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发烧碟刻录的对音质是否有影响[激烈讨论版]
2009年06月01日 星期一 上午 04:26
CD发烧碟刻录的对音质是否有影响? digit/read.php?tid=32561 wqwq212 :有区别的,原版的大多都有版权问题,不是能完全复制,有的根本就无法复制! sheelry :CD音轨是一种特殊的数字信号,要100%完全一样不可能,用合适的机器,合适的碟片和合适的软件可以达到99%的相似。机子 Plextor或者YAMAHA,再加上EAC或Feurio,碟片用深蓝,极多讲究,有空可以自己去研究研究哈。 gdlvcha :基本听不出有什么分别~~~~用深蓝(AZO染料)碟刻保存时间更长~~~ bskp:用好点的机和盘刻,人类的耳朵是听不出区别的。 菜鸟一号 :试验过!用低速刻出来的比用高速刻出来的碟子音乐细节更丰富。 kinneng:正确答案是完全一样!刻录盘和压制盘,在格式上有区别,但不影响数据,相当于硬盘的 FAT 和 NTFS 格式,但数据是一样的。CD 刻录时有校验,出错会重读,重读多次失败,如果数据不同,根本就通不过读校验,除非设置允许失败跳过,否则就卡住,然后停下来,但都 是因为光盘花或者光头弱,是外部原因,CD有缓冲器,可以保存数秒,甚至几分钟的内容,所以 CD 的速度也没什么影响。 xinxin2001:其实高品质的盘片不过就是在读取的时候误码率低一些。有些光盘有防盗版,需要解密才能刻录。很多追求发烧的高品质。并不是 说能听出什么区别。 mynamezp:就原理来说,激光刻录只可能有0和1,只要能完整无误的把原盘的数字复制到新盘,那么应该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为什么那么多爱 好者孜孜不倦的探讨这个呢?因为现在的设备限制,很难百分百不错的把几亿个01烧录正确,所以需要研究不同的刻录机、刻录盘、速度、软 件的配合,这也是乐趣所在啊。 yakon:用专业CD刻录机抓轨和刻录,尽量低速,越低越好。想要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如果刻录条件好的话一般人都不听不出来有什么不同, 不过有些cd用了一些技术,无论怎么翻刻都没有原版好,除非也用制作时的那种仪器。刻录的时候保持电压稳定,最好就别去动电脑了,把不 必要的软件都关掉。在刻录系统中,刻录机相当于耳放,刻录碟相当于耳机,都很重要的。如果你只是两三百的刻录机,那就别想太多了,买张 一块多的碟,用低速刻了就是。 yakon:数字拷贝是不会有错误的,问题是,这里不是数据到数据,而是数据到物理,硬盘的储存和光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磁体的出错很小, 而且无尘、固定位置。光盘就不一样了,高速转动的光盘在写入数据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光盘介质、速度、激光强度、电平强度等 ,如果你不信,可以试试。2块的碟和6角的碟声音绝对不一样,52x和4x的速度也同样有天壤之别。有一个基础的问题ls的没搞清楚,cd光盘里 的数据和原来电脑上的数据始终都是一样的,无论用多么垃圾的cd碟片、用任何刻录机、任何速度,翻刻的盘和原盘的数字信号总是一样的, 可是播放时的声音却可以有天壤之别。 ladumu:都是在那盘片上烙上一些小坑来代表010*********之类的数据。不明白会有什么不同。如果能克隆成功的话。还是不同的话,那 就是心境不同了,呵呵 争论CD能否刻录的问题 www.audiobar/viewthread.php?tid=61865 驴半仙: 发烧者的迷信只能害了自己,被器材耍,被唱片公司耍…… 他们一直以为电脑不能HiFi,可他们哪里知道,他们买的音乐唱片,大部份都是用电脑录音制作出来的,甚至包括一些发烧牒,还有一些专门 用来测试HiFi系统的测试牒,好莱坞的“大片”,等等。电脑早已融入音乐制作工业中了,可是最终享受这些用电脑做出来的产品的人,却还 以为电脑不行,真是绝妙的讽刺。 他们一直以为刻录CDR会带来音质的损失,可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最近一两年出版的不少音乐唱片,包括发烧牒,所用的母盘就是电脑刻出来 的CDR。