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情境导入。 | 师: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具有装饰性和趣味性。剪纸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与剪纸有关的知识。同学们有兴趣吗?(课件演示) 师:仔细观察信息窗里的信息,你发现有哪些信息呢? | 学生思考,积极回答。 | 从剪纸引入数学新知的学习,一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二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 |
二、合作探索。 | 1.提出问题。仔细阅读里面的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最长是几厘米? | 积极回答,并根据信息窗回答问题。 | 自主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
2.动手操作。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 生4:……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能在想象。教师巡视指导。 | 什么人适合做数据分析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进行直观演示,动静结合,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深化学生理解,帮助学生明晰推理过程,达到概括、提升的目的。 | |
3.分析概括。 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 学生交流,师归纳:必须是倍数关系。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24的因数:1 ,2 ,3 ,4, 6, 8, 12, 24; 18的因数1,2,3,6,9,18 总结概括。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谁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是它们是公有的因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叫作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 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必须是倍数关系。 独立思考后交流。 交流理解。 学生回答: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完成。 | ||
4.解决问题 师:我们已经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一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列举法1: 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 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先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 最大公因数是6。 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最小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 师总结: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 学生梳理。 学生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 ||
三、自主练习。 | 出示课本上“自主练习”的习题。 师: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师提问生计算的结果。 | 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互相订正。 | 自主完成巩固本节知识点。 |
四、回顾整理。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 1.学生自己谈收获。 2.自评。 | 感受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总结本节学习的知识点。 |
小学四年级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3)班,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学习情况分析
1.部分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班级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4.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剪纸中的数学(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学习效果分析
本课达标练习共设计三个习题,侧重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检测,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即
从列举法,又从短除法方面测评,还兼顾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察。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总体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全对,有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点的错误。下面将进行逐题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