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0-12-20
修回日期:2021-02-02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考试舆情监控体系研究”(GJK2017021)杨跃东(1980—),男,教育部考试中心副处长;李猛哲(1992—),男,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鲁欣正(1964—),男,教育部考试中心处长,副研究员。
杨跃东
李猛哲
鲁欣正
(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100084)
自媒体时代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探析
0引言
自媒体(we media )是公众经过数字科技与全
球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由Shayne Bowman 与Chris Willis 在2003年明确提出。我国自媒体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9年新浪微博形成雏形,2011年崛起,目前智能手机普及,使得自媒体延伸到生活各个角落。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7.0%,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率达99.2%[1]。
在自媒体普及、手机网民体庞大、信息爆炸增长的新时代,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大众媒体时代“信息统一生产、统一分发”的
模式被打破,自媒体“遍地开花”,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同时,自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效应愈发明显,新媒体平台根据用户喜好定向推送信息,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依靠、朋友圈等“圈子”,这种特征加剧了体中的“回声室”效应,网络社巴尔干化也愈发明显[2]。自媒体时代的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网民容易出现情绪化言论和偏激观点,极易引发社会体情绪失控和价值观撕裂。如果这些不良的言论和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控制,就很容易酿成网络舆论危机,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破坏公共秩序。
在国家教育考试领域,网络舆情的复杂化、多元化也给教育考试带来很大影响。“徐玉玉遭遇”“河南高考考生家长质疑答题卡调包”等信息在互联网上发酵、传播,均引起舆论及社会
Journal of China Examinations 2021年第4期No.4,2021
2021年第4期
的广泛关注,而且这类舆情事件容易进一步引发其他矛盾,造成多种舆情事件叠加,影响考试安全和社
会稳定。因此,研究自媒体时代国家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对提升教育考试综合治理能力,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涉考网络舆情事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自媒体时代舆情传播和演变规律,构建国家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模型,以期为国家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参考。
1自媒体时代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演变规律
很多学者对网络舆情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多种演变模型:陈福集等通过建立SEIRS 传播模型对网络舆情衍生效应进行了研究[3];顾东晓等基于期望确认理论、在线信任和沉浸理论,构建了社交网络正向舆情传播模型[4];谢科范等采用以时间和热度为轴的二维坐标轴模型,刻画舆情形成、爆发、高峰、衰弱、消散等过程[5];金鑫等以模块化、流程化方式,将舆情演变分为潜伏、成长、蔓延、爆发、衰退、死亡等时期[6];刘社瑞等构建了面向微博舆情的演化模型,分为初始期、关注期、裂变期、高涨期、消解期5个时期[7]。
教育考试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使
命,事关广大考生和人民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具有专业性强、敏感度高、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8],是舆情事件易燃易爆地带。从传播方式来看,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出现“多级多平台”流动的趋势[9],人人掌握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传播已经演变为社交平台爆料→意见领
袖转发→新闻媒体跟进报道→新闻资讯app 转发→社会大众热议的模式。结合教育考试业务,分析自媒体舆情传播特点,发现国家教育考试网络舆情呈现4个阶段演变规律(图1)。
第一阶段,始发期。国家教育考试直接体(考生或者家长)熟悉自媒体,习惯使用自媒体表达情感,因而网络舆情的苗头往往始发于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近年来,自媒体平台首发→意见领袖转发→传统媒体跟进的接力传播方式已成为教育考试舆情传播的主要模式。表1展示了近年部分教育考试舆情事件的首发媒体。
图1自媒体时代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演变规律
时间2018年6月2019年6月2020年7月
事件
安徽广德英语听力不清共青团中央“押中”全国
Ⅲ卷作文题
安徽歙县洪涝灾害导致部分科目无法正常考试
首发媒体微博
微博
表1
部分教育考试舆情事件首发媒体
·
·8
第二阶段,裂变期。自媒体用户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使得舆情事件迅速传播扩散,特别是通过大V 、官V 等意见领袖的转载评论、发起投票、组建话题等方式,舆情事件迅速进入裂变期。如果不进行有效舆情治理,教育考试敏感话题将迅速进入下一阶段。裂变期是舆情治理的“黄金时期”。
第三阶段,爆发期。进入这个阶段的舆情一般呈现2个特点:一是登上热搜榜;二是传统媒体介入,并进行专题报道。此外,教育考试舆情还容易出现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关联互动,线下出现聚集、上访、申述等维权行为。
第四阶段,消散期。有关教育部门积极进行舆论引导,还原事实真相,消除社会质疑,解决家长和考生关切,舆情逐步消散。
舆情治理需要准确把握舆情事件走向,要早发现、早介入、早治理,要与时间赛跑、与事态同频。从始发期开始,实时监测舆情苗头;把握裂变期这段黄金时间,及早作出反应;妥善处理进入爆发期的舆情事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必要时及时发声引导;消散期也需要随时跟踪,防止其他舆情事件再次引燃该事件,一般需要继续跟踪至少一周时间。
2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模型
在分析自媒体时代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演变
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育考试管理特点,构建由主体、本体、载体组成的治理模型,见图2。
舆情治理的主体为主导或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等治理行为的政府机构或者社会团体。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考试机构,各级公安和网信部门,网络空间各媒体平台运营者,以及教育考试领域的专家团队,这些机构或团体各司其职、相互协同,共同组成治理主体。通过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等环节有效处理突发网络舆情事件。
