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选择结构程序做出判断》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几个版本的课标几乎都是这样要求:
了解算法设计的一般方法,了解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尝试利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的算法;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过程。
1.算法与问题解决
(1)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算法思想及其意义,初步了解算法。
(2)会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算法,知道流程图的基本图例,了解自然语言和流程图的区别和联系。(在上节课初步了解算法的基础上,本节课初步学习流程图的用法)
(3)知道算法的多样性,能有意识地设计与改进算法,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案。
2.程序结构与设计
(1)了解程序的基本知识,知道程序的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本节课达成初步运用层次)和循环结构。
(2)能选择一种容易掌握的程序设计高级语言,掌握其基本的语法规则。
(3)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算法分析,选择程序结构,并编写程序解决问题(本节课达成)。
(4)能读懂简单的程序,知道程序表达的基本意义,会测试与调试程序。(本节课达成目标)
(5)了解面向对象和模块化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6)了解程序中的批量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究如何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微项目2《用选择结构程序做出判断》。本节课是基于Python语言的程序教学的第二节,主要是模拟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同一事件的不同情况的不同处理方法,这是人工智能之所以智能的根源。同时,作为三大结构之一的选择结构也是学生理解程序选择方法,掌握程序代码写法的重点。 教材中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案例,主要进行的是基本if条件语句的代码规则,嵌套条件语句的理解与使用,同时也融合了比较运算符和逻辑关系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代码编写经验,学生在学校创意智造课程中也接触过选择结构,因此本节课在选择结构的理解上难度较低,但是在代码书写规则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程序设计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对学生是具有一定挑战的。
【教法分析】
基于课标、教材、学情的分析,把本节课分为两节课进行。
本节课主要完成选择结构和条件语句的理解,代码编写规则的教学任务,计划通过体验程序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依靠简易程序流程图理清思路,以程序案例的自主编写为引导,学习比较运算符,在做中学,在设疑中解疑。
第二节课则是继续巩固代码的编写,学习逻辑判断,自主分析程序需求进行简易while语句的嵌套流程图流程图的书写,达到熟练使用选择结构和嵌套条件语句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选择结构;
2、认识流程图;
3、能使用if条件语句编程;
4、能使用嵌套条件语句编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并会使用嵌套条件语句编程;
2、认识流程图
难点:
1、if条件语句的代码规则
2、理解并使用嵌套条件语句编程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的评价:学生能分析出“密码验证程序”的实现过程,能成功编写代码。
2、针对目标2的评价:学生能判断出“密码验证程序”流程图是否正确,知道选择结构流程图编写方式。
3、针对目标3的评价:全部学生能使用if条件语句自主编译程序“密码验证程序”。
4、针对目标4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能使用嵌套条件语句编译 “转换成绩等级”程序。
【课前准备与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大奖程序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通过口头传达程序体验密码,让学生亲身体会选择的结果,理解选择结构;通过体验姓名价值程序,激发学生探究选择结构的热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去制作这个程序。
二、导入
通过“人生即是自我选择”的一段话,揭示了选择的普遍性,暗示学生要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
兴趣目标,引出选择结构的话题。
三、项目学习
1、学习if条件语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