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小组:
课题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第一回导读
课时
1课时
课型
阅读课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主备人
复备人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背景;
2.通过阅读,知人论世,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学法指导
自读,独学,合作学习。
重点
通过阅读,知人论世,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学习过程
札记
知识链接
1.作家介绍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因其很喜欢竹林七贤之“阮籍”,故取字中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就是说他家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注:包衣就是家奴。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yóng、父亲曹頫fǔ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皇帝玄烨的乳母,(也即是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即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帝玄烨宠信。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即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雪芹自幼及时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饫yù甘餍肥”的贵族生活,曹雪芹“身胖,头广而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 
 
雍正即位后,雍正初年,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后又遣回北京(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贫困生活。 
补充:曹家败落本质原因:太子之争,曹家当时支持的是八阿哥,但最终即位的是四阿哥雍正。因而受牵连。 
当时苏州也有织造,(曹頫在担任江宁织造之前曾短期地担任过一段时间苏州织造,后才担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官署是现在的市十中。担任苏州织造的是李煦。李旭和曹家交好,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李家和曹家其实可以说是当时康熙帝放在民间的两个密探。向皇帝汇报当时民间社会上的消息。李家也是八哥党的,因而在后来皇族的争权内斗中也遭受了牵连,后被发配到了黑龙江。其家人在苏州街上作为官奴被卖,但是一连十天无人敢买。 
曹家则隐入了北京胡同,从此败落。曹家可以这般全身而退也亏了曹家在皇宫里的亲人里应外合以及求情。不然也不会比李家好到哪里去。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书写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困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 
(他写《红楼梦》, “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2.《红楼梦》的别名
从通灵宝玉的来历取名为《石头记》;从一僧一道的神秘角度命名为《风月宝鉴》;从黛玉以泪报答宝玉滋润之恩角度取名《还泪记》;以书中主要的女主角得名的《金陵十二钗》。
3.人名谐音:(寓意)
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假语村言),甄英莲——真应怜(即后来的香菱),霍启——祸起,娇杏——侥幸,封肃——风俗
4.《红楼梦》的三条线索三重主题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的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①第一条线索:“女娲补天”——家族衰败的悲剧
②第二条线索:“太虚幻境”——千红一窟(谐音:哭)的悲剧
③第二条线索:“木石前盟”——宝黛爱情的悲剧
《红楼梦》由于在题材和情节上打破了“历史小说窠臼”,故其结构也在继承前代章回小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明代“四大奇书”的结构各有特,《三国演义》是绳辫式结构,讲三国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交叉发展;《水浒传》是连环短篇的有机组合,着重叙说一百零八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也是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的成长历史);《西游记》是珠琏式结构,在介绍了孙悟空和唐僧的来历后,便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线索,将一系列神魔斗法故事联成一贯(深化了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红楼梦》的结构,比之上述各书,更复杂,更谨严,也更宏伟。它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兴衰际遇为经线,联结社会的上下左右;以宝玉、黛玉的叛逆、爱情和探求新生的三重悲剧,以及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为纬线,联结大观园内外“钗”的种种悲剧(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如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妙玉)。经纬交错,构成了圆形网状结构,全方位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面貌。尚须指出的是,《红楼梦》是由写实故事和神话故事相辅相成,而且是从神话故事的结局写起,采用了以虚带实的方法。
《红楼梦》主要描写了三个世界,即以太虚幻境和大荒山为背景的神话世界,以贾府为中心的现实世界和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理想世界。作品正是通过揭示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对立,展示了作品丰富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了作品的情主题。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序幕。剥开这神秘的神话外壳,作者带我们一步步走入了写实层的现实世界。作者并没有通过惯用的下凡故事,把神话与现实世界直接连接起来,而是通过第一回中甄家小荣枯的故事连接起了这两个世界。这决不是为了笔法上的摇曳多姿,而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一方面,甄家故事中的三位主要人物——甄士隐、贾雨村、甄英莲,分别连接起了神话世界、贾府周边的现实世界与大观园中的理想世界,起到了连接线索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三个人物命运遭际的起伏对比,也对作品的情主题起到了预示和象征作用。因此,甄家故事既是这三个世界的连接点,也是这三个世界的缩影。
其实,石头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比,所以,在石头历劫这一复杂的过程中,石头、宝玉、作者具有某种三位一体的同一性。是真情使带字的石头形象超越了顽石的本象;是真情使贾宝玉形象超越了甄士隐。甄士隐走了传统佛家的虚空之路;而宝玉的悟情注定与士隐不一样,因为他在大观园的特殊境遇,使他能从新的角度洞察情的丰富与可贵。
真情世界的象征——大观园的毁灭,预示着尘世中情的无奈。然而作者毕竟不是甄士隐,情的毁灭反而激发了他的思索。他借贾宝玉形象和大观园梦想表达自己的理想,他没有因为大观园毁灭就放弃梦想与追求。“情僧”的证情、悟空和作者发愤著书的过程,都是为情抗争的过程,都突破了甄士隐的躲避现实的道路。
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红楼梦》既突破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郎才女貌”、“怜才爱”的爱情俗套。通过贾宝玉与“钗”的悲剧性情史,《红楼梦》提出了男女相恋,须志同道合,相互尊重,完全出自个人的意愿,不考虑家世的利益的新观念。不言而喻,这是带有近代彩的爱情婚姻观念。 
