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
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 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
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基础模块(128学时)
第1单元 集合(10学时)
知识内容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
集合、元素及其关系,空集 | √ | (1)要从实例引进集合的概念、集合之间的关系及运算 (2)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重点是集合的表示和集合之间的关系 | ||
集合的表示法 | √ | |||
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 √ | |||
集合的运算(交、并、补) | √ | |||
充要条件 | √ | |||
第2单元 不等式(8学时)
知识内容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 | (1)要注意与初中不等式内容的衔接,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 (2)通过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技能 (3)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
区间的概念 | √ | |||
一元二次不等式 | √ | |||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ax+b<c(或>c)] | √ | |||
第3单元 函数(12学时)
知识内容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
函数的概念vb编程基础知识标签的大小 | √ | (1)要结合生活及职业岗位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及奇偶性等知识 (2)通过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据处理技能 (3)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及函数的应用 | ||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 √ | |||
函数的单调性 | √ | |||
函数的奇偶性 | √ | |||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 √ | |||
第4单元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2学时)
知识内容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
有理数指数幂 | √ | (1)有理数指数幂要与整数指数幂知识衔接 (2)通过幂与对数的计算,培养学生计算工具使用技能;结合生活、生产实例,讲授指数函数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3)重点是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 ||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 | √ | |||
幂函数举例 | √ | |||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 | |||
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 | √ | |||
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 (lg N,ln N,logaN) | √ | |||
积、商、幂的对数 | √ | |||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 | |||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 √ | |||
第5单元 三角函数(18学时)
知识内容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
角的概念推广 | √ | (1)通过周期现象推广角的概念;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讲授要与锐角三角函数相衔接 (2)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技能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3)重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 ||
弧度制 | √ | |||
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 √ | |||
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 √ | |||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tan α= | √ | |||
诱导公式:2kπ+α、-α、π±α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公式 | √ | |||
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 | |||
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 | |||
利用计算器求角度 | √ | |||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 √ | |||
第6单元 数列(10学时)
知识内容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
数列的概念 | √ | (1)数列概念的引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学习都要结合生活实例来进行 (2)通过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教学,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3)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 ||
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 √ | |||
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 √ | |||
数列实际应用举例 | √ | |||
第7单元 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
知识内容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
平面向量的概念 | √ | (1)平面向量概念的引入要结合生活、生产的实例进行 (2)通过平面向量的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 (3)重点是平面向量的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 ||
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 | √ | |||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 √ | |||
平面向量的内积 | √ | |||
第8单元 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
知识内容 | 认知要求 | 说 明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
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 √ | (1)要加强本单元知识与工程问题的联系,使学生体验解析几何的应用 (2)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3)重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圆的标准方程,用坐标法解决直线、圆的相关问题 | ||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 | |||
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 | √ | |||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 √ | |||
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 | √ | |||
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 √ | |||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 | √ |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 | |||
圆的方程 | √ | |||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 | |||
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应用举例 | √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