虽然现在大多数的音乐制作人还是习惯于用DAT作载体把他们的音乐交给光盘厂,却不知道光盘厂现在已经悄悄改换了制作方式,先拿 电脑把你的DAT给录出来,然后刻盘…… 这可是我亲自经历过的,上海一个出版社和一个母盘厂所用的电脑声卡就是从我这里买的,我帮他们 安装的,他们用电脑就是干这件事的!事实上他们本来就拥有数百万美元的成套设备,但电脑却方便得多,而质量一样!为什么不用电脑? 还是音乐制造工业比较务实啊! Yok :我以前提出过证明大多数抓CD的软件是无损的方法,类似也可以做个试验,录一段音乐进电脑,把它刻成CD,然后用Cool把CD抓下来,反相, 再和原来的wave混合,如果Mixdown出来的是什么声音都没有,就证明是无损的 大:沒錯 現在音樂融入電腦的影子已經不是什麼希罕事了 但是電腦作為母帶最後的生產工具,我覺得和用什麼電腦軟件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我就使用Sonic soulation作為我的工作平台 同樣44.1k16bit的音軌資料 它需用230mB左右的儲存量,來確保數字化之後低頻的呈現 誰叫數字化的音樂普遍低頻不夠厚實飽滿:confused: 驴半仙(管理员 ): “母盘”是一个看上去灰不溜秋的东西,金属的,具体材料我忘了,象个大饼,比光盘的直径要大一倍(它周围留出了 很多余量空间),它就好像是一个铸模。这是在专门的防尘、防震的车间里生产出来的,进入这个车间,要穿防护服,经过除尘门才能进去, 进去以后要缓慢动作,不能有剧烈动作,就象大家常在报纸上见到的Intel广告里的那个模样,我就是有幸进去过一回才看见过“母盘”是长什 么样。 以前,都是拿 DAT ,进入这个车间,放到一整套设备里去做的,那套设备可真叫大,占地一个大房间,挤满了,比人还高,搞不清是些什么东 西,还有一个巨大的象是化学锅炉样的东西,不知道是干嘛的。 他们后来觉得拿DAT在里面捣啊捣的太不方便,就想用电脑刻盘,买声卡就到了我。买的是 DSP24 MKII ,用 AES/EBU 数字线与 DAT 相连。 用 Sound Forge 录音,然后刻盘,刻录机和光盘都是普通的。然后把刻好的 CDR 拿进去制作母盘。经检验,质量与过去的方法完全一样。 很多地方现在都这么干了,国外也是。音乐制作界是绝对务实的,不搞形式主义。所以我建议以后大家别用 DAT 了,给光盘厂提供光盘就行, 或者光盘和DAT都给。即便是给DAT,也别给48kHz的,因为人家还是要Resample成44.1的,好的工厂还知道要给你做dither,不好的就直接给你 转了。 雪梨:也不要嘲笑发烧友 驴半仙你举的例子没有说服力, 发烧友听的都是国外的CD, 国外audio CD生产线是怎么弄的, 你也没有看到. 发烧论坛最后总结如下: CD 音频的红皮书标准 Compact Disc(通常简称CD)数字音频的工业标准是1980由 Philips 和 Sony 公司共同制订,通常称之为红皮书。红皮书定义了当前音频光盘 标准,被所有音乐CD所采用。任何一款CD播放器都可以读取符合红皮书音频标准的光盘。同时红皮书也是制订其他光盘数据标准规范的基础。 在红皮书中,一张音乐CD被分成一到多个轨道(track),每个轨道通常是一首歌。轨道是在光盘上是由内向外排列,每张音乐CD最多可以有99个 轨道。而轨道进一步划分为扇区(sector),一个扇区是1/75秒的数字化音频,它包含2352字节的数据。每个扇区还分成98个数据帧(frame),每 帧24字节。 在2352字节的音频数据中,红皮书加入了两层的侦错和错误矫正编码(EDC/ECC)。第1层错误矫正是CIRC (Cross-Interleaved Reed-Solomon Code),即使盘片表面较小的污点、刮伤和缺陷,通过CIRC仍然能够重现声音。 根据红皮书 (规定了AudioCD的格式)规范我们可以知道,AudioCD的光盘和一般的CDROM数据盘的格式略有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没有 Sector Mark (扇区标志)(对此概念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可以简单的认为一般光驱对光盘上的资料进行最精确定位的依据就是此标志)。因此, 许多光驱在读取AudioCD光盘的时候如果因为光驱或者硬盘的缓存满载(正好和写入光盘相反)(如果写入硬盘的时候硬盘缓存满载将无法继续 写入,读出光盘的时候如果光驱缓存满载光驱读盘部分将无法继续将数据存入缓存传输到PC其他部分),将导致光驱数据读取部分读取的暂时 中断,需要等待数据缓存有空余才继续读取数据。