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芩讲读原版书——什么是现实的英语学习指导思想
李芩讲读原版书——什么是现实的英语学习指导思想
我们需要面对现实的理想。把英语学习的指导思想,说的现实一点,也挺好。为什么要学习?其现实意义,或许是下面这 5 个字:“不受人欺蒙”。 这 5 个字,我摘自一份奏折。1861 年,恭亲王奕欣(道光皇帝第六子)上奏咸丰皇帝,提请设立同文馆。奏折有几句话,尤为精彩:“……以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而中国迄今无熟习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恭亲王奏折所说“不受人欺蒙”,多半是指“不受条约解释”的欺蒙。因为在 3 年以前,也就是 1858 年,清政府和英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第五十款规定:“……凡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该条款意味着,当中英两国对条约文字有争议,或者条约文字模糊不清之时,以英文解释为准。清政府缺乏精通英语之人,在谈判中,处处受制于洋人。
“不受人欺蒙”,多么现实的求学意义。翻开现行《新课程标准》,总能到大把的理想,不到最为实在的现实。事实上,在可以想见的未来,落后依然挨打。只不过挨打的形式,貌似更加“文明”。
为了下一代孩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真正“不受人欺蒙”,现代化教育是关键。教育的重心,应是智慧启迪,而非填鸭应试。分数好,不等于有智慧;正如视力好,不等于有远见。智慧,意味着提出“无人提出”的问题,解决“没有答案”的问题。与之相反,考试,是回答“有人问过”的问题,解决“已有答案”的问题。(插一句话,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考试。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乐观地讲,国内的高考命题,质量越来越好,比如,今年江苏的高考英语,保证越有能力的同学,分数越高。死啃教材的,欲哭无泪。)
何处寻求智慧?唯有读书与思考。熟悉英文的好处,在于“不受译文”掣肘。英语作为国际学术、商业、政治通用语言,每天均有大量英文著述诞生。熟悉英文,便可直接阅读原著,无需苦苦等待译文。正如百岁老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杰出校友周有光所言:最新的英文著述,国内没有翻译版本。如果英文阅读能力有限,视野难免狭隘。视野狭隘者,何谈智慧启迪?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William Blake(1757—1827)的隽语,:“命运不是机遇,而是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而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命运。”
不要总跟孩子讲:英语不过是一门工具
昨天听到一位送儿子(18岁)店铺的家长抱怨,说孩子在国内学了很多年英语,可是到了美国,还要在当地的语言学校“回炉”,不但浪费时间,还要多花一笔钱。
刚听到这个抱怨的时候,我并不在意。早在 10 年前,我就认识一些北京的高中生家长,平均花费 20 万人民币,给孩子在国外的语言学校“回炉”(随后的学历教育投入,总计约合 100 万人民币)。
这位家长还说,“我总跟孩子讲,英语不过是一门工具,他怎么就是学不好呢?”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英语不过是一门工具”,这句话,并不能帮助我们获得智识上的优越,也不能增进我们对英语的理解。
再者,不少中国家长希望孩子高中毕业的时候,即能获得与西方教育对接的英语阅读能力,这就需要孩子对英语,以及对英语所承载的思想,有必要的尊重,好奇,以及探索的欲望。
英语真正优秀的孩子,不会轻易说“英语不过是一门工具”;就像懂白酒的人,不会轻易说“茅台不过是一种液体”。
我给尖子生讲课的时候,会用大量的篇幅,展现英文的三个重要元素:力量、美感、灵魂。
简单举一个例子。英国 17 世纪诗人 John Milton(弥尔顿)有关出版自由的呐喊,姿态高昂、行文庄严、句式繁复,继承古希腊雄辩术的传统风格,字字句句,如匕首投,可谓民权斗争之利器。我摘引一段:
..spring怎么读中文什么意思.For books are not absolutely dead things, but do contain a potency of life in them to be as active as that soul was whose progeny they are; nay, they do preserve as in a vial the purest efficacy and extraction of that living intellect that bred them.
