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工业文明和互联网文明出现的影响
当前,人类显然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阶段。简而言之,就是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化、人类社会内部组织形态的演化冲突,人类整体上处于一个新文明阶段取代旧文明阶段的重大历史节点。在这一重大时刻,人类需要认真总结反思已有的历史兴衰经验和深入剖析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根源,从而出未来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趋势和对策,换句话说,就是要分析总结旧的文明经验,从而到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困境和构建新的文明体系的基本原则。
文明的丰富内涵
“文明”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为不同的涵义,其所指代的对象亦可以有所区别,甚至具有极大差异。例如,人类整体可以被视为一种文明;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家,也可以作为一种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不限于一个国家的区域范围内也可以被称为一种文明,如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玛雅文明;甚至一个氏族落也可以被称为文明,如半坡文明、河姆渡文明。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可以根据生产工具划分为石器文明、青铜器文明、铁器文明;根据社会基础生产形态的不同则又可以分为农业文明、海洋文明
互联网出现雏形、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网络文明等。根据文化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当然,在不同的具体领域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文明类型,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因此,面对众多语境下的文明,当谈论文明时,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描绘出文明本身的具体指代。这可以用以下三个判断来界定。
首先,文明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所谓具体性,是指文明一定是依附和体现在某种特定的人类社会场景之中的,当然这一场景的时空可以有大有小,大到整个人类,小到一个落。所谓抽象性,则是指文明虽然存在于具体社会生活中,但却具有抽象特质,也就是在不同的文明类型下,存在着能够被称之为文明的共同的抽象特质。
其次,文明是一定时空下人类体生活场景中所具有的良善性、先进性、进步性特质的总和。这是文明的核心内核。所谓良善性,是指能够被称之为文明的社会形态,文明一定具有其内部的正义性,也就是人民能够在当时的条件下过上较为幸福的生活。一个暴虐的统治,无论其国土面积多大,持续时间多长,都无法称之为文明。所谓先进性,是指一种文明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人类体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这可能是思想文化方面的,也可能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的。所谓进步性,则是指一种文明代表了当时的时代趋势,影响到了后续的人类社会发展。
第三,文明是人类体在一定时空下所能够达到的历史高度。再进一步,把文明放入历史长河中考察,可以发现,凡是能够被称之为文明的,无论承载其的人类族有多大,但都具有鲜明的特性,即该文明在浩瀚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在人类演化的轨迹中贡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凡是能够被称之为文明的,一定是在特定时空下人类所能达到的历史高度。尽管一些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可能最后会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但是在特定的时空局限下,也就是在自然禀赋和生产力约束下,承载文明的人类体达到了特定的历史高度。人类不同落就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连绵不断的文明呈现过程中,形成了人类文明整体的不断演化和进步的历史趋势。
从以上的三点可以看出文明一词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根本指代意义: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演化形成的价值结晶,文明本身就意味着善的、美的、正义的、有价值的、先进性的和历史性的。因此,要理解文明,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更复合的维度去透视文明的内核。
文明的三个核心维度
所有的文明都可以从技术、制度和文化这三个基本维度来理解,每一种文明都在具体的时空和人类历史条件下,在这三个维度上有所体现,从而形成了各自丰富的特质。
第一个是文明的技术维度。技术是衡量文明程度的最常见的维度,由于现代科学体系是工业革命以后才逐渐构建起来的,因此,对于人类早期文明,更准确的是用技术来衡量,当然其中包括对于自然认识的原理(现今称之为科学),以及利用原理为应用的能力(技术),为了历史标准的统一,所以用技术来指代科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这里的生产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技术能力。因此,在文明史的衡量中,最主要的一种衡量方式就是用技术能力来衡量文明。例如前所述的,用生产工具或者用主要的生产方式来衡量文明。通过技术的衡量,可以很容易勾勒出一个历史时空下某一人类社所演化形成的高度。
放到更为广阔的层面,用技术衡量文明,也是一种主要的尺度。例如早在1964年,前苏联天文学家卡尔达舍夫就放眼宇宙,以一种文明对于能源的利用程度作为标准,将文明划分为三级,亦被称为卡尔达舍夫等级:一类文明可以利用所在行星和卫星的全部能源,二类文明可以利用太阳系的全部能源,三类文明则可以利用整个银河系的全部能源。如果从这一宏大的视角来观察,他认为人类目前大约还处于0.7级文明。类似于卡尔达舍夫等级,还有诸如通过人类对宏观宇宙的探索或者微观世界的掌握技术来判断文明等级,越高等级的文明,具有越大范围的宇宙探索和活动范围以及对微观物质的掌控能力,如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巴罗的
微维尺度。
可见,技术能力是衡量一种人类文明的最直观和最主要的标准,也是文明内在所具有的最核心的三个维度之一。当然,文明的发展远不是仅仅用技术就能够单一衡量和承载的,否则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只有冷冰冰的科技发展和技术演化,技术仅代表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理解。无论是文明本身还是对于技术发展的支撑,都需要更为丰富的文明内核。
第二个是文明的制度维度。人类之所以是人类,不仅因为其会使用工具,改造自然。还在于其能够形成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结构,构建出有效的组织制度。因此,文明的第二个重要的属性维度,就在于其制度的形成和由制度所构建的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功能。
人虽然是社会性生物,但也是最难以实现合作和构建出庞大组织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具有强大的自我,这种基于自我的认知使人类天然地具有平等同权的倾向和理想,这也是人类优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质。然而,这种平等同权的自我意识,同样限制了人类形成社会性的合作组织。因此,人类通过建立制度体系构建出庞大的社会组织。制度对人类文明的进展异常重要。没有制度的发展,就没有人类复杂合作的基础,人类就只能停留在野蛮的低级动物性社合作的层面,而同样,没有制度的支撑,技术也难以从简单向复杂发展。
在人类早期,人类就通过有效的制度形态形成了社会内部成员结构的合理分工和优化,例如根据体力实现性别的社会分工,在原始氏族内部就开始形成对儿童和长者的优抚,通过构建进一步的祭祀、劳动(还分为农业、手工业等)、知识、管理、军事等职位的分工,将社会协作推向更加复杂化的状态。其中尤其是对知识阶层的分工,使得知识研究专业化,进一步促进了对自然的认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不断把文明推向更高的层面。
因此,如果说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度的话,那么制度的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组织本身的发展。技术和制度形成了一种有效的辩证关系,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组辨证关系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在西方,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同样提出了双重平衡理论,认为制度和技术构成了一组平衡关系,共同相伴而进。可以说,凡是制度构建好的文明,技术也不会发展得太差,甚至由于制度所产生的源源不断的内生力和资源支持,可以实现很好的技术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