而AudioCD本身不具备Sector Mark,所以很自然,光头很难非常精确的定位在刚才中断的那 个“点”上,而只能停留在刚才中断的那个小范围区域中。而这种情况下因数据无法完美接续而导致的波形失真在PC界一般称为 jitter (勉强 翻译成 震动, 很抱歉,这个词的中文没有很合适的翻译)。 在“红皮书”规范中允许产生这种读取上的误差,一般而言,略微的jitter导致 的音乐失真在普通的家用中低价系统上普通人是听不出来的。而现在的某些光驱拥有jitter correction功能,能够对这种jitter现象作出了一 定的硬件补偿,使影响降低到真正可以忽略的程度。 但是,jitter并没有就此解决。在音响领域上关于AudioCD的jitter和PC领域上的jitter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在音响领域的jitter还包括了光 盘转速高于标准重放时的转速、光盘转速变化、光头读取速度变化、光头读取时的移动等导致的某种程度的波形失真,而这个jitter是极其难 以避免和减少的,只有使用尽量标准的AudioCD读取速度才能尽量减小(许多HI-END的音响CD转盘机为了能让jitter影响减少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而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 最后总结 ============================================================ audio CD 与 数据CD 确实是 数字格式: 在红皮书中,一张音乐CD被分成一到多个轨道(track),每个轨道通常是一首歌。轨道是在光盘上是由内向外排列,每张音乐CD最多可以有99个 轨道。而轨道进一步划分为扇区(sector),一个扇区是1/75秒的数字化音频,它包含2352字节的数据。每个扇区还分成98个数据帧(frame),每 帧24字节。 什么是字节? 一个字节有8位, 每位用 0, 1 代表. 1 用1个小坑代表, 坑的大小,深度是不管的. 但是, 由于 audio CD没有很好的定位标志, 导致了巨大的区别: 200 元的CD机就能把 数据CD数据 100%的读入, 而20000元的CD机也不一定能把 audio CD 的 这些字节 100%的读入. audio CD是一种很过时的标准, 它之所以留到现在, 是因为有很多设备离开它就没有了. 我有一个假定: CD上音轨中的字节内容( 0101010101 排列), 与 计算机的 wav 文件格式一模一样. 如果音频工作站不输出CD母盘, 只另存为一个wav文件, 这个wav文件, 显然可以 100%的传递, 我们的发烧友, 装配一个与音频工作站同样的声 卡, 再配一个与混音室同样的监听音响及攻防, 最好房子也大致相同, 我们就做到了 100% 高保真, 即是, 与监控室(录音师)听到的一样(千万 不要想跟录音室(现场)听到的一样, 音,声场,效果,都是录音师随便调的). 明白了CD的格式, 我们就应该清楚啦, 这是一种没落的格式, 本来200元就能干好的事情, 现在20000元也不一定能干好. 这么没落的格式, 为什么会维持到现在? 应该也很清楚, 一旦用数据CD作为媒介, 我们的高档CD机, 立即成了废物. zhoubo:这真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么没落的格式, 为什么会维持到现在? 应该也很清楚, 一旦用数据CD作为媒介, 我们的高档CD机, 立即成了废物.》 对于雪犁这番话我有不同意见,我“曾经”也是狂热的音响爱好者,但绝不是发烧的这种! 你对CD的工作原理大概还需要学习一翻?CD机不光是读出了正确的(01010101)就够了,高档的CD几除了读(0101)和纠错上比普通的机子好 外,还有就是电路板上的元件都有很大的区别,先不和你说什么金属膜电阻什么的,光解码芯片都比一般的CD贵很多!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来说 明同样的音频卡为什么价格会有如此大的差别,那不是买好的卡的人都成了废物?