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棒控制的历史回顾
摘要:本文就鲁棒控制近期的研究果进行了历史回顾。鲁棒控制问题,即在被控对象不确定情况下设计准确控制系统问题,是经典问题。然而,在过去的15年里一些重要的新理论完善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尤其是线性多变量系统频域特性的提出,鲁棒控制这个术语只是最近(1972)提出的。现代鲁棒控制理论鲁棒镇定合成技术的发展多变量系统灵敏度优化重要贡献本文将鲁棒控制运用在固定参数控制器的设计上。因此本文仅对不确定系统的控制问题的非自适应或自整定解决方案进行综述最后应当指出本文主要限于IEEE期刊、会议以及一些英语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当然,其他地方出现了一些相关的重要贡献。
经典灵敏度设计时期(1927-1960)
最早鲁棒控制问题解决方案来自1927年H.S.Black专利。在这个经典专利中,Black首次提出利用反馈和大环增益设计一个存在设备不确定性(电子管的特征变化的精确系统(电子管放大器)幸的是,这种方法设计的大多数的精确系统Black使用的是稳定”这个术语而不是精确”,但是这不能与动态稳性混淆)都是动态不稳定的。直到193
2年Nyquist提出的结果是动态稳定性与大环增益之间的权衡鲁棒控制概念才被解析性的理解。Nyquist频域稳定性判据和Black大环增益概念的基础上,Bode发展了其理论,于1945年发表了一部经典著作。Bode还提出了微分灵敏度函数,能为被控对象参数发生极小变化的系统精确度提供一个计量分析Bode设计鲁棒系统的方法被Horowitz运用被控对象参数有限变化系统中。我们把1927年到1960年这一时期称为经典灵敏度设计时期。这个时期的重点是单输入单输出系统SISO)回路成形理论,包括系统稳定性灵敏度降低,噪声抑制
状态-变量时期(1960-1975)
控制系统理论的下一个重要时期1960年1975年。我们这一时期称为状态-变量时期。在60年代早期,R.E.Kalman提出一些关键状态变量的概念能控性、能观测性、最优线性二次型状态反馈(LQSF最优状态估计(卡尔曼滤波)等。Anderson和Moore在1971年发表的文章中对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做了深入的阐述。不幸的是还有一些显著的例外,像被控对象不确定这一问题在这一时期大大的忽略。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在1964年Cruz和Perkin提出了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灵敏度比较矩阵。灵敏度
比较矩阵闭环和开环系统灵敏度提高的比较提供帮助这是SISO系统灵敏度的结果推广到MIMO系统一个早期的尝试。不确定系统的准确控制问题在这一时期称为灵敏度设计问题。状态-变量时期灵敏度理论的主要发展成果由Cruz总结编辑,并于1973年出版。1978理论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富兰克林学院在1981年发表的《特殊问题上的灵敏度》 (三月、四月话题)进一步阐述了灵敏度理论。主要包括了这一时期灵敏度设计研究存在的问题,像轨迹不灵敏性、性能不灵敏性、敏感性特征值/特征向量,等等。
现代鲁棒控制阶段(1975年至今)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人们重拾了对不确定被控对象的研究兴趣。同一时期,多变量系统的频域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1976年和1981 Youla Desoer分别引入的多变量系统矩阵描述的概念,被作为一种设计工具。同时Rosenbrock、MacFarlane和PostlethwaiteNyquist稳定判据推广到多变量系统中。在Youla理论中介绍了参数化的稳定补偿这种参数方法多变量系统的鲁棒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Youla参数化不确定性和多变量系统的综合兴趣推动下,出现了现的阶段,我们称为现代鲁棒控制阶段(1975年至今。事实上,鲁棒控制首次出现在Davison 1973年发表的国际会议论文的题目中和1974Pearson 和 Staats发表的期刊文章中。
实际上,现代鲁棒控制阶段源于60年代初发表的两篇论文。一篇Zames1963年发表的论文,介绍了小增益原理,这在鲁棒稳定性标准中起了重要作用。另外一篇Kalman在1964年发表论文,证明了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LQ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律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即无限增益裕度和60度相位裕度。在1977年SafonovAthans证明系统在某一固定输入情况下,这些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扩大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增益和相位变化范围不幸的是,状态反馈估计代替状态反馈时,这些理想的鲁棒性能消失了。但是Doyle和Stein提出的最优LQSF控制律的偏差回路反馈性能的描述,可以通过在反馈回路中合理地设计Kalman滤波器进行恢复。基于状态-变量时期最优LQ和LQG控制设计经验进而将鲁棒性成果推广到这类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多变量鲁棒设计理论,被称为LQG/LTR(线性二次高斯/闭环传递回复)方法关于这种理念的进一步描述可以参阅Doyle和SteinLQG/LTR设计方法的讨论和Athans介绍的这种课题教程。
在198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专著中,Safonov提出了广义正则化项鲁棒性“部分”型稳定判据,这对于多变量系统鲁棒性研究特别有用。这种部分稳定判据早期Zames提出的圆锥曲线界的稳定性概念的推广。上面提到的专著LQG鲁棒性和稳定性成果进行了概括这个专著首次在反馈系统中提到包含鲁棒这个术语。
1982年2月,IEEE在学报《线性多变量自动控制系统》中率先提出了鲁棒性这一特殊问题。接着一些关于多变量鲁棒控制的论文纷纷出现了。这些论文的重点奇异值运用到多变量系统频域鲁棒控制。基本上,这些论文是对经典Bode设计方法向多变量系统的一个推广在这个问题上,主流论文的标题多为:“多变量反馈设计:一个经典/现代综合概念这是主题的特征之一。
