的带宽搬移到物理信道频谱的不同段上,即使不同信号的带宽不相互重叠,这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来实现。
频分复用技术中复合信号也称为宽带信号。被复合的各路信号必须是模拟信号。
TDM:时分复用技术
若媒介能达到的传输速率超过所传数据的传输速率,则可采用时分多路复用TDM技术,即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间片,轮流地分配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的一个信号占用,而不像FDM那样,同一时间同时发送多路信号。这样,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的交叉,就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这种交叉可以是位一级的,也可以是由字节组成的块或更大的信息组进行交叉。
用于数字信号,同步时分与异步时分。
CDMA 码分复用技术
靠不同的编码来区分各路原始信号(每台发出的信号有每台的编码)的一种复用方式,主要和各种多址技术结合产生了各种接入技术,包括无线和有线接入。例如在多址蜂窝系统中是以信道来区分通信对象的,一个信道只容纳1个用户进行通话,许多同时通话的用户,互相以信道来区分,这就是多址。码分复用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隐蔽性好等诸多优点。
目前,它主要用于无线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环境属于多址接入技术。
WDM:波分多路复用
将光纤信道按波长划分成多个波段,每一路光信号占用一个波段,利用衍射光栅实现不同频率光波的合成与分解,从而实现多路信号共享一条光纤。波分多路复用主要在光纤网络中广泛使用。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开放系统互连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中定义:一个系统只要能够遵循OSI标准,就可以与位于世界任何地方同样遵循这个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这里提到的系统可以是计算机,也可以是这些计算机相关的软件以及其他外部设备等集合。
CCITT:国际电报与电话咨询委员会--主要是考虑通信标准的制定;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主要是考虑信息处理与网络体系结构。
ISO参考模型结构
应用层:为开放系统与用户应用程序的接口。
表示层:实现不同语法表示的数据格式转换、数据的加密解密、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会话层:实现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步,并管理数据交换。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
网络层:主要功能是为分组选择最适当的路径。
数据链路层:采用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为网络层提供无差错的tcp ip协议体系大致可以分成数据传输服务。
物理层:提供物理连接,通过传输介质传送比特流。
PDU:OSI模型的术语--协议数据单元
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网络体系结构中,对等层之间交换的信息报文统称。
PDU由协议控制信息(协议头)和数据组成:
协议头部中含有完成数据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地址、序号、长度、分段标志、差错控制信息…
传输层及以下各层的PDU另外还有各自特定的名称:
传输层——段(Segment)
网络层——分组/包(Packet)
数据链路层——帧(Frame)
物理层——比特(Bit)
下层把上层的PDU作为本层的数据加以封装,然后加入本层的协议头部(和尾部)形成本层的PDU。
封装:就是在数据前面加上特定的协议头部。
TCP/IP参考模型
开放的协议标准;独立于特定硬件;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标准化的高层协议。
应用层:包含所有高层协议。
传输层:负责在应用进程之间建立端-端通信。
互联层:负责将源主机的报文分组发送到目的主机。
主机—网络层: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
应用层(Application):应用程序网关(application gateway)
Telnet: 远程登录(在应用层连接两部分应用程序)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SMTP(Simple Mail Transt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POP3(Post Office Ptotocol):邮局协议
SNMP(Simple Network Man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
传输层(Transport): 传输网关(transport gateway)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在传输层连接两个网络)
Telnet: 远程登录(在应用层连接两部分应用程序)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SMTP(Simple Mail Transt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POP3(Post Office Ptotocol):邮局协议
SNMP(Simple Network Man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
传输层(Transport): 传输网关(transport gateway)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在传输层连接两个网络)
UDP(User Data Potocol):用户数据协议
网络层(Internet): 多协议路由器(multiprotocol router)
