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以《花千骨》为例
摘 要:网络小说的非线性叙事是它作为一种新兴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只有继承和保留这一特质才算是较好的实现了从“能指”状态的网络小说向“所指”状态的电视剧作品转换。由网络小说《花千骨》改编的电视剧遵循了非线性叙事的基本原则,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准确地再现了小说原作者试图表达的情感信息。
关键词:网络小说;叙事策略;《花千骨》;非线性叙事
网络小说是近年来新兴的文学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得到了新生代读者体的追捧。网络小说所带动的经济利益、社会效应和文学理念也冲击着传统文学,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网络文化语境中小说的存在状态。在助推网络小说迅速崛起的诸多因素中,我们必须正视其独特的叙事策略,而不是从正统文学的角度出发去否定网络小说的存在合理性。我们认为正是由于网络小说的写作体采取了全新的叙事策略,才使得它作为全新的文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网络小说独特的叙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社会的媚俗化审美倾向,成为部分网络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直接推动因素。
一、网络小说的叙事基本模式
网络小说的雏形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由一批留学国外的学生自发地在互联网平台以中文张贴新闻的方式,构筑起漂泊异乡者的精神家园。其后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网络交流平台繁荣,越来越多80、90后开始以读图的方式获取资讯。“在互联网上,不仅有许多网络文学站点和个人主页,而且很有影响的国内网站如新浪、网易等,都专门开辟了‘网络文学’频道,建立网络文学当代作品的链接,提供专门空间供网民评点网络文学作家及作品,网上也出现了一批为网民所熟悉的网络文学新人。”[1]p12新兴的网络技术和新生代读者体奠定了今日今时网络小说繁荣的格局,但这并非网络小说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我们还应认识到,网络小说独有的叙事模式才是真正造就其赢得广大读者体的内在动机。
在传统的模式之下,印刷技术和出版业是维系读者和作者的纽带,却阻碍了读者和作者的信息沟通。接受美学启示我们,文学文本并非只以作者、文本为中心,还要重视读者的因素。清人也说“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诚然,读者能够将作者隐藏在文学文本中信息挖掘出来,但他们还可以将读者都未曾意识到的情感揭发出来。“如果说,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叙事作品的流传范围,网络文学则开启了超文本多媒体叙事传播的新领域。传
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进行一种单向的、平面的线性传播,由于文字的静止性和内敛性,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只能以一种相继的方式进行,这使书面文本自身的缺点日益明显。”[2]p40传统文学传播模式的不足集中表现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较少,文学文本的解读被限定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内。而专业研究者的理论化倾向和普通读者的世俗化倾向,又往往与作者的创作预设存在差距。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学写作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方式,不仅直接突破了传统的文学文本单纯以文字文本为载体的平面化传播方式,还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信息互动创造了即时性平台。
以国内最早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例,这部作品迅速在年轻一代的读者体中掀起了阅读的浪潮,成为当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事件。在小说内容登陆网络平台的初始阶段,作者即根据部分读者的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而稍后出版的小说也根据读者的要求进行了一定幅度的改编,特别是当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读者体的意见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在网络小说的写作、改编过程中,读者的审美观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巧妙的结合。部分学者曾认为读者的思想干扰了网络小说的统一性,使得此类作品的艺术价值被削弱。我们认为学者的观点存在理论的遮蔽性,他们是从传统文学的写作模式去审视网络小说的叙事逻辑,忽略了网络小说作为新兴文体的自我特性。
网络小说的自我特性就是独有的叙事模式,它依附于网络平台而存在,充分展现了80、90后受众体的审美趣味。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得到成长,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替代了传统的小说。其书写模式中不以深度见长,而是体现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追求。同时,网络小说的作家体愈发朝着非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融汇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情感,其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为网络文学的繁荣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情感符号的转换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就曾预言,我们的社会将进入读图时代。他指出:“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3]p899当人类身处的世界被裹挟进入到读书时代后,文学接受体潜藏的各种因素得以被激发。他们将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作家“闭门造车”完成的作品,而是希望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感官的刺激,并此种刺激的获得与否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
