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翻译角度的SPRING译文赏析
作者:***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8期
        摘要:语篇是语言交际中的意义单位。在翻译实践中,散文翻译等文学样式的翻译多采用语篇作为翻译单位。语篇翻译应更加注重语篇的一致性、重点突出和衔接连贯三个方面。以美国作家詹姆斯·J.凯尔帕特利克的散文SPRING和宋德利先生对其的译文为例,分别说明这三方面在散文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关键词:语篇翻译 翻译单位转换 衔接连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086—03
        语篇是人们运用语言系统进行交流的段落结构,是表达中实际使用的语义单位。传统意义上,任何一段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或长或短,即使其内在的语言特征不同,只要这个片段能够构成一个语义整体,即能够相对完整地表达一定的意义,这样的片段都可以被称作语篇(董
晓华,2018:24)。在语篇翻译过程中,译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保原文语篇中承载的中心信息、主要思想和内容能够顺利传达(司显柱,2002:71)。翻译文学作品时,语篇作为翻译单位,在散文翻译和其他文学样式的翻译中适用性更强。在语篇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结合全语篇的整体状况,运用比较巧妙的方法和精确的词语,恰当地表达出原文的主旨内容,传递出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文学翻译在实践中应该树立明确的语篇意识,译者应从语篇的层面出发,纵览全文,使译文与原文更加契合。本文将以美国作家詹姆斯·J.凯尔帕特利克(James J.Kilpatrick)的散文SPRING和宋德利先生对其的译文为例,具体说明语篇的一致性、突出重点和衔接连贯这三个方面在翻译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一、把握文章主题,保证语篇一致性
        语篇的一致性,指的是整个语篇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尽管表述的角度或方式可能略有差别,但从始至终不能偏离这个中心主题。语篇的一致性更加强调的是全篇思想、情感上的统一,是翻译质量的核心评判标准之一。James J.Kilpatrick的散文“Spring”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于一篇抒情散文来说,语篇的一致性则更强调的是情感上的一致性。SPRING完整的题目为“Spring,the Resurrection Time”(《春,复活的季节》),读者
可以从中一目了然地领会原文的主要情感,即赞美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而宋德利在其译文中也通过巧妙的翻译用词,在字里行间传达出原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spring怎么读怎么翻译
        例1:April bursts upon our Virginia hills in one prodigious leap – and all the stage is filled at once,......
        译文:四月,有时不知怎地一跃,就来到了弗吉尼亚的山坡上——转眼到处生机勃勃。
        “burst on”原意为“突然出现”,“prodigious”的原意为“惊人的、异常的”,这两个词的原意都强调给人带来意外的冲击。但宋德利先生在译文中选择弱化这样的意思,用了表现更加轻巧的词语“不知怎地”,体现出了原作者眼中春天灵动的一面。后半句,“all the stage is filled at once”这个小句没有按照字面或词序翻译,而是被译者处理成了“转眼到处生机勃勃”,将原文的被短句翻译成形容词,语言简练;同时又点题,在中文译本中,第一段就明确将原作者的情感传达给读者,为下文定下正确的情感基调。
        二、突出语篇重点
        语篇重点的突出是实现语篇完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翻译中尤为关键。文章的主题毋庸置疑是语篇的重点。SPRING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但散文的精髓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即文章内容或段落之间看起来貌似关联不大,但实际上都或明或暗地表达着同一感情或思想。SPRING全文摛章绘句,翩然成章,却时刻不离主题: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永恒的。作者在一颗不起眼的橡子中洞察出生命的不平凡,在一株过冬的蝴蝶花上领悟到生命的坚韧与永恒;他赞美春天的生机,也赞叹生命的精彩。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可以根据语篇重点表达的需要,合理调整句子或者段落的中心词,或转换翻译单位,保留原文风格特点,做到语篇重点突出。
        1.合理调整中心词
        例2:All this reminds me of a theme that runs through my head like a line of music.Its message is profoundly simple,and profoundly mysterious also: Life goes on.That is all there is to it.Everything that is,was; and everything that is,will be.
        译文:这使我想到一个话题,它像一首乐曲不断萦绕在我的脑际,平淡无奇,却又奥秘无穷:生命绵延不断。一切一切都在于此。任何事物,现在如此,以往如此,将来也必定仍
然如此。
        这段话在原文中是承上启下的一段。前半部分若是将“Its ”直接翻译成“它传递的信息是……”,则会使读者将关注点放在这个“信息”上,而不是原本作者表达的重点“话题”上,造成这个语篇的主题词不明确,偏离重点,难以引导读者与作者开启下文对生命的思考。译者将这句话的中心词处理翻译成“话题”和“乐曲”。中心词的合理改变和选择,以及对原文形象比喻原汁原味的翻譯,使得译文避免了“翻译腔”的拗口长句,读起来更加清晰、顺畅,画面感更强。
        2.转换翻译单位
        除了文章主题和情感重点的突出,写作手法、风格上一些突出的特征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不能原文风格积极、乐观,而译文风格消极、低沉。散文追求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SPRING原文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译文则也须保持这一特点。宋德利在译文中灵活地进行翻译单位平级或跨级转换,将原文中的单词、短语、小句转换成汉语中的各种词组结构,再以文章主题为龙头,以意合方式,将这些词组结构呈线性铺排,组成句子和篇章;既保留了原语篇的写作风格,又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突出
写作风格,让读者印象深刻。
        例3:The trees grow leaves overnight.
