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恨歌》两种英译本的对比
《长恨歌》是李白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将精炼绝妙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形象,扣人心弦叙事和荡气回肠的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浪漫又凄惨的爱情故事。文中众多诗句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对于《长恨歌》的英译本,很多中外翻译名家都尝试翻译了这曲千古绝唱,如许渊冲先生、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英国学者Herbert A. GilesW. J. Flecture等。本文将对许渊冲和杨氏夫妇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从全诗的风格上来看,杨氏夫妇的翻译风格是忠实,清晰。许渊冲的翻译则主张翻译不一定是对等方式,尽可能发挥语言优势,他的文学翻译主张三美论,三之论,优化论。其中三美论指:意美,形美,音美三之论指:知之,乐之,好之优化论指:inspring是什么意思“浅化,等化,深化。他们的翻译风格在译文中都有很明显的风格体现。
从全诗的整体翻译结构上讲,杨宪益和戴乃迭版的疑问共有208句。这比原诗多了88句,而许渊冲版的译文正好为120句,与原诗句数相同。杨译的整篇诗文大部分是两句来解释一句原文。这样的翻译体现了他们忠实原文,意思清晰的翻译风格。这样的翻译可以使读者更好的
比较完整的理解白居易的原诗,但是他们的翻译并没有进行适当的意译,甚至会有不恰当的地方,这对最终译本都是有所影响的。许的翻译则更注重形美,音美和意美。他的译文都是一句译文对应一句原文,这样的翻译更具有形式,结构美,虽然有些句子的翻译不及杨氏夫妇翻译的意思全面,但是重在他注重意译,能更好的表达原文的思想。以下将通过词汇、修辞、音韵三个层面一一进行分析。
一、词汇方面
《长恨歌》中有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语,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如果一味直译或者译的不恰当可能都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和忠实性。诗中第一句汉皇重思倾国中的汉皇一词,许译monarch,杨译Han emperor。原诗汉皇实际指唐皇李隆基,诗人为了避讳当时在位的皇上因此以汉皇代替之。Monarch采用了浅化的翻译策略,且不会产生歧义,而Han emperor 虽然忠实了原文,但明显对为什么使用汉皇不太清楚,因此内容上犯了背离的错误。对稍微有点中国文化知识的外国读者来说,这里可能会有歧义,毕竟杨贵妃是唐朝人,为什么一开篇却把朝代定位到了汉朝。后文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许渊冲译为Actors although still young began to have hair gray; Eunuchs and waiting-maids look’d old in palac
e deep杨氏夫妇则译为The hair of the young musicians of the Pear Garden/ Turned to grey./ The green-clad maids of the spiced chambers/ Were growing old 许先生省译了梨园,因为对很多外国读者甚至中国读者也未必知道梨园是戏苑的意思,所以在不影响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将具体内容浅化为概念性所指是很必要的。而杨氏夫妇直译为Pear Garden,虽然很忠实,但意义不明确,如果可以加上注释进行解释就更好了。弟子一词翻译也各不相同,一个是actors,一个是young musicians。现在我们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这种称谓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三百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则成的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见已是指戏曲演员了。因此,两位译者的翻译都能接受,都是正确的。
因为杨贵妃的得宠,她的家人也跟着发家致富,这让很多父母都决定要生女孩不要男孩,因此有了《长恨歌》中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句子。许译to the grief of fathers and mothers who would rather give birth to/ To a fair maiden than to any son on earth 杨氏
夫妇译的则比较简单All parents wished for daughters/ Instead of sons。许先生讲求深化,其实字面意思就是女儿daughter就很忠实且比较准确了,但透过文字深刻体会这里想要表达的意义意境,就会发现其实诗人是有想说明生女孩好,女孩能美若天仙更好,这样才能选入宫内得皇上宠幸。所以许先生在这里运用了深化策略把daughter具体化为a fair maiden,从而大大彰显了作者原意。
二、修辞方面
原诗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对偶句,这些句子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形式美,英译也应该尽可能地把这种形式展现出来。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许译更注重诗篇的结构,在遣词造句上十分下工夫,而杨氏夫妇的作品则更注重内容的诠释。例如诗中行宫见月伤心,夜雨闻铃断肠声,许先生译为The moon viewed from his tent shed a soul-searing light; The bells heard in night rain made a heart-rending sound,杨宪益夫妇译为In his refuge when he saw the moon,/ Even it seemed sad and wan./ On rainy day, the sound of bells/ Seemed broken-hearted。一比较就能发现杨译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意境很美,形式上更是对仗工整,可谓音形意三美兼备。再如千古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翻译,更能证明
许译对原诗修辞的完美再现。许译 On high, 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杨译In heaven we shall be birds/ Flying side by side./ On earth flowering sprigs/ On the same branch! 两个译文对比发现,许先生的翻译不仅完美阐释了比翼鸟连理枝,而且创造性地增译了spring to spring,使得和前面的wing to wing形成对偶、押韵,同时对李杨二人那生生世世要永远在一起的爱情表达了出来,可以说比原文还要精彩。许先生一向主张文学翻译的目标是要成为翻译文学,要把文学翻译提高到与文学创作同等的地位,一流文学翻译家的作品,和一流作家的作品,读起来应该没有什么分别(《翻译的艺术》,P3。许先生的译文极大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原文基础上适当增译了一些内容,看似不忠,实则忠诚于内在意义。
三、音韵方面
诗歌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一方面由于其内涵丰富,用词精良,更重要的是节奏、韵式明快,朗朗上口。《长恨歌》属乐府诗,虽不讲究严格的押韵,但押韵自由,灵活多变。而优秀的英诗既有头韵又有尾韵,也不一韵到底。中英文诗韵律的不同为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何传递源文的音美对译者的创造力是很大的考验。通观全文,许译两行押一韵,从第一行
到四十八行是“aabbccdd”的尾韵形式。从第四十九行到第七十四行是“ababcdcdefef”的尾韵形式。从第七十五行到结尾采用了双韵形式。(李政 从许渊冲英译版《长恨歌》看中国古体诗英译“三美”再现)而杨氏夫妇杨氏夫妇的译文几乎没有尾韵, 是英诗中的自由诗。
例如《长恨歌》前两句:汉皇重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许渊冲译为: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 (a)/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a) /A maiden of the Yangs* to womanhood just grown, (b)/In inner chambers bred, to the world was unknown.(b) 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为:Appreciating feminine charms, / The Han emperor sought a great beauty. / Throughout his empire he searched / For many years without success. 原作并没有押尾韵,而许译增加了尾韵,可以说是在原作上的再创造,完美传递了诗歌的音美,展现了汉语古体诗的特点。
四、结语
通过对《长恨歌》两种译本的比较,两者各有千秋,都意在传达原诗的内容、情感甚至音律。成仿吾在《论译诗》一文中说过,“理想的译诗应该是:第一,它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
它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它应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它应取原诗的形式。”(申雨平,戴宁, 2004 117按照这个标准,许渊冲的译文一定程度上更胜一筹。如此荡气回肠的英文版《长恨歌》,完美阐释了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同时也看到了成功译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一篇佳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