不幸的是,基于奇异值稳定性和鲁棒性对于结构化的被控对象太过保守。1982年,Doyle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结构奇异值(SSV)的概念。当扰动非结构化时,矩阵M的结构奇异值表示并减小到奇异值在IEE特刊会议上提到Doyle之前在1982年9月发表关于灵敏度和鲁棒性的方面的论文。这个特刊包含了很多鲁棒控制方面的重要论文。IEEE特刊和IEE特刊分别在1981年和1982年为鲁棒控制提供了基础分析工具。这个阶段设定了鲁棒控制合成过程的发展。第一个这样的程序出现在由Zames Francis在1983年发表的论文中。在这片论文中,提出了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最优灵敏度设计问题,并运用最Nevanlinna-Pick插值理论解决了该问题。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是Zames在早期里论文中提出的。该论文针对一个特殊例子提出灵敏度最优问题的解决方法存在单一的右半S平面的零点系统1984提出多输入多输出的最佳灵敏度问题的解决方案,该论文同时由Chang and Pearson aFrancis等多名作者撰写。同年,Kimura发表了一篇关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鲁棒稳定性综合分析的论文,同样运用了Nevanlinna-Pick插值理论。多输入多输出鲁棒稳定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在1986年由Vidyasagar Kimura Glover几位作者提出。
1985年,YoulaBongiomo提出了关于最优灵敏度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结果基于Youla早期关于多变量系统的Wiener-Hopf设计和Bongiomo较早的一篇关于最优灵敏度设计的论文。
以上简短的回顾概括了现代鲁棒控制阶段(1975-1985)的主要发展过程。在这次回顾中我们着重于多变量频域理论向鲁棒控制的靠拢。在文章中我们将发现最新的优秀的概论。Vidyasagar近期的论文中可以关于现代鲁棒控制的最新的概括。
不确定系统的其他控制方法
不确定系统的其他控制方法通过与前面概述过的频域方法进行比较而形成。下面会讨论其中的小部分方法。
随机的对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建模是可能的。特别是线性系统的参数变化可以建模成随状态而变化的噪声。Wonham提出用于仿真的这种噪声需要一个修正Riccati方程的解决方案,该Riccati方程是用来合成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律的。更近一些的,Willems Willems 已经开发出了鲁棒稳定的随机模型。
鲁棒控制问题的另外一种普遍方法被称作为对策论或极值法。在这种方法里,不确定参数被看作是敌手,最大化了正被可变控制量最小化的性能。在60年代末,出现了几篇提倡这种方法的论文,包括RagadeSarmaDoratoKestenbaumSalmon Witsenhausen。1973年,Bertsekas Rhodes通过使用动态设计理念解决了一类普遍的极值问题。
不幸的是,就大多数问题而言,对策论方法过分复杂。1972年,Chang和 Peng提出了通过性能测量值上界最小化来获得一个状态反馈控制律,保证对所有容许的参数变化有一个给定的性能指标。这种控制方法是指保成本控制。有趣的是,跟随机理论一样,保成本理论最后也是产生了一个修正的Riccati方程,用来获得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律。第42篇文献也描述了一种更早的尝试去设计系统的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鲁棒稳定性又考虑了鲁棒性能。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BemsteinGreeley比较了随机理论和保成本理论设计这两种方法。
用于稳定性分析的Lyapunov函数理论提供了另外一种解决鲁棒稳定的方法。Lyapunov函数应用在鲁棒控制上比较早的一篇论文是Gutman发表于1979年的论文Lyapunov函数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对于时变和非线性系统也能够处理。最近由Barmish和其他人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很好的说明了这个优点。
80年代初,Horowitz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不确定系统的控制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环路增益和设备不确定性,设备不确定性用固定频率下的传递函数模型表示。这种方法被称为定性反馈理论(QFT)方法。Horowitz在第46篇文献里就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QFT方法进行总结。最近的一篇由Yaniv 和Horowitz发表的论文给出了用于多变量系统的QFT方法的扩展。
最近,赫尔维茨稳定性条件被用来设计鲁棒稳定系统。见参考文献48和49。这种方法,被称为赫尔维茨条件方法,它有着直接处理结构参数变化的优点。
最后,我们提到一种由Carlucci和 Donati 在1975年提出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范数不确定性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这种不确定性被描述为标称系统跟实际系统的误差在巴拿赫空间的范围。根据标称系统模型,设计控制器保证成本绩效。见参考文献[51]。
近期的一些数学成果
在过去的15年里,出现了一些在频域里设计多变量鲁棒控制系统的重要理论。最近,新的数学理论出现促进了规范的最佳灵敏度的计算方法的发展。尤其是,BallHelton在1983年发表的论文中,使用了Beurling-Lax定理去解决一般最优插值问题。Glover在1984年发表的论文[53]中,提出了模型降阶的理论,对最优插值问题具有重要的计算意义。有界插值分析矩阵在多变量灵敏度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见参考文献[21],以及鲁棒稳定性,见参考文献[30]。现在去评价这些新理论的应用也许有些为时过早,特别是和相关的理论。
应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