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则”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作者:洪豪佳
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8期
        摘 ; ;要: 本文结合具体的语料探讨副词“实则”的语法化与词汇化。首先,讨论“则”的语法化情况。其次,对“实则”的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进行了探究,并进一步分析继续语法化的可能性。最后,从句法位置、使用频率、双音化、主观化等方面对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实则” ; ;词汇化 ; ;语法化 ; ;动因
        一、引言
        “实则”作为副词,较多地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关于“实则”的成词,董秀芳(2011)认为:“在近代汉语晚期,‘实则’发生了词汇化,‘实’不再是‘实质’的意义,其前不能再出现定指标记‘其’,‘实则’表示‘实际上’,成了一个副词。”李帅(2013)认为“其词汇化的完成当不晚于唐,成熟于宋”。我们认为“实则”一词中,“则”的意义的不断虚化,为其完成词汇化语法化奠定基础,“实”的实际义虚化与“实则”完成词汇化的过程相互推进、相互作用。
        本文所选用的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
        二、“则”的语法化
        《说文·刀部》:“则,等画物也。”即“则”为按等级区划物体。在《汉语大字典》中,“则”的义项有十五个。其中值得注意的有用作名词的“法典;规章”“榜样;准则”“规律;法则”,用作动词的“依照;效法”,以及做副词和连词的用法。用作名词和动词的义项显然是从“则”的本义中引申而来的。“按等级区划物体”必然有个参照标准,这一动作的执行就是“依照,效法”。
        从动词到副词的演变,认知中的隐喻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两个不同目标域之间的投射。效法是按照标准做事,副词的意义是对做这事依据的强调,正是依据这个标准,才有之后的结果。
        (1)“曰予不戕,礼则然矣。”(《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2)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周易·蛊卦》)
        (3)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
        这三个例句中的“则”皆为副词。例(1)“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是”,强调按照礼的准则,事情才发展成这样。后两例的“则”表示前后两件事情发生是一前一后的,前者结束后者开始,相当于“便”。从动词到副词,“则”的意义开始虚化。
        “则”为连词,是在副词基础上,词义上更为虚化,成为在形式上起到连接作用的语言单位。这种连词用法在上古汉语中已经形成,如:
        (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大夫曰:“苟有益也,公子则往,臣之子敢不皆负羁绁以従?”(《左传·定公八年》)
        (6)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孟子·梁惠王下》)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在以上例句中,“则”分别表示承接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則”的连词用法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作为助词“则”是进一步虚化造成的。如:
        (8)咱见相公去则。(《杂剧·郑月莲秋夜云窗梦·第四折》
        (9)左右,唤御史台官来,朕问取则。《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一折》
        这为“×则”词的词汇化语法化奠定了基础。
        三、“实则”的演变轨迹
        (一)线性序列上的连用
        “实则”连用现象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例如:
        (10)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例(10)“实”修饰“则之”,后半句的意思是民众以此为法则。
        先秦阶段,“实则”在句子中连用的情况出现频率较低,“实”与“则”分属于不同的结构层次。
        (二)固定结构中的使用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虚则……实则……”的结构,例如:
        (11)懦弱之人不堪炎炽,捧未开花,散之向焰,虚则花发,实则花焦。(《大唐西域记·卷二》)
        (12)虚则易攻,实则难破。临时变通,宜勿执一。(《棋经·虚实篇第五》)
        以上例子中,“实”的语义比较实在,在句中的词性为形容词,与“虚”形成相反方面的论说。
        至元明清,尤其是清代,“实则”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多与“名”在句中连用,例如:
        (13)各以千人守之,名为护卫,实则监押。(《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
        (14)故宋时立法:凡大臣安置远州,定有个监押官,名为护送,实则看守,如押送犯人相似。(《喻世明言·第二十二卷》)
