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影视的灵魂
作者:张晓凤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0期
作者:张晓凤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0期
摘要:电影电视以音画作为载体,向受众传播信息、文化。影视是承载着人类生命情感的文化媒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后,今天的电影电视展现在受众面前不再有诞生之初的粗糙,视听语言愈加炉火纯青。然而目前大量的的影视作品更多的关注形式,力求在视听上给人震撼,愈来愈忽略作为传媒应该承担的人文关怀,这令人堪忧。
关键词:影视作品;视听盛宴;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J9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86-02
电影电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门依赖科技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会带给人类诸多影响。今天,电影由最初混迹于杂耍歌肆的“丑小鸭”迅速成长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式,而略显年轻的电视艺术大有毫不逊的魅力。人类的传媒工具在经历了非语言性交流、口头语言、
文字语言后,目前影视成为主流传媒工具。影视在技术与艺术方面互相借鉴,尤其随着新的技术和文艺理论不断注入,使其以珠联璧合之态成为目前主流媒体。
那么影视是什么呢?它以音画作为载体,传播信息、文化,是承载着人类生命情感的文化媒介。电影电视经历了种种艺术运动,加上科技的力量注入影视艺术中,今天的电影电视无论是艺术水准还是传播范围和效果早已今非昔比。画面构图匠心独具,剪辑流畅自然,音画配合浑然天成……当我们翻开影视诞生之初的作品,不禁感慨这一百多年的变迁。目前网络的确是一种新兴传媒,但是从受众数量和传播效果来看,影视的力量仍然是主流。影视艺术和现代媒介合流后形成的影视产业,后影视艺术市场,影视文化……都是影视艺术产生的后续效应。这些后续效应对受众的行为、观念、心理……无不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影视这门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今天的电影电视展现在受众面前不再有诞生之初的粗糙。现代科技不断为影视视听注入活力:从无声到有声,从单声道到环绕立体声,从普通屏幕到立体屏幕,从传统制作到数字技术的介入,影视作品的视听的确发生质的变化。受众欣赏到的影视画面逼真,犹如置身其中,仿佛“人在画中游”。
目前的诸多影视作品走上商业化道路,尤其以电影最为明显。所谓商业大片,引用一位资深电影学者的观点:一是制作规模,包括大投资、高科技、强大的明星阵容:二是制作目标,跨国界、跨文化而进入全球性的主流市场:三是看它在全球性主流市场上的效益和业绩,三者不可或缺。让人担忧的是,很大一部分电影电视更多的关注形式,追求大场面,力求在视听上给受众震撼,愈来愈忽略作为传媒的社会责任、文化底蕴、民族内涵。在这华丽视听盛宴的背后文化逐渐流失剩下的是快餐文化。诸多影视作品有华丽的外壳、豪华的阵容,却只是一次性体验,在艺术的长河中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在注重大制作,投入巨额资金和高科技的同时集结最有影响力的明星阵容,以此作为票房的号召力。殊不知,决定一个影视作品的终极价值是它的人文关怀而非上述种种。不管是国内还是世界的传世佳作除了绝妙的视听设计以外,更是道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在作品内涵上下足了功夫。针对我国的影视作品流于形式的现状我认为国产影视的出路在于“人”在电影中的价值与地位的提升和尊重。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和对人性深度挖掘以及终极关怀乃是成为一部具有经典电影的必要条件。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影视创中注入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既艺术家以其博大的仁爱情怀关心人的生存处境,提倡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中心构筑他们的艺术世界,表达人性的呼声和要求。离开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营养,豪华的视听盛宴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黑格尔说:“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寻引人入胜的情景,就是寻可以显现心灵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情景。”