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 (在异构网络间转发分组)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逆地址解析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消息协议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 Protocol):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BOOTP (Bootstrap):可选安全启动协议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网桥(bridge)交换机(switcher)
HDLC(High Data Link 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网络层(Internet): 多协议路由器(multiprotocol router)
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 (在异构网络间转发分组)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逆地址解析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消息协议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 Protocol):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BOOTP (Bootstrap):可选安全启动协议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网桥(bridge)交换机(switcher)
HDLC(High Data Link 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在LAN之间存储-转发数据链路针)
SLIP(Serial Line IP):串行线路IP
PPP(Point-to-Point Protocol):点到点协议
802.2等
物理层(Physical): 中继器(repeater) 集线器(hub)
SLIP(Serial Line IP):串行线路IP
PPP(Point-to-Point Protocol):点到点协议
802.2等
物理层(Physical): 中继器(repeater) 集线器(hub)
无 (放大或再生弱的信号,在两个电缆段之间复制每一个比特)
应用层
包括所有和应用程序协同工作,利用基础网络交换应用程序专用的数据的协议。
包括所有和应用程序协同工作,利用基础网络交换应用程序专用的数据的协议。
如,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TELNET (Teletype over the Network, 网络电传) ,通过一个终端(terminal)登陆到网络(运行在TCP协议上)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由名知义(运行在TCP协议上) 。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由名知义(运行在TCP协议上) 。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用来发送(运行在TCP协议上) 。
DNS (Domain Name Service,域名服务) ,用于完成地址查,邮件转发等工作(运行在TCP和UDP协议上) 。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用于网络信息的收集和网络管理。
传输层
该层提供端对端的通信。最重要的传输层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TCP。 传输控制协议TCP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 数据流传输(面向连接,可靠) 用户数据报文协议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 数据报文传输(无连接不可靠)
网络层
该层负责数据转发和路由。从该层上面往下看,可以认为底下存在的是一个不可靠无连接的端对端的数据通路。最核心的协议当然是IP协议。此外还有ICMP,RIP,OSPF,IS-IS,BGP,ARP,RARP等。
AUI:粗同轴电缆
由于直径相当粗,因此它的弹性较差,不适合在室内狭窄的环境内架设 。粗缆适用于比较大型的局部网络,它的标准距离长,可靠性高,主要用途是扮演网络主干的角。
BNC:细同轴电缆
线材价格和连接头成本都比较低,且不需要购置集线器等设备,十分适合架设终端设备较为集中的小型以太网络。
细缆在使用时需要与50Ω(欧姆)的终端电阻、T型接头、BNC接头与网卡相连,下面详细介绍终端电阻、T型接头、BNC接头。
TP:双绞线
结构类似于电话线,由绝缘的彩铜线对组成,两根铜线互相缠绕在一起。每对铜线中的一根传输信号,另一根接地并吸收干扰。每一对铜线中,每英寸的缠绕数量越多,对所有形式噪声的抗噪性就越好。质量越好,价格越高的双绞线电缆在每英寸中的缠绕数量也越多。
STP:屏蔽双绞线
缠绕电线对被一种金属箔制成的屏蔽层所包围,而且每个线对中的电线也是相互绝缘的。屏蔽层上的噪声与双绞线上的噪声反相,从而使得两者相抵消来达到屏蔽噪声的功能。
UTP:非屏蔽双绞线
包括一对或多对由塑料封套包裹的绝缘电线对。UTP没有屏蔽双绞线的屏蔽层。因此,UTP比STP更便宜,抗噪性也相对较低。
IEEE已将UTP命名为“10 Base T”,其中“10”代表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0Mbps,“Base”代表采用基带传输方法传输信号,“T”代表UTP。
STP和UTP具有许多共同的特性,下面列出它们主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吞吐量:两者传输速率都达到10Mbps,但CAT5 UTP在特殊环境下的数据传输速度可达100Mbps,甚至更高。
成本:STP和UTP的成本区别在于所使用的铜芯级别、缠绕率以及增强技术。一般来说,STP比UTP更昂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