        (15)所有署内妇女,共计六人,皆是名为价买,实则奸占。(《施公案·第二百二十四回》)
        “名(为)……实则……”在句中可翻译成表面上“……实际上……”,在语义上已经同现代汉语的副词相近,并且有主观化的倾向,但在句法结构上还未从“×则……实则……”的结构形式完全脱离出来。
        (三)副词
        大概到了清末,在白话文小说中,“实则”的用例突然增多,伴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实”与“则”逐渐凝固成一个整体,语义上连接更加紧密,内部结构更加牢固,进而成词。
        (16)即如先君子在戎幕时,文牍所载皆号称月二百金,实则月仅得六七十金耳。(《清代野记·卷下》)
        (17)高宗心目中,久欲立她为皇后,只因有邢后在金邦,未便册立二后,所以遣王伦三次赴金邦议和,顺道探访消息,只知韦太后尚在燕京,邢后却久无消息,实则已在五国城病死。(《宋代十八朝宫廷艳史·第八十六回》)
        (18)且请于清廷,欲明是案之真相及底蕴,非从清查历年账目入手不可。实则一笔糊涂账,真不知若何办理也。(《洪宪宫闱艳史演义·第二编》)
        例(16)、(17)中,实则+VP,实则修饰动词短语做状语,表示实际上,含转折之意。在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后面加上“却”,使句子的意思更明了。如例(16),理解为:就像从前君子在幕府的时候,在公文上记载的都是每个月二百金,实际上却有六七十金。
        “实则”成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第一,“实则”组合能单用。“实则”以词的形式出现的,最明显的标志是“实则”后面出现动词短语。第二,“实则”组合不能扩展。第三,“实则”的概念意义不等于“实”与“则”的意义总和或简单相加。因此,我们认为“实则”的成词应当不早于清代。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实则”为副词,意思为实际上,其实。现代汉语中的“实则”使用次数持续稳定增加,形式上变得多样化,用法上更加丰富。如:
        (19)这个标题好像能帮助你,实则不值一文。
        (20)网络化实则彻底打破的上述界限,原则上人人都可以写文章,都可以发表文章。
        (21)冼星海以音乐负盛名,实则其书法亦有相当造诣,撰有《中国书学略谈》。
        例(19)中,“实则”一词的前后文形成客观对比。在这一用法中,前面常有“看似”“表面”“所谓”等词与之相呼应。例(20)中由“实则”一词形成主观对比。在例(21),“实则”后表达的是对主语“冼星海”的补充说明。此外,还有表示目的等用法。
        (四)进一步语法化
        现代汉语中“实则”是一个副词,根据其特点和用法,将它归到表转折的语气副词一类。由于“则”多出现在文言文中,书面的彩较为浓重,很少出现在口语中。那么作为副词的“实则”有没有可能进一步虚化呢?由于语法化的单向性,以及鉴于同类语气副词“其实”的进一步语法化和从语气副词虚化为连词的“可见”的语法化演变过程,我们认为副词“实则”可能会进一步语法化。
        副词在句中用来修饰动词,在句法成分中往往做状语。连词是在句子中不担任任何成分,只是起到连接作用的虚词。有些副词具有连接作用,有些连词有修饰的意味,为副词虚化为连词提供可能性。
正则化英语
        “连接功能是现代汉语副词的基本功能之一”(张谊生,1995)。副词“实则”具有篇章连
接功能,表示对上文信息的补充,表达转折意味。它在句中所指的语法对象不止一个。与连词具有相似性。在语义上,“实则”带有转折意味,连词可以表达各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它发展为连词是有可能的。从在句中位置看,其在主语的前面或者后面,表达的意思不变,这一点与连词也具有相似性。由此,我们推断随着语言的发展,“实则”一词会进一步语法化,变成语义更虚的连词。
        四、“实则”的语法化与词汇化的动因
        在“实则”成词过程中,结构关系和语法功能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词义的演变,并最终在意义和功能两方面都完成词性的转变。词汇化与语法化两个过程不能明确地加以分割,但以下分别从“实则”词汇化和语法化的主要因素着手揭示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
        (一)实则”词汇化的动因
        1.句法位置
        马清华(2003)指出词在某种句法位置逐渐固定使用而将这位置上的若干特征吸收到词义中,这个过程称为“定位”,强调跟句子其他部分或句中某个成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先秦文献中,“实”与“则”大多数位于不同的句法位置上,只是属于线性序列上的连用,这是词汇化的最初始动因。“实”往往作形容词,处于谓语位置,“则”的语法化完成得较早,往往作为连词,在它们的后面往往跟有动词、形容词或者名词短语。在其成词过程中,“实则”往往处于状语所在的句法位置,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小句。当它的这种用法和成分逐渐固定下来,随着人们的需要,语境的改变,“实则”词义慢慢虚化,语法功能随之发生了相应改变,不再在句子中有实在的意义,而是作状语表示修饰。因此,句法位置在“实则”完成词汇化的过程中,即演变为语气副词,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使用频率
        Haspelmath(2001)认为一个语法化的候选者相对于其他参与竞争的候选者使用频率越高,那么它发生语法化的可能性就越大。Boyland(1996)指出语法化过程中发生的形式上的演变与非语言的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而变得自动化的演变极为相似。在重复的作用下,相对独立的句法单位慢慢地变成一个紧密融合的单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