此话已经超出了上面说的话题了,错误之处请谅解! COPY CD事实上应该有损耗,特别是高速下会大些,低速下少点而已,但这些变化了的信号在你听音时有多大变化就很难说了,因为少量(允 许范围)损耗在播放时CD机有一定的容错能力,所以不会对音质产生明显的影响,但高速刻录时绝对会有明显的影响!连五音不全的人都听得 出来,我以前曾用LG刻录机用16速复制过几张盘(时间紧张的缘故)真的连五音不全的都听得出有较大的区别,现在一般都用YAMAHA刻的,绝 不过8速!速度越大对音质的损耗越大,同样速度下YAMAHA刻的好于LG!以上错处请见谅 雪梨:回复 zhoubo 你对我的那一句话的反驳是正确的, 我想我只是笔误而已阿, 现在特此将我的原话改为: 高档的CD机芯 立即成了废物. 谁都知道CD机 包括 机芯与解码器, 高档 CD机的 解码器自然好. sony philps这些孙子 花了大价钱研究出了 很好的机芯的时候, 他们是绝对不愿意放弃CD这种格式的, 否则他们的前期投入 就成了 打水瓢 阿. 可惜中国没有推出 读 数据CD 的 CD 机, 否则我会第一个买阿! zhoubo :其实东西是不是废物真的很难说的! 这里有很多的高人,所以一般情况下我只会看而不敢说(别小我胆小),我个人只能这样认为,高档的东西一般都是物无所值,也就是性价比 很低的道理,其实我上面说的并不是驳坼某个人而已,而事实上很多东西确实物不所值(但这话也是对于落后国家而言),有幸去了家外地的 制作室,室主介绍他的三样东西要近60万(港币)一个比普通CD稍高点重点的CD转盘(10万)后面连的是个解码器(我猜的)也要10几W,再后 面连的东东确实不认识了,也差不多这个价,再下去就是对非方型的音箱说是要20几W,当时我只是买东西去而偶尔上去的,所以可以排除室主 吹牛之嫌!从CD到音箱出声音竟然要近60万!!!别说我大惊小怪的,我真的才第 一次见这么高级的东西! 有必要吗…………呵呵!很多地方语无伦次还请大家原谅,这个网站真的很好!这几天自己正在建造一个象是录音室之类的东西,但相比这里 很多的高手来说我真的不敢说是录音室了,还有本人的爱好有点广泛了,顺便还喜欢拿拿DV,做做PR,上了这条船真的很难下了,大概就是人 们常说的X船吧?啊~~~快过了吃饭时间了,先走了 雪梨:不过, 我想说, 收藏CD也就是收藏个封皮而已, CD这种数据格式极其落后, 容量又小, 例如一块100G的硬盘就能装下 近 200 张CD, 小 心哪天变成垃圾阿. kurz:发烧友的初衷也是希望竭尽所能听到更好一些的音乐。这些人中也分懂的和不懂的,和音乐圈里一样。 我认识国内相当有名的一个录音师,对于设备的使用相当熟练,可他就说我觉低采样率就是好听,就22k的声音才好听呢。在场其他人,包括一 为大牌制作人,都不好勃他面子,也没说啥。 我曾经听过同一张DG的唱片,法国压片和德国压片的就有可分辨的区别。还有很多次类似的经验证明,音频数码化之后并不会像文本的数码电 子版本那样拷贝多少次都没有区别。我们都知道电脑和打印机之间的连线只要没有坏,换多少根打印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可音响设备间的 光纤线或数码线却不一样,不同的线材都有明显不同的声音。 也许是因为音频信号提供的资料远比打印机要多的多吧。 当然,是音质真正产生根本变化的还是技术的进步,比如:数码采样率的提高。 但是也不应该否认发烧音响中一些合理地很升音质的手段。为什么录音棚中的高档专业设备又贵又好呢?其中选用电容、电阻、线材等等原料 的质量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kinghand:说实话,不管国内的引进版cd是怎么做出来的。的确和原版的声音有差距。我曾经对比过spice girl的一张原版盘和引进版。音质 的确有不小的差距。 驴半仙:关于“原版”和“引进版”,可以很容易证明没有差异。 证明: 某正版软件是一整张光盘 中国引进了,使用自己的生产线压制光盘 用户安装时无任何障碍 因此光盘没有一个数据是错误的 因此中国的光盘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光盘,与外国的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光盘,每个数据都一样 因此两种光盘是一模一样。 compusic:最近看了篇文章,这个测试看起来是很对,但还是有问提。但那文章很有点深,我还没全理解,大概举个例吧。 