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教育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它无疑将是信息时代课程学习的主导方式,也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适应时代发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传统小学教学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一些有用的数学思维难以展现,一些教学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也逐渐凸显。例如,教师教学生计算某边形的而积时,其只是借助简单的模型,让学生进行拆分,然后根据拆分情况调动学生的思维,且不说模型而积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难以全而掌握“而积拆分算法”。就连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很单一,对于图形变化后,按照不同角度计算而积,思维难以很快转换,教学的意义也难以实现。而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小学教学的不同需求,能够将教学内容按照远与近、慢与散、静与动等过程,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进行多角度转化,生动的将事物发生与发展
过程进行再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缩小教学时间,使学生学习过程具有灵活性,能够将更多的教学时间应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再次强化与巩固,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发展小学生思维,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大部分小学教学都是以传统教学为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系统化。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几乎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可复制的,教学过程都是一样的,不利于学生记忆的加强。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原本枯燥的课本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教学中,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模拟讲授相关知识点,将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教学过程以语声教学为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难以活跃课堂气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还可以搭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氛
围,从而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使教学意义得到很大程度的升华。而且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小学生在知识获取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合作、共同进步。比如,在给小学生讲解如何拼凑一幅理想的图画时,老师可以简单地在信息平台上讲出来。然后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大胆地进行合作创新,然后由小组成员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代表,在班里展示活动成果。不难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被激发出来。同时,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到一定的讨论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后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成功展示在信息平台上,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
(一)信息在教师备课方面的应用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大量的材料和信息来源。在传统教学中,这类信息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音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这种信息来源显然非常有限,缺乏灵活性、便利性和交互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自己制作,或者通过光盘、互联网等获
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的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可以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容量大等特点,使课堂教学生动多彩。利用这些教育技术,可以化枯燥为有趣,化繁琐为简洁,用计算机创造的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场景生动有趣,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将生硬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真实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利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认知的助手,培养R&D能力的工具,辅助学生学习的助手。利用多媒体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多媒体还可以促进协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提高。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优秀的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共同提高。通过协作学习,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他人的帮助和有效的学习材料下,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写出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收获。
运用新技术教学手段,必须有新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更新观念,否则只是穿新鞋走老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既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又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应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评价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编程编写一些课堂评价系统,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客观反映课堂教学的优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
制作简单的网页来鼓励学生或学习小组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记得首次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学生表现出一种好奇的心态,被这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深深地吸引了、趁着学生的激情开始了今天的教学活动,“同学们,首次学习信息技术课你们最想说些什么?”“老师我们快开始上课吧!”看来学生是等不及了“好!同学们,那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计算机的组成吧!与电视相似的显示器,下面的叫主机,其次还有键盘、鼠标、音箱等”正讲着这些内容,又有学生举手了“你有什么问题?”“老师这些东西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学生的积极性再一次表现出来,新的机会来了、“同学们,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那就随着老师的思路慢慢地学习吧!请看老师的操作,首先打开显示器,再打开主机、”瞬间集文字、图形、音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
效果产生了,这一卜子同学们的情绪更加激动了,学习的欲望更强了,直到下课同学们还沉浸在欢乐的氛围当中、主动地参与学习既能轻松地接受知识又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二)要注重适度原则和效率
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就要思考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需要适用什么样的技术;就要弄清是哪些工作是适合运用信息技术的,哪些工作是信息技术无法完成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会有教师思考信息技术的适度和适用的原则,这就容易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形态。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相时而动”,在合适的时间、适宜的地方运用信息技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