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时代的灵魂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0年第45期
        人物素描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在英格兰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剧团的合伙人之一。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家乡,3年后逝世。
        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灵魂注入
        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恐怕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长久而广泛地受到世人瞩目。莎士比亚的好友、同时代剧作家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赞美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文化的熔炉,人类默契的交汇点”,认为他的作品提供了“高贵的养料”,其光辉永远照耀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欲望与决心
        决心创作剧本
        莎士比亚来自偏僻小镇,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却在很短时间内
成为永远被人铭记的伟大剧作家,成为西方文化最杰出的代表。西方学者认为,他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的动力和源泉是欲望、决心、意志。当时英国最红的剧作家是克里斯托弗·马洛,他的剧作《贴木儿大帝》震撼了英伦。当莎士比亚得知马洛同样出生于小乡镇,其父亲只是个普通的手艺人时,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决心把马洛当作自己的人生坐标。因为马洛,他做出了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决定:不仅要当演员谋生,还要尝试写剧本,像马洛那样写一部英国的史诗。
        莎士比亚创作的《亨利六世》在伦敦上演时,观众蜂拥而至,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他成为一名当时少见的靠写作剧本就能生存的剧作家。
        素材解读
        欲望把控得当,就可以变成梦想,成为一个人暗藏心底的、积极有为的力量。对于莎士比亚来说,成为当红剧作家,成了他人生追求的原动力。
        关键词:兴趣与实践
        剧迷的模仿
        与龙套的执着
        莎士比亚从小喜爱戏剧。镇上常有剧团造访,上演许多传统剧目。每次,莎士比亚都看得非常入迷。这些剧目大都是规劝人的道德剧,宣扬“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主题。有时候,演员们还扮演抽象的“人类”“青春”或“恶行”,这种象征手法在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得到了借鉴,如《亨利四世》中穿着绘满舌头长袍的“谣言”,《冬天的故事》中拿着一个沙漏的“时间”。没有演出时,他就召集孩子们仿效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戏,很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戏剧才能。
        后来,因父亲生意失败,13岁的莎士比亚走上了独自谋生的道路。在为养家糊口奔波时,他对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莎士比亚22岁时来到伦敦,出于对戏剧的强烈追求,他在一家剧场里了份看门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给看戏的达官贵人们牵马看车,慢慢地,莎士比亚有机会上台演出,虽然只是跑跑龙套,当个不起眼的小配角。对此,他仍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就能够在舞台上近距离观摩到演员的表演。欧洲鼠疫流行时期,剧场关门,莎士比亚选择留下看守剧院。在经济极度萧条的两年里,莎士比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修改了好几部剧本,并开始了新剧本的创作。
        素材解读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没有来由,莎士比亚后来在表演和剧作方面的成就,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小时候兴趣爱好的积极促进作用,二是不断学习提高的实践平台。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为莎士比亚在戏剧表演和剧本创作方面提供了持续动力。
        关键词:借鉴与继承
        借别人的羽毛
        装点自己
        莎士比亚几乎全部的剧作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原创,这一点曾引起托尔斯泰毫不留情的贬斥:“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抄袭的、表面的、人为零碎拼凑的、乘兴杜撰出来的,与艺术和诗歌毫无共同之处。”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罗伯特·格林,也曾含沙射影地指责莎士比亚剽窃别人的故事,将其比作一个“暴發户乌鸦”,借别人的羽毛装点自己。
        其实,对于“原创性”的强调,是浪漫主义诞生之后才逐渐兴起的诗学主张。在古典时代
和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创作一直是一个与对传统的因袭、模仿、借鉴密不可分的概念。这种挪用、改编而不注明来源的做法,在现代意义上可能被视为抄袭,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古老而光荣的传统”。莎士比亚像他的同时代人一样,并没有后来浪漫主义时代的诗人那种“原创情结”,而只是力图用一种新鲜而有意义的方式来重新演绎旧智慧。他既能借鉴同时代的通俗故事,也会利用相当遥远的历史传奇。以《仲夏夜之梦》为例,该剧充满神怪奇幻的彩,援引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各地传说,让人类、精灵与小丑的世界相遇,交织出轻盈的梦境。
        素材解读
        任何文学样式都离不开对前人的借鉴与继承,莎士比亚只不过是一个巧妙的借鉴者和继承者,他真正做到了“借别人的羽毛装点自己”,成功地将这些营养化为自己的积淀,甚至成为自己作品的特。正因为如此,他才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突破与创新
        雅俗共赏
        与点石成金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期,戏剧开始从贵族走向平民,越来越多的平民把看戏当成一种消遣。莎士比亚在创作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赋予旧题材新颖、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对内容和形式都做出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形象真实的典型人物。
        莎士比亚善于“借”,是由“借”而编出“原创剧”的天才。关于李尔王的故事,在莎士比亚之前,有不下50位诗人、作家、学者,都写过这位古不列颠国王的传奇故事。但所有那些故事,都被莎剧《李尔王》熠熠闪烁的艺术灵光遮蔽了,从此几乎再无人问津,仿佛本就是莎士比亚奇思妙想的原创。李尔王的故事在莎士比亚这里,被点化为戏剧艺术中最完美的形式——悲剧,勾起了读者巨大的恐惧与怜悯,也使世代流传的李尔王的故事化成一部不朽的人性、人情之大悲剧。
        素材解读
        莎士比亚的剧本写作与改编是有针对性的创作,他眼中有观众,脑中有生活,心中有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顾及到更多观众的需求,既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又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创造才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