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新闻图片的“PS”危机及对策探
摘要:本文针对数码新闻图片的“PS”危机,探析了完善制度建设,增加违规成本、引进国外行规、加强技术防范以及网络监督和职业教育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数码图片Photoshop 信任危机对策
就新闻摄影的技术而言,数码相机应用于新闻摄影行业之前主要以暗房技巧为主,其技术要求高,效率低下而非一般摄影者能普遍使用。自数码相机和相应的数码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广泛应用于新闻行业以来,“PS”技术的低技术入门和几乎无所不能乃至“天衣无缝”的修改技术使得由于“PS”技术滥用造成的新闻摄影图片的信任危机日益严重。
较早的如1997年11月17日,36名瑞士人在埃及卢克索惨遭杀害,美联社记者拍摄的一张水洗后的卢克索庙前的台阶照片,被瑞士《一瞥报》和瑞士、德国电视台在发表时用电脑修改,照片上的水印变成了鲜红的血印。而国内近来出现的“周老虎”、“张鸽子”、“刘羚羊”、“王云彩”、“林一爆”等一系列运用Photoshop软件的新闻图片更是引得受众指责纷纷。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08年3月-23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铎,宣布退出该学会。蒋铎退会起因是一张“广场鸽”照片被怀疑PS引起的纠纷。
一、新闻摄影图片的原因探析
如果将新闻图片的技术仅仅归罪于技术手段的创新则是只见现象,未探及事情的本质。技术仅是作为一种手段存在,其背后操纵技术的人才是主体,而利益的驱动才是的根本原因。
首先,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片面地追名逐利是新闻图片的根本原因。
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量的“计件考核”以及图片“获奖重奖”制度促使摄影记者千方百计追求发稿量和参赛获奖率。“读图时代”的阅读趋向促使媒体大量使用新闻图片,其对摄影记者的考核和奖励给摄影记者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物质诱惑,每天风雨无阻到处“赶场跑街”采访“挣工分”――其收入和奖金是按图片见报量和等级来计算的。在面对部分照片前期拍得不够好的情况下,为让编辑看到好一点的画面并容易上版面,摄影记者经常会对原图片进行超过规定的PS处理,这是第一层利益驱动。此外,摄影记者的照片见报后,有可能再选送参加各类新闻摄影的比赛(比如国内近年影响较大的“华赛”等),如该记者的摄影作品获奖,按媒体的奖励规定则会获得相应的名利和地位。例如某报社明文规定,若获得一项中国新闻奖,重奖个人10万元,甚至可能将该摄影记者从摄影部副主任提到主任,从助理总编提到总编。另外如果获奖,报社也得到了集体的荣誉。名利双收的巨大利益诱惑和驱动,促使一些摄影记者及相关部门铤而走险。就媒体外部的环
境而言,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吸引读者,部分媒体主动对新闻照片进行,以求得更为“精彩
”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因此,“利益的驱动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有了利益驱动,媒体将利用一切手段迎合‘读图时代’的要求,使得虚假新闻照片屡禁不止”。
其次,当前新闻图片的违规成本太低。
在《大庆晚报》的“藏羚羊”新闻图片之前的所有的摄影师,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有惩戒示范效果的严肃处理,总编辑还是总编辑、摄影记者依然是摄影记者,其违规的代价很低,而其获得的实际(含隐性利益)利益很多,尤其是大量蒙混过关者――试想假如“藏羚羊”图片没有获得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则其被发现的几率将大为下降。惩戒制度的缺位和监管不严造成‘者死不认账,主管方无所作为,结果多不了了之’的局面(许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教授认为,“媒体不自律,追惩不严厉”是造成目前假新闻照片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三,新闻周片的技术成本日益降低。
以前的胶片时代,图片的技术需要在暗房反复试验,对暗房技师的实践经验要求很高,非一般的摄影记者能轻易做到。数码时代的数码相机和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的技术门槛却日益降低,入门及上手都较为轻松。电脑明室操作取代暗房摸索,鼠标点击即时可见操作效果,只要加以适当的练习,图片的修改技术能很快为一般人所掌握,现在图片做假的技术成本和时间成本相较于过去有了很大的降低。而的工作效率却极大提升。
其四,当前新闻图片的审美及评价标准对摄影记者有误导之嫌。