        译文:一夜之间,林木着装,绿叶瑟瑟。
        英文原句为最简单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结构。若不适当转换,直译为“树木一夜之间都长出了叶子”之类,会显得十分呆愣,没有写景散文应有的文采和情境。在此,译者对原句进行了意合化转换,更增加了拟人的手法,用“林木着装”,形象地描绘了“树木长出叶子”的景象。译文用四字短句保持句式工整,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景描写更加灵动,富有画面感。
        例4:In other years,spring tiptoes in.It pauses,overcome by shyness,like my grandchild at the door,peeping in,ducking out of sight,giggling in the hallway.“I know you’re out there,” I cry.“Come in!” And April slips into our arms.
        译文:四月有时又蹑手蹑脚,像我的小孙女一样,羞羞答答地倚在门外,避开视线,偷偷向里窥探,尔后又咯咯地笑着走进门厅。“我知道你在那儿藏着呢!”我喊道。“进来!”于是,
春天便溜进了我的怀抱。
        本例中,“tiptoe”为动词,译者在译文中巧妙地转换其词性,将动词转化为形容词,也保留了原文的拟人描写,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姑娘——“四月春天”的形象。第二句译文相较于英语原文没有完全对照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翻译,而是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句级的意合化转换,将主语放在最前面,然后再通过描写“小孙女”的一系列神态和动作,层层推进,将“pauses at the door”译为“倚在门外”,将春天悄悄来临的过程表达得栩栩如生。
        三、适当调整句式结构,促成语篇衔接与连贯
        衔接和连贯这两个概念既联系紧密,又有所区别。最普遍的看法认为,衔接是表层的形式联系,而连贯是深层次的语义联系(王一多,2006:61)。构成语篇的句子多多少少都存在着或是表层或是深层的联系。很多时候,即使没有明显的连接性词语或者语篇标记,语篇仍是连贯顺畅的。
        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的语篇衔接存在差异。
从相关的文献中可以发现,英语在衔接上比汉语更显性、多样;而汉语意合成分较多,在衔接上更具内隐性。连贯顺畅的语篇往往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全篇的主要思想和所有内容有机地串连在一起,从而达到时间和空间顺序缕晰、条理层次分明的效果。因此,在英译汉的实践活动中,适当调整原句结构,拆解或重新组合原文中的句子,或是调换句序,可以使译文中语篇衔接得更加连贯、易读。
        例5:The dogwood bud,pale green,is inlaid with russet markings.Within the perfect cup a score of clustered seeds are nestled.
        译文:山茱萸的蓓蕾,淡绿清雅,表面点缀着褐斑痕,活像一只完美无缺的小杯,一撮撮种子,半隐半现地藏在里面。
        原文是两个句子,第一句主语为“bud”(蓓蕾),第二句主语为“seeds”(种子)。译者若直接按照原文翻译成两个主语不同的句子,则中文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两句话中间没有什么联系,不连贯,比较生硬,读起来有点突兀。但译者调整了原文两个句子,将其翻译为完整的一个句子,统一主语,使“bud”(蓓蕾)作为整句主语,替代了原文中的第二个以“seeds”(种子)为主语的句子。以“seeds”(种子)为主语的句子就此在译文里变成了修
饰“bud”(蓓蕾)的一个短句,同时保留了原文采用比喻手法的描写,语言生动、俏皮。这样的句子整合和主语整合使译文更加流畅,画面描写更加连贯,也便于读者理解,为读者描绘了更加灵动的春之景,也增加了阅读的韵味和美感。
        例6:The earth warms – you can smell it,feel it,crumble April in your hands.
        譯文:大地开始变暖——这,你既可以嗅到,也可以触摸到——抓起一把泥土,四月便揉碎在你的手心里了。
        英文中“the”一般表示特定的、或是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但这样的使用在汉语中并没有完全的对应。因此,译者在译文破折号后面加了一个“这”,就是对破折号前面“大地开始变暖”的照应。如果不加这个“这”字,则中文读起来略显突兀。虽然读者也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就明显会在语言表达上欠缺流畅性,与前文缺少衔接。除此之外,译文中的“抓起一把泥土”实际上在原文中也没有对应的表达。译者通过增益,适当补充了这小半句,使前后文的语义更连贯,“crumble”(揉碎)的动作更具象,也使读者对语篇中描写的春天的到来有更加细致、仿佛触手可及般的感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