灵魂注入 的确,影视从诞生的那天就注定是带着“镣铐”生存的艺术形式。受众的多少成为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一部收不回成本的作品往往被怀疑它的存在价值。电视艺术是尤其依赖于大众需求的艺术门类,它不可能为少数人而存在于象牙塔中孤芳自赏,它应该是为一切人的艺术——描写人的情感与伦理世界,表现鲜活人物个体的个人理想和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展现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以偶然昭示必然,以微观昭示宏观。对于影视文艺工作者,应当超越时代,超越现实,在作品中挖掘人文精神去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及其价值,表现出博大且持久的人文关怀。电视艺术自诞生以来,在经历了娱乐、新闻等相对单一的功能阶段后,如今其功能已具有多元性。它对社会生活的巨大涵盖和对人们精神及生活需要的极大满足,使之自身也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电视的观看模式要求作品散发出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人文关怀,既贴近了百姓的生活,又贴近了百姓的感情。相对于电影而言,导演的个人化更强一些,但是这并不是说电影可以脱离人文关怀。电影和电视一样,经典的影视作品必然触动人内心,以不同内容为载体表达人内心世界。也就是影视作品离不开人文关怀。法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丹纳曾指出:一个作家只有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才能在自己的周围招致整个时代和民族的共同感情。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大量影视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流失严重,向观众展示的是建立在技术和资金基础上的华丽的大场面、震撼的听觉盛宴。受众对于影视作品只是走马观花,文艺作品不但没有起到教人育人的作用,反而形成资源浪费。这样的情形,令人堪忧。
我们这个时代是消费的时代,而消费的原则强调的是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任何经典文化和高雅文化都有不可逃脱被拿来“消费”的遭遇。在这种消费主义的语境下,影视表现为“戏说热”、“大话热”和“搞笑风潮”。终极关怀与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感遭到放弃与淡漠,游戏或是娱乐成为主要的形式。影像时代的“读图”时尚的流行促成视觉文化颇受青睐,而人文关怀日益走出大众的视线,影视艺术在走出高雅转向低俗的过程中诱导大众缺失审美判断和自我提升的激情与能力,不断弱化对人类或个体的深度精神关怀,进而降低了对人性境界和人文精神境界的自觉追索的热情与进取能力,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抵制消费主义文化潮流盛行下影视娱乐化、低俗化,这有助于规避影像时代大众文化认同的精神危机。总之,一个有责任的影视工作者有责任重视“人文精神”。影视作品的精神价值的层面对当今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发展提出更高的期待与要求。
就影视自身创造而言,毋庸置疑必须兼顾产业生存和艺术创造精神、必须寻艺术内涵和形式追求共容的规律。而在全球化盛行的现实面前,不能不更加强调本土特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对于影视艺术而言,好莱坞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和产业推广经验,在全球横行一时。但顽强抵抗的各国本土电影并非没有生存实力,关键是要在看清自身的优势和文化的承传特点的同时开掘人类共通的话题。用影视这种形式关照人类的终极价值,探究不同地域和文化
下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因此,全球化令人们或是欢欣鼓舞或是忧心忡忡,事实上在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的同时,人类的共同文化、共同情感和普世价值是影视艺术走出国门、对外相互交流沟通的基础,影视作品既要注重本土文化也需要高扬人文精神大旗。对于我国的影视艺术曾经受到美国好莱坞电影、前苏联电影蒙太奇理论以及西方电影纪实美学的深刻影响,面临深厚历史文化和当代多元文化的交融点上。文艺作品既要秉承历史的博大精深,更要深切关注当代国内国外的影视文化新动向,以关注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利用国内外电影市场,开掘出影视精品。
另外,国家政府的影视文化政策应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提倡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爱人的生命价值为核心的“为人生的艺术”,坚持倡导影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美学品格的有机融合的文化审美取向,倡导影视作品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艺术性和思想性、终极价值和精神升华等有机融合的价值取向。影视理论界,应当肩负起构建人文关怀的重任,从作品的构思创作到文艺评论营造具有勃勃生机的影视作品创作氛围。充分利用科技与艺术的联姻,促成影视不仅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而且也成为体现现代人类最高精神活动和审美思想的重要艺术载体。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