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雷跃捷版
第1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
Internet,简称互联网或因特网;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传播是指:主要基于互联网平台所进行的多元、动态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在技术上实现了多种传播形态的整合;在功能上实现了去中心化、全民参与和资源共享。
网络传播具有信息丰富、速度快捷、全球视野、传播主体个人化、表现形态多媒体化、传播方式自由交互等特点。其中信息传播的个人化、交互性是网络传播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电子商务和无线增值业务为网络传播开创出新的赢利模式。
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
1958年:雏形;
1969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
1977—1979: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
1986年:Internet名称正式开始使用;
1988年:互联网对外开放;
1989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
1989年:CERN雏形HTML;
1991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
1995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
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
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
1996年以后:出现了BBS、聊天室等;
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
1997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
互联网出现雏形1998年:克林顿绯闻事件;
2003年以后:进入Web2.0时代;
Web1.0与Web2.0的区别:P5~P6表。
2003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U”计划显现出国际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乃至信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等被高度整合、融为一体。
第二节: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三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和具体内容、重大事件:P7—P16。
本章讨论话题
1:如何看待人民网的“我有问题问总理”和新华网的“我向总理说愿望”?
2:如何看待“优酷网”的上传和下载视频?
3:是否赞同关闭社会网吧?
4:如何看待“最新大片网络下载”?
5:如何看待“网络水军”。
本章作业
一、《我对互联网及其发展的初步认识》
具体要求:
1、书面手写;
2、500字左右;
3、独立完成。
二、征集《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的热点讨论话题。
第2章: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
商业、技术和社会三种因素共同发展,相互推动,从本质上改变了网络的应用形式。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 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用户自己创造和共享信息资源,网站设计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Web2.0的概念起源于2004年3月美国两家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
微内容是其传播基础,它是结构单一的不能再分的内容数据,包括用户个体所形成的任何数据:一篇网志、一个评论、一幅图片、收藏的书签、喜欢的音乐列表、想结交的朋友、想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等。Web2.0重点正是对这些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帮助用户收集、创建、管理、分享微内容。
Web2.0实践的应用元素主要包括:Blog(博客)、RSS(简易聚合)、Wiki(维客)、Tags (分类分众标签)、SNS(社会网络服务)、IM(即时通信)等。
其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理念。具体地说,Web2.0理论体系包括长尾理论、六度分隔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等。
第一节:Web2.0 的传播理念
一、长尾理论
2004年10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提出的。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长生的效益甚至会超出“头部”。因此,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长尾理论是对传统“二八定律”的颠覆。该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将其称为小世界现象。
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另外还发现了“漏斗效应”,即大部分的传递都是由那些极少数的明星人物完成的。
特别是在保险和传销业中有体现。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理论叫“150法则”。一个人不可能与150个人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交流的必需礼仪使我们友谊的范围限制在150人以内。
150成为公认的“我们可以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如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
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
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空间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这一切都深刻表明了网络在构建公共空间、发挥草根力量、推动民主政治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Web2.0的本质就是个人媒体的崛起。Web2.0=技术+公开真实的个人表达+共同建设。四、后现代主义思潮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
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
视觉快感需求的产生本质上有两大原因:
一是信息社会中个体的需求(对表象的商品崇拜,精神分裂般欢庆的时代。其文化特征就是深度模式削平-平面化、历史意识消失-断裂感、主体消失-零散化、距离感消失-复制。)
二是消费社会的需求
第六,运作方式的商业化与“消费主义”
消费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刺激起来的欲望和身份认同。
第二节:Web2.0的应用形式
主要特征: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便捷化的体验方式。
一、博客(Blog)
网上日志,1997年12月,以音视频内容为主的博客也被称为播客,2002年,播客进入中国。二、简易聚合(RSS)
RSS是一种网站之间共享网络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也称聚合内容技术,它将不同网站中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概要提取出来,动态生成若干摘要,并将其链接发布到网站中供用户选择。
1997年诞生,网景公司的“丰富站点摘要”。目前这种个性化的浏览方式广泛应用于博客和网上新闻频道,可以进行订阅和及时更新内容。
三、标签(Tag )
这是一种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使用者可以为每一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标签,然后你可以看到网上所有和你使用相同的日志,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2003年创始。标签分类细致准确,易被他人检索,同时也可以通过标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标签技术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
聚合技术与标签技术的有机结合,以标准化的信息接口降低了信息加工和传播的成本,降低了网络用户在获取个性化信息上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充分调动起网民创造、共享和消费的积极性。
四、维客(Wiki)
Wiki是一个超文本系统,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本意”是“快点快点”。1995年开创。Wiki具有以下特点:
1:使用方便-维护快捷、格式简单、链接方便、命名平易;
2:自组织、可汇聚
3:可增长、修改历史
4:开放性,可观察的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2001年正式成立,2002年中文。)
五、社交网络服务(SNS)
社交网络服务SNS是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建立起来的交友类的网络服务,目的是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社交网络平台采用P2P、IM(即时聊天)等软件为具有相同兴趣和开展相同活动的一人建立了在线社交网络,使沟通及共享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007年起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它们与以往网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我身份及社会关系的公开性。
腾讯-以即时通讯为基础的SNS平台
阿里巴巴-以商务应用为基础的…
阔地-以资源分享为基础的…
音盒网-音乐垂直社区
公关网-公关行业人士
蜂巢网-为华人视觉艺术家服务
王家人-以同姓寻根交友为主题
宅内网-面向宅人族的
驴友录-面向驴友、自助游爱好者
校内网-校园类开心网-娱乐类
五年就是互联网的一个纪元,Web3.0已经悄然拉开序幕;其核心理念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更以个体为中心,实现网络应用聚合
“个人门户”,博客营销等
二、突出媒体融合特征
三、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关于Web3.0的构思及实践还包括建立全球的语义网、网民的劳动将以有偿的形式体现、网络财富(积分、虚拟货币、电子商务)将被普遍认同等,所有的预言和尝试都为我们
搭建了一个全新体验的世界。
我们由现实世界走进虚拟世界,又从虚拟回归现实,并把虚拟世界规则带到了现实世界;网络传播从平面化聚众到垂直式分众,再到个体化的精确整合,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印证
了尼葛洛庞帝的那句话:互动世界、娱乐世界、资讯世界终将合二为一。网络使我们
感受到了个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拓展了我们心灵的空间,增加了自我实现的途径,更多了份守望相
助的关怀,它让我们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本章思考
1:长尾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优缺点
2: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定
3:多元思维,重建世界的多样性
4:超现实主义
5:传播主体的个人化
6:视觉快感的消费社会需求
7:聚合与标签的区别
本章作业
一、如何看待和正确认识“消费主义”
二、如何看待和正确认识社交网络服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