...But he who destroys a good book, kills reason itself, kills the image of God, as it were, in the eye.
上面这段引文,普普通通的英美高中生读起来,也很费劲。我知道,好奇心强的中国高中生,一定很想知道英文的意思,那么就请欣赏我国外语学界的老前辈许国璋教授(1915 — 1994)的精彩译笔:
...书之生命,乃作者灵魂所赋予。书,作家智慧之精华,如炼金丹,升华净化,臻于至纯,乃纳玉壶,以为珍藏。
...若毁一好书,实毁理性本身,无异毁上帝之目。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
英语学习,有着怎样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近代教育,起始于英语教育。
1840 年战争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资本主义(柏杨语)。与洋人交涉,令有识之士认识到振兴中华,必须学习西洋文明。学习西洋文明,必先精通英语,正所谓“盖无论何种科学,均须熟娴文法,方能窥其精奥”。
遗憾地是,即使 1840 年战争失利,仍有不少人自负地认为,英语不仅无用,甚至有害。直至 1895 年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的屈辱,才激起国人的图强之心,扭转了部分国人对英语的看法。很多人既保持对母语的尊重与热爱,又认同并积极学习英语,这在洋务派知识分子中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为清政府外语人才培养的正式机构,同文馆在 1862 年 6 月 11 日挂牌成立
同文馆开课之初,仅有学生 10 人,只学英语。一年后,又增设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等。又过了六年,同文馆增设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国际法等等学科。至此,同文馆渐渐呈现西方文理学院的雏形。
1902 年,光绪帝将同文馆归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即今天的北京大学。从那时起,中国教育挥一挥衣袖,告别科举,告别经史子集,走向洋人的声光化电。
一年后的 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学洋文。今日时势不通洋文者,于交涉、游历、游学无不窒碍。故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而大学堂尤必深通洋文而后其用乃为最大”。由此可见,我国大、中学校普遍开设外语课的年代,以 1903 年为起点。
150 年过去了,同文馆的木质门额,如今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门额之上,醒目的“天下同文”四个大字,令人感慨万千。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步履,令人感伤。百年前的中国,与当今的中国,都必须自己救自己。关于自救之路,1923 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1886-1964),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我们吃过(洋人)炮弹的苦头,因此也就对炮弹发生兴趣……我们从研究炮弹而研究到机械发明,机械发明而导致政治改革;由于政治改革的需要,我们开始研究政治伦理……一步步我们离炮弹越来越远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离炮弹越来越近了。”
培养孩子们“国际级”英文阅读素养(教学札记 序
这些年,我辅导过不少熟人的孩子,多为教师子弟。有的在念小学,有的念初中,还有的念高中。孩子们虽然来自北京各所重点学校,但英语水平,均能在年级名列前茅。
这些孩子的英语,都是爸妈从小培养起来的。自从 2008 年 4 月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跌破 7.0 以来,每年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萌生送孩子念美国私立高中、或者念美国私立本科的规划。
就算孩子不出国,从竞争态势上看,国内的孩子,也应该让英语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香港教育当局下发给小学的文件中,反复提到“英语阅读能力是必备的终身学习能力”。坦率讲,英语阅读教育,意义不在于“学英语”,而在于打开孩子的人生格局,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孩子在更广视野,吸纳人类精神成果。如果孩子不打开人生格局,慢慢腾腾上学“随大溜”,意义真的不大。要知道,国内学历的贬值速度,越来越快。
孩子若赴美留学,那么,对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要比国内的水准高得多。打个比方,就像世界杯与中国足球的差别。我辅导过一个孩子,孩子妈是高中英语老师,她对我说:“麻烦您,孩子读书太浅,您多培养他的理解厚度”。我心想,当老师的家长,就是喜欢嘱咐别人。
我当然知道,看书不等于阅读。绝大部分孩子看原版书,要么是“看情节看热闹”,要么是“有看没有懂”,要么是“理解不深入”,要么是“速度上不去”… … 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太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