1__0__1__0__1__0 1___0_1__0_1___0 看到了吗,上排的数据类似于理想的刻录盘的数据间搁,下面是实际的刻录的,但软件和光头读的数据是一样的,用软件比数据是反应不了的,区别在于数据的时间点不同(下排的在容错范围内),这在实际播放时才会反应出来,这也就是JITTER。 而CD的编码本身是带了CLOCK的,虽然数据一样,但数据时钟不稳了,会影响回放音质。顺带说一下,虽然DAC可以带JITTER纠错,但设及到计术和成本,何况家用级的嘛。。。。大概说了下,欢迎批平指正。 RC:这个问题用一个FIFO缓冲就可以解决,所有的CD机都有这个缓冲,最最低档的都有!!如果说CD机设计工程师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那CD片转动时的径向抖动和转速抖动影响也没法消除了,CD机的抖晃率指标也将沦落为LP模拟时代的水平了!实际上根本不是,最低档的CD机抖晃指标也比LP高几个数量级,为什么?CD的CIRC纠错是必须用缓存的,看那种文章一定要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compusic:缓冲并不是解决JITTER的办法,还要加上PLL,理论上都是可以去掉JITTER,但往往事情并不是理论上那简单。PLL也达不到理想时钟,只是更稳了,这还涉及到电路设计,电源稳定性等。而且正是计术的高低,成本的投入,才造成同类硬件不同的差价。DAC理论上不就是一样的东西嘛,为啥差价会那么大? 另CIRC是对数据纠错,我这说的是JITTER,对时钟纠错。 我看的文章在WWW。DIGIDO。COM,这个网站不错的,对DIGITAL AUDIO计术感兴趣的朋友都可去看看。作者经过人耳测试,结果是还是能听出CDR和原始的有差别。 总之,CDR回放差别不在数据上,而在数据的时钟差别上。 RC:注意概念的区别:CD盘片坑槽长度的误差,一般称为3T误差,基本上等同与盘片转速误差和翘曲抖动误差,在误差容许范围内,缓冲就是时基重建的过程,也就是消除此类误差的过程,这是由电路来消除机械精度误差的过程,数字电路的优势也就在这里。与数字电路本身的jitter是两个概念。 网上很多文章漏洞百出的,作为参考还可以,不能全信的。 compusic:正因为不是很好理解,才拿出来说说。JITTER不仅是数字电路本身才有吧? 只要是数据在时钟上的误差应该都算,也就是说CDR本身就会造成JITTER。 有个问题请教一下,DAC的时钟是来自于哪里? 和CD上的PCM数据有无关系? 如果DAC可以自己有很稳的时钟,为什么还都要加上PLL电路?这点我特没理解。 那个网站上提到SONY压盘的方式,就是为了解决JITTER,相信这都不是没来由的吧?要不先去看看再说? php是文件什么RC:另外,我前面举CIRC纠错的意思是CD机读取数据并非象模拟时代那样只能按顺序的,而是为了纠错的需要,数据是按一定规律分散存储的,读取的时候是把一段数据读到内存,由CPU检错、纠错、重整的,也就是实际上CD盘片上的数据是散乱的,播放的过程必须经过时基重建的。 还有人耳测试是很不可靠的。当然发烧友在CD机上压块转、垫个木钉子,就称音质怎么怎么变好了,也都是耳朵听出来的:D :D PLL的原理是什么?锁相环?锁什么?时钟来自哪里?前面都说过了,CD盘片上是没有时钟的,那么这个时钟也就只能来自CD机内部的晶振,这就有以哪个为基准的问题,以DAC的时钟为基准,则PLL锁定的是CD盘片的转速。 compusic:"以DAC的时钟为基准,则PLL锁定的是CD盘片的转速" 这点没理解,看到的文章都说的是PLL来稳定时钟的,尤其是数据流最后的DAC的时钟,没说是锁定CD盘片的转速的。CD机内部的晶振得出的时钟就那么不稳吗? 也请不要怀疑我看的文章,我看的来源不只一处,作者是业界专业人士。可能是我还没法理解,对我来说成度深了。 RC:举个简单极端点的例子吧!说明CD盘片的抖动究竟能不能消除。 假设我们设计一台CD机不是以单倍速工作,而是40倍速,而且内部缓冲内存很大,有800兆,一次就把一张盘片的所有数据都读出来放在缓冲内存了,然后转盘就停止工作了,DAC开始从缓冲内存读数据播放,您认为CD盘片抖动的影响还存在吗? 锁相环实际上就是一种负反馈,只不过它不是电压或电流,而是以信号相位差为检测生成VCO控制两个或多个震荡频率相位保持一致。CD机中,转速控制伺服电路就是一个锁相环电路,这些东西讲起来很多,要全面了解还是看有关书籍可靠。 compusic:这点好象不对。