网络文学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读图时代人们对文学的期待心理,他们不仅希望能够获得不同地域空间的信息,也将自我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不断深化。“电子媒介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尤其是电视、网络的产生和普及,几乎可以第一时间完成人们对世界的观照。
一方面是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另一方面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巨大压力和身体疲惫,以及于枯燥生活中爆发的强烈要求释放的情绪。”[4]p33互联网出现雏形因此,我们会发现人们更热衷于将精力挥洒在具有无限拓展可能性的外在空间,从而疗补心灵世界的空虚感。网络小说的适时出现正符合了上述诸多元素,它成为网络技术、读图时代和消费时代的汇聚点。
时下热播的电视剧《花千骨》即是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它在继承早期网络小说非线性叙事模式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小说《花千骨》积极吸收了同类型网络小说的审美元素,诸如剑侠、武林、上古神话等,使得阅读体得到了保证。在小说到电视剧,文字符号完成了向影像符号变换的过程,即“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转换。当作者完成网络小说《花千骨》的创作之际,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读者体的审美诉求已然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互换,也就意味着读者体的情感诉求成为网络小说的构成元素。而文字符号被以影视改编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指”中蕴涵的情感信息也在同一时间被转换为“能指”。二者之间能够以较为顺畅的方式实现信息转换,更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叙事模式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网络小说虽然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完成创作,但其内在的叙事模式仍需要建构在文字符号基础上,“所指”的本源性特征并不会因此被消除。因此,读者仍然可以根据网络小说文本中意义空间的广阔去获得“读者未必不然”的理解。当此种多义性和模糊性被呈现在影视作品中,视觉符号向受众体传递的信息必然是以具象化的方式过滤掉很多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小说中的文字符号以“能指”朝着“所指”的方向不断前进,也就收窄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这种符号转换正是在不断被异化中实现了信息的传递,而读者能否以信息转换的最终呈现方式作为评价标准,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三、“花千骨”的叙事转换
网络小说《花千骨》被改编为电视剧后,掀起了一股收视高潮,但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花千骨》是成功的,它较好地继承了原著的故事情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瑕疵。
在“花千骨”由文字变成图像的过程中,网络小说的非线性叙事特征被最大限度地得到保留。比如电视剧中重要角东方彧卿对花千骨的爱慕之情昭然若揭,但受制于电视剧的拍摄要求却没有得到完成的呈现。部分观众认为这是对原著的扭曲,我们并不赞同此种观点。所谓非
线性叙事就是要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现空间中揉入相对丰富的信息,并努力使其成为构筑网络小说文学表现空间的物质载体。而影视剧作品则不然,它完全可以在利用视觉呈现的同时,尽可能地让观众根据“能指”的内容去想象。在凭借着观众的基本认知能力基础上,他们所构造的影响不但可以提升影视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让审美主题的情感体验得到深化。作为构筑整部小说《花千骨》的主线,花千骨与白子画之间的爱恨纠缠是最令读者感兴趣的,也同时是整部电视剧版《花千骨》的核心。当影视剧创作团队根据小说的文字内容使其以影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时,后者所获得审美感受是相对丰富的。而观众体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概括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络小说非线性叙事的缺陷,从而为构造更为完美的视听享受提供可能性。
我们认为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就是要寻到“所指”与“能指”之间微妙的平衡点,尽可能地让文字符号呈现的“所指”被观众体接受。在他们所获得的丰富信息中,电视剧剧情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构建和故事背景的补充都是必备的能力。我们姑且将其称为观众的“还原”能力,他要求文字符号的“所指”与视觉形象的“能指”之间实现完美的对接。当《花千骨》中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得到基本呈现时,观众并不会过分纠结于东方彧卿的背景是否被介绍、特技镜头的呈现是否炫目,它们的存在意义只是为了凸显小说主线的发展。而这一点正
是网络小说非线性叙事的基本特征。
总的来说,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作品由于其物质载体的“先天不足”,我们很难希望最终完成的影视剧作品是具有缜密的思维、严丝合缝的逻辑。因此,当部分专业人士诟病于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作品粗制滥造之际,他们所秉持的标准是不合理的。他们是在以传统文学的标准去审查新兴文体,二者之间不仅存在着情感内涵的差距,也具有艺术追求的不同。我们认为一部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作品只要严格遵循前者的叙事策略,才能算作是具有规范意义的改编作。而在这一点上,电视剧版的《花千骨》无疑是成功的。它很好地继承和保留了网络小说非线性的叙事策略,而没有按照传统文学的方式去讲述。
参考文献:
[1]朱凯:《无纸空间的自由书写——网络文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2]张丽:《网络小说叙事格局初探——试析网络小说的叙事空间》[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40.
[3][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第899页.
[4]房丽娜:《网络小说电视剧改编的叙事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第33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