舆情治理的本体为网络舆情事件本身,是引发网络舆情的刺激物。为确保治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需进一步明确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界定舆情本体的性质、等级等,这也是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正常运转的基础。
舆情治理的载体为网络空间(含自媒体、传统媒体等),为舆情的演变提供环境土壤。舆情治理主体应该依法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防止舆论暴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空间。聚焦到教育考试,在非考试期间,应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和安
图2自媒体时代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模型
杨跃东等:
自媒体时代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探析
·
·9
2021年第4期
全管控机制,确保考试网络环境和谐、健康。
总之,自媒体时代国家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应围绕主体、本体、载体3类要素开展,积极建设协同治理、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宣传教育和安全管控6大机制,构建以指标体系为基础,以6大治理机制为手段的“1+6”舆情治理格局。
3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在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中,网络舆情传播
互联网出现雏形的内容、性质、传播态势及程度是关键内容,为此应按照客观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构建舆情监测
指标体系。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指标体系为快速监测舆情、确定危害程度、提出处置建议提供了标准依据,具体包括内容类别、内容性质、传播态势和舆情等级4个方面,见图3。其中内容类别和内容性质关联于舆情中某条个体信息,在监测预警阶段进行标注;传播态势、舆情等级关联于若干个体的信息聚合,在分析研判阶段进行标注,评估舆情演变走势,指导舆情应对处置。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等级的信息和舆情,在治理方面将采用不同的策略。
内容类别与教育考试实际工作直接相关,将信息分为试题及答案、考务实施、考风考纪、考试
政策4类。具体而言,试题及答案类信息是指信息内容涉及试题及答案、评分细则、评分参考、命题人员及命题过程等方面的信息;考务实施类信息涉及质疑考试实施过程(例如听力有误,未按规定打铃、发/收卷、入/离场等)、发布组考人员或者组考事项等敏感信息、考生个体行为(迟到、丢失准考证)信息等;考风考纪类信息涉及出售作弊器材、组织考试作弊、非法提供试题答案、等信息;考试政策类信息多为正面宣传,个别存在曲解政策、恶意炒作、散布谣言、抨击改革等内容。
将信息的内容性质分为违法信息、不良信息、敏感信息、常规信息4类。如果信息内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这些信息定义为违法信息;参照2020年3月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将夸张宣传、煽动地域歧视
等对教育考试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定义为不良信息;如果信息内容涉及试题命制原则、管理细则等业务性较强的内容,容易误导社会和公众,这类信息定义为敏感信息;其他类涉考信息为常规信息。
图3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
·10
传播态势选择首发影响力、传播覆盖度、传播速度、传播热度、受众热度[8]来定量刻画当前舆情传播情况,结合专家判断,综合评估教育考试舆情当前所处阶段,以及后续传播发展的态势。
根据舆情对考试正常进行造成影响的程度,将舆情事件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4个等级。Ⅰ级(特别重大)是指考前网上出现与真题相似度极高的国家教育考试试题或答案,或者在网上扩散迅速、负面影响极大、严重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舆情事件;Ⅱ级(重大)是指考前网上出现与真题相似度较高的国家教育考试试题或答案,或者在网上扩散快、负面影响大的舆情事件;Ⅲ级(较大)是指网上出现大量团伙助考或信息、虚假的国家教育考试试题或答案,以及网上扩散较广、负面影响较大的涉考不实、不良报道或信息;Ⅳ级(一般)是指网上出现个别散布销售作弊器材信息、贩卖虚假的国家教育考试试题或答案,以及网上扩散较小的涉考不实、不良报道或信息。
4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机制
在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由协同治理、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宣传教育和安全管控6个部分组成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机制。
4.1协同治理机制
在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制约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治理主体职能分化,相互之间信息共享不充分,工作配合协调不顺畅。在国家教育考试期间,公安/网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自媒体平台运营者等治理主体要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建立快速协同治理机制,使各主体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可相互支撑补充。
一要调集各方力量建立临时舆情指挥部,在考试前后一段时间内,统筹调度各方资源,协调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缩短舆情响应时间,确保遇到舆情事件时决策有力、工作有序。二要形成24小时联合带班制度,各主体安排中层领导干部带班,一旦出现舆情,确保第一时间进入作战状态。三要适应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扁平化的特征,建立信息快速传递机制,单一主体内部要理顺管理模式,适当减少舆情上报层级,快速汇聚决策层,主体之间要建立信息快速交换机制,降低程序性时间损耗,杜绝因信息传递层级过多、链条太长造成信号衰减、响应迟缓等问题。
4.2监测预警机制
监测预警是指对新闻媒体、自媒体等网络空间中的数据进行采集,获取与教育考试有关的信息,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必须积极运用新技术创新工作方式,建立高效的监测预警机制,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发现处在始发期的个体信息。
一要搭建网络空间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根据国家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指标体系中的内容类别,构造监测关
键词正则表达式,采取定向抓取为主、全网监测为辅的方式,对自媒体平台和重要新闻媒体进行定向抓取,对其他网络空间进行全网监测。二要建立全天候监测机制,组建专业化舆情监测队伍,依托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全天候、不间断地从海量、动态、交互的网络信息中及时识别、发现苗头,一旦出现相关信息,即使只有一条个体信息,也要亮起警报,立即上报,尽早化解潜在危机。三要突出监测重点,将有限的监测力量整合、聚焦,不同阶段的监测内容应结合考试特点有所侧重,考前要重点监测试题及答案类、考风考纪类信息,考中和考后增加考务实施类和考试政策类信息,尤其要重点关注泄题、舞弊及涉及国家教育考试重大改革的信息。
杨跃东等:自媒体时代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探析·
·1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