CD上的数据不是SELF-CLOCKING的吗?引用“the only way in which the sampling clock can be obtained is to use a ppl to regenerate it from the clock content of the self-clocking channel-coded waveform." 而且,”a fixed-frequence clock at the receiver is of no use as even if it was sufficiently stable, it would not know what phase to run at." 其中理论我还是不太懂,但可以看出,DAC的时钟和它接收的数据的时钟是有关连的,只用他自己的时钟,就算是稳的都没用的。 唉,太深奥了。 这就不存在了,这也是SONY新的压盘方式。 但我就是没理解为什么播访时,时钟会和数据源的有关。 RC:那是自同步信号,此时钟非彼时钟,唉!这些东西要搞清楚确实是麻烦的事情。 DAC的时钟工作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以DAC时钟为基准,还有种是DAC时钟同步于前端,就象声卡的“内时钟”和“外时钟”。 compusic:但它的意思好象是接受端,就如DAC的时钟得来源于数据的SELF-CLOCKING,不管它叫什么。这如何解释? 有了缓冲,那么多大应该不重要,800兆和800K应该没啥区别,只要DAC从缓冲里读取的时钟是稳的(DAC用自己的时钟),并且缓冲不会空(这应该很好做到了)。不知我这想法对不?那么,SONY费那大的劲,在压盘机上用那大缓冲干嘛?他可不是用于防刻失败,而是针对JITTER的。 RC:简单说一下关于自同步信号和时钟信号,这是两个概念,简单说,我们知道CD是衡线速度运转的,也就是从内圈到外圈角速度一直在变化的,那么CD机是怎么控制CD盘片以规定的速度衡线速运转呢?这就必须有一个线速度检测信号,与标准信号做比较,如果检测信号频率低了,那就要加快转速,反之,则要减慢转速,这就是转速伺服电路(PLL)工作原理。那么这个转速检测信号那里来的呢?就是来自盘片中的自同步信号,标准信号那里来的呢?就是CD机内时钟。 啊!越说越多了!离题也越来越远了!!反正觉得不能复制就不复制呗!讨论太多了也实在没意思,对CD不放心,那就拿硬盘吧!对硬盘也不放心,那……看来是没辙了!:D compusic:控制转速好理解。但我看的文章指的不是那。请注意看那是说的是SAMPLEING CLOCK得从数据里包含的CLOCK里生成,就算DAC自己的时钟是稳的都没用。对这我也是不好理解,就事论事,如果能举个通俗的例子或比方,反驳掉那个观点,那不更好吗?我也算解决掉一个疑问了。 而且重点不在于数据是否复制对了(这很好办到),在于时钟是否准了,这是我看到的观点的着重点。 还请费心解释一下。多谢。 同意。我占成在音乐性前提下的发烧。但发烧和正常没明确的介线,是逐渐过渡的,判断的难点也就在这。 但个人觉得举的例子不太妥。专业音频界类似的例子也有,就象把不同的音频卡,软件拿来比较,象南瓜一样,如不是同时比,没几个说得出差别(这里请不要拿不是一个级别的来比,就好比不要拿个头差得太大的南瓜来比)。只有同时放在一起,才说得出那么点差别。 在音频领域做这样比较的不少,好象没人说那是烧过了头不正常。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别误会, 我说这话不等于支持无意仪的发烧。 RC:忘掉那个劳什子的时钟吧!通俗的例子前面已经举过了,按这种~!·#¥%的观点,那不仅CD是不能复制的,硬盘也是不能复制的,5400转的硬盘上的文件复制到7200转的硬盘上,音频肯定是走样了,数码PCM理论存在的根基也完蛋了!还有,计算机光驱也是根本就不能放CD的,现在的光驱动辄都是几十倍速的,那读出来CD盘片上的“时钟”不也快了nn倍吗?DAC还不被撑死!:D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吧!再多论也是浪费时间。真要钻牛角尖,那任何晶振都有频率漂移的,温度不一样会飘,海拔不一样也会飘,你前一分钟听到的和后一分钟听到的是不一样的,其实人的耳朵也在一天天老去,每一次听当然也都是不一样的。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