事实上,新闻摄影极不同于艺术摄影的“唯美”追求,它是一种残缺之美,以追求真实、突出信息为主。但在我国目前的新闻摄影比赛评选过程中,部分评委过于追求画面的完美,却相对忽视了新闻照片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而一般受众倾向于欣赏唯美甚至完美画面的图片。这种评价中的误区和审美的错位也是造成新闻照片行为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防范数码新闻图片技术的对策探析
基于以上对数码新闻图片技术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相应对策来予以防范。
首先,完善新闻业中的制度建设,增加违规成本的代价。
在以上新闻图片的原因分析中,名利的获得与其被揭露后所付出的代价是极不成比例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违规之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这凸显了我们目前新闻业中惩罚制度的缺位。为此,必须建立公开严肃的违规处理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盛希贵教授认为,“新闻摄影打假是个系统工程,新闻摄影圈里的功利之心,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加以修正。”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先生也认为,“要杜绝新闻照片,进行制度建设迫在眉睫”。他表示,要建立“问责制”、“不良记录制”等,提高成本,
降低打假成本。他进一步解释说,一旦编辑记者犯了这方面的职业道德错误,所属媒
体的总编辑、社长应负相应责任,“在藏羚羊假照事件的处理上。当事人刘为强被解职,其工作单位《大庆晚报》的总编辞职,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另外,对于获奖作品,建议在第一时间进行真实性检查,一旦有问题,就立刻取消其入围资格甚至获奖资格。还要将者纳入不良记录名单之中,进行惩戒。而按新华社特稿社图片编辑曾璜先生的设想,今后还可以引入“向摄影师提起经济上的追诉(提供假货,理当索赔)”以进一步增加其成本。
其次,借鉴国外同行的相关制度,完善新闻图片的处理规定。
国外新闻媒体在防范新闻图片技术方面有一些较为成熟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此。可以借鉴《华盛顿邮报》等7家报纸的图片编辑原则,即摄影记者戏称的“15条军规”,其中主要涉及数码图片处理的规定摘要如下:
1、所有的原始数码图像都必须由数码相机直接下载到图片库以备所需时编辑和回顾。在进行本地传输时,原始文件需存盘。所有用于编辑目的的打印输出都必须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
2、图片应标注清晰的图片说明。
3、读者认为图片应当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我们决不能背叛这种信任。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
先权,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包括改变背景,增加颜,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出现在图片中的不合适的位置,我们也不能去掉他。
4、纪实照片不得被拉伸、变形以适应版面需要。
5、数码图像改造技术的使用必须明显地显示出其虚构性。如果必须使用图片说明才能让读者明白此图片经过了数码技术的处理,那么这张图片不能被采用。
6、可以创造性地使用照片图示来表达编辑思想。照片图示一般不使用纪实照片。照片图示的制作必须会同摄影者本人、图片编辑、文字编辑、美术设计,使用的手法必须明显或者夸张,以避免读者误认其为纪实照片。这种方法使用时必须得到新闻美术总监或其助理编辑的同意。
7、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其锐度和对比度的一般性调整。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确度而对彩或灰度进行的调整必须被限制到最小程度。
8、可以通过加光或者减光改善图片的技术质量,可以使用数码技术修补照片中由于过多的灰尘和其他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图片缺损。
9、美术总监,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应当对有疑点的图片及时做出质疑,必要时总编辑应参与决策。
10、所有在本报刊登过的照片在参加摄影比赛时都必须遵照本报图片处理原则,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
在制定这些严格维护新闻图片真实性的制度的同时,重要的一点是结合前面提出的违规处理对策,严格执行。真正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到事关新闻事业生死的高度。就如路透社全球图片主管编辑斯卢科韦尼在发现黎巴嫩籍摄影记者阿德南・哈吉提供的一张关于黎以冲突的照片曾用电脑软件修改后说:“这样修改照片完全不能接受,与路透社在其悠久历史中长期坚持的所有原则不符。这不仅让我们的声誉受损,也让我们其他摄