最后,《红楼梦》打破了历来小说的“大团圆”结局模式,写出了在18世纪具有典型意义的贾家荣、宁二府的彻底败落,以及生活于这个家庭的贾宝玉和“钗”的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悲剧。
5. 《红楼梦》影响
《红楼梦》是世界名著,清代就有“开谈不讲《红楼梦》,虽读诗书也枉然”之说。
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鲁迅说:“传统的写法和思想都打破了”
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6.《红楼梦》诗词
叙事中夹带大量诗词,这无疑是中国古典小说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只有在《红楼梦》
中,诗词真正成为小说的人物性格和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曾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癞头僧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所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勿庸解释,这是不科学也不足信的。作者从自身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中,看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兴衰,觉得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在支配着,感到无可奈何,这就使他思想上染上浓厚的宿命论的彩。 
作者在全书开头插进一段甄家小荣枯的故事,是有深意的,它是全部《红楼梦》描写的贾家大荣枯的一个缩影。甄士隐的出家也是对后采贾宝玉出家的一种暗示。全书开始就造成一股悲剧气氛,即使后来写到贾家烈火烹油、穿花著锦的富贵荣华时,也常常有一种悲凉的气息透出来,使人预感到下场不妙。这是一种极高明的艺术手法。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好了歌》  破足道人                          《好了歌解》    甄士隐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小破袄图片忘不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浓、粉正香, 如何两鬃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首《好了歌》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甄士隐《好了歌解》,最终得出世人的荒唐之处在于“反认他乡是故乡”。从人生视角来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初衷与结果的反差;动机与现实的背离;真作假时假亦真……人生存在很多悖论。何为真何为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是常态,“反认他乡是故乡’’是人生的悲哀。
奠定全书全书人物悲剧命运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解》让我们想起孔尚任《桃花扇》的【哀江南·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一诗一曲,方式手法不同,在表达兴亡成败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能唤起人内心的苍凉悲哀之感,对世事流变的无奈而盛极而哀的哀婉。
家世的巨变,命运的不公,令曹雪芹感到世事的变化无常。《红楼梦》中弥漫着“奈何天、伤心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等无可奈何的感慨,小说中凡有合适的情节、对话中总有“自荣而枯、繁华似梦”、“盛宴必散”等无法抗拒的悲剧表现。纵观作品,整个小说表现出人生无常,人生如梦,真假难辨,虚无同生,命运不可捉摸的思想。小说第一回中,大山无稽崖的顽石求二仙将它投入红尘,让它去享受享受人间的乐事,二仙回答石头说:“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四句话被脂评指明:“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可以说是对全书故事情节所作的高度概括,使全书贯穿着这种“人生虚幻”的思想。
7. 《红楼梦》第一回梗概
开篇交待《石头记》(红楼梦)的来由:一僧一道携无缘补天之石(通灵宝玉)下凡历练,逢姑苏甄士隐。甄士隐结交并接济了寄居于隔壁葫芦庙内的胡州人氏贾化(号雨村)。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第二年元霄佳节当晚,甄家仆人霍启在看社火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英莲。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落魄的甄士隐带家人寄居于如州岳丈封肃家中,颇受冷遇,后被一僧一道点化出家。
8.《红楼梦》读法提示 
首先,要选一个适合的本子。《红楼梦》版本复杂,要研究“红学”,当然需从脂批八十回本入手。一般读者,选一种有较好校对、注释的百二十回本就可以了。比如,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的《红楼梦》(周汝昌、周绍良、李易校订标点,启功注释),该本以程乙本为底本。又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该本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 
其次,读《红楼梦》之前,先要大致了解一下作者的家世和生平,以及《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但不必深究,深究是红学家的事。对于清代前期的历史,当然也应当有所了解。 
再次,要认真阅读《红楼梦》的开头五回书。晚清梦痴学人《梦痴说梦》尝谓: “若将前五回打透,其全部之义自显。”此言不无道理,宜玩味琢磨。 
最后,曹雪芹的时代,是“方外亦惧”的时代,曹家又是曾被抄过家的没落贵族。因此,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意识地“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使用了许多“狡猾之笔”。由于运用了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红楼梦》所展示的艺术世界,常常是真真假假,真假交错(比如,大观园是真,太虚幻境是假;甄士隐遭难出家是真,成仙是假;贾宝玉是真,甄宝玉是假;宝黛的俗情是真,仙缘是假;“风月宝鉴”是假,贾瑞沉迷女而死是真等等),人与事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把握。为此,阅读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个特点。诚如王希廉《红楼梦总评》所指出的: 
《红楼梦》一书,全部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假,假不是真。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齿冷,亦知作者匠心。
一、导入
二、学
阅读《红楼梦》第一回及知识链接
三、研&展
1. 请说说《红楼梦》中“女娲补天”的内容及作用。
女娲补天内容:女娲炼石补天,单剩下一块弃置在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为自己的无才自怨自愧。后被僧道刻上字携入富贵繁华之地经历人世。 
女娲补天作用:(1)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2)使作品染上一股神话彩,暗示了书中一些人物的前世或独特来历。
四、小结
《红楼梦》第一回记述:“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曹雪芹完全沉浸在他所创作的艺术世界当中,将艺术与人生合二为一,在构建的艺术世界中得到感情的宣泄,得到心灵的慰藉,寻生命的家园。特别是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四句诗暗含了多少无奈与辛酸。《红楼梦》是用生命书写出来的,抒发了郁积之情,寄托了美好理想。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司马迁作《史记》以外,再没有人像曹雪芹这样以全部的深情和心血投入于一部著作的写作,这著作是血的结晶,是生命的感悟之作,更是曹雪芹生活下去的支撑。曹雪芹抓住生活的本质,打破了传统的带有瞒骗性质的大团圆俗套,使《红楼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教或学反思】(本节课学了什么、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得到的启示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