影记者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尽管路透社在审查后认为,哈吉的其他图片均未经过有意处理,但作为预防措施,路透社将他的作品全部移出数据库,不再作为产品销售并终止了与哈吉的工作关系。
其三,加强技术防范与核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针对我国新闻摄影界的实情,摄影记者常常会对原始数码图片进行photoshop 处理,如调整对比度、彩饱和度、去雾处理等。并经常通过对照片的特定区域加光或减光来改进照片的效果。而处理的程度可能超出规定甚至有人心存侥幸明知故犯(毕竟绝大部分新闻图片是不可能参赛获奖而只是挣“工分”的),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此,可以进一步从技术上防范与核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具体而言,一是要求摄影记者在提交拟发表的作品时必须附加该图片的原件(不能进行任何加工的直接从数码相
机下载的原始照片,保留完整的EXIF等拍摄信息)。并附上该图片前后相关的系列原始图片以备对照参考核查(一张图片容易,系列图片不露馅很难)。二是对有疑问的数码图片严格把关,可以用ACD 等软件进行1000%左右的放大检查,有效减少“假照片”的通关几率。三是为记者提供新的数码相机,并要求加装可以记载更多拍摄信息的附件(如搭载GPS装置从而能在图片的Exif数据中记录经纬度和海拔等信息)。四是随着能拍摄高清视频的数码相机普及和多媒体摄影、摄像一体化记者的出现,静态新闻图片将越来越多地从视屏中截图获取,核查截图来源的活动视频将更容易判断该图片是否进行过技术。
其四,加强网络监督,以网民的力量对新闻图片的行为实施全方位打击。
我国目前的网民已达4.2亿,手机网民用户达2.77亿,其中不乏photoshop 的高手和对新闻图片真实性感兴趣的海量网民。而以往新闻图片打假的成绩证明: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海量网民的大规模协作能量空前惊人!全民网络时代,“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网民的积极参与使得网上整体打假的水平飞速进步。因为网友的广泛参与,“使中国的新闻摄影比赛的评委的劳动强度比以前最少是提高了几倍,现在大家都很认真,真的是很认真的在看这些东西。”曾璜先生在谈到《人民摄影报》的评选时如是说。“很重要的一点,这一次的评选是公开的,可以这么说,所有的评委在前头说的话,举的手,你都不知道新浪网现场直播,什么时候播出去都不知道,等于整个公众通过新浪网在监督全部过程。”许林先生认为:“(《人民摄影报》的评选)充分体现透明性、公开性、即时性,然后再认真的调查,重新审视这张照片,充分跟
网友互动起来,现在就是评选的改革方向。”曾璜进一步强调,“互联网的出现,网友对新闻照片的真假程度的质疑,是促进了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实质性的发展。”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在以后的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活动中,让广大的网友参与投票选择,发挥网民的众力量打击新闻行为。
其五,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图片的技术是人为的选择,最终还是需要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以从业者的自律来约束自己的违规行为。目前新闻摄影队伍混杂和参差不齐,只有加强新闻摄影教育和培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新闻摄影教育,盛希贵教授表示了一定的担心。他认为,目前国内的新闻摄影教育不断萎缩,有相当一部分摄影记者的新闻专业素养并不高,他们过于强调画面的美感,而不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与信息量。他强调。“教育界要重视起来,
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出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水平、懂新闻的新闻摄影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新闻照片的现象。”
ps软件字体样式太少怎么办三、结语
新闻图片的技术是新闻界当前非常突出的一大问题。它涉及到新闻真实性的根本,失去受众信任的“新闻”什么也不是,信任危机更是新闻事业的生存危机。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尊重受众的信任就是维护自己的生存根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