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陷阱一广告噱头骗骗人,收取费用“吓死人”
近来发现极少数培训机构或培训公司以发布招聘信息为名,通过在招聘信息中撰写诱
人广告用语,实则为其所谓招聘的岗位所对应的培训课程进行宣传,甚至向求职者推销培
训教材及相应的产品。临汾市人才市场提醒广大求职者,这类单位往往抓住求职者渴望高薪,并希望短期即能速成的心理,推出一些销售、创业类的培训课程,将从事这些工作所
得报酬进行夸大描述,并配以一些诱惑性的话语,吸引求职者前去培训,以到达收取培训
费和推销商品的目的。
案例:
某商贸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一条岗位名称为“网络销售员”的招聘信息,并在岗位
描述中写道“网络销售的成本相当的低,开展的费用又相当的小,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费用。只要在家有一台电脑即可进行自己的创业之路,很多通过网络至富的人,起初都是白手起家,慢慢的自己就做起了大
老板。网络销售不仅仅成本低,而且利润非常丰厚。只要您能
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必然成功!”通过分析网络销售的好处,吸引求职者对网络
销售员的工作的兴趣,随后的话语便显现出其真实目的——“如果您觉得对自己有信心,
网络绝对是让您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培训,让您在网络
销售过程中更快人一步,解决您在网络销售中的不必要的麻烦。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
专家建议:
许多人会为案例中的这样一条极具诱惑力的招聘信息所吸引,对“网络销售”蠢蠢欲动,然而细细想来,便很容易识破这样一个。
1 、作为一家商贸公司,对外培训远远超出了其经营范围。如果是一个专业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大可通过广告媒体发布培训信息,而不用借助招聘渠道用
招聘作为幌子。
2 、一眼就能看出招聘和培训都是这家公司诱以赚钱的美丽外壳,求职者涉足其中后,其培训收费可能相当“野豁豁”,而且“网络销售”本来就十分虚拟,这样的培训又无凭
无据,一旦发生任何问题,求职者或培训学员将无从求助。
3 、“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甚至有向求职人员推销商品之嫌。
4 、目前,还有部分不法的培训机构,为了拉揽培训生源,通常会和企业人事勾搭成“连裆模子”,由企业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对应聘的求职者以参加其指定的培训机构的
培训作为录用条件,当求职者支付培训费用并参加完培训后,企业再以种种理由拒绝录用。
从以上四点即可看出此类企业并不是以招聘为目的,同样也不会真心实意为求职者传授技能,只是通过招聘渠道进行广告宣传,吸引求职者前去参加所谓的培训,以达到收费和推销物品的目的。求职者在应聘的过程中,要注意辨别分析,切勿盲目相信,以免受骗上当。
如果求职者发现有单位存在此类现象,可拨打劳动保障 12333 或前往就近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举报。
陷阱二考察为名,无偿占用劳动力
有些单位以招聘为名,在收集求职者资料和组织面试的过程中,要求求职者提供成果展示,并以此窃取求职者劳动成果。由于应聘者维权意识不强,维权依据往往不足,此类无偿占有求职者劳动成果的情况时有发生。提醒广大求职者,应聘时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注意保护个人研究成果,将自己的工作成果向面试单位展示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有所保留,以免被别有用心的用人单位利用而造成损失。
大学生暑期打工一般集中于选择家教、商业促销、餐饮行业等临时性工作,这也就给了一些中介以可乘之机。中介通常会利用网络、校园小广告等成本较低的渠道散布招聘消息,而招聘的工种往往门槛低、看起来收入也高、应聘条件不苛刻,很有诱惑力。中介由此吸引大学生应聘,从中抽头牟利。
案例:
某软件公司招聘一些程序员、美工等岗位,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工作环境整洁,招聘流程正常,岗位提供的薪酬符合市场价位,一切看似都在常理。应届毕业生小张,初试合格后进入笔试阶段。笔试内容:上机编写一段程序,使用规定的编程语言,时间不限,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但不能相互交流,只要能完成目标。一个教室里,八个求职者,每个人的试题不同,几个年轻人无意中发现,看似八段程序,其实恰巧能合整合成一个项目……结果可想而知,八人无一被该公司录用。
专家提醒:
根据招聘职位的要求,对被考察对象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考核。考察结束后,应写出书面考察意见。经考察不宜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不予聘用。
现在正值应届生求职旺季,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在擦亮眼睛挑选自己中意的另一方。然而,就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招聘会上,有些用人单位却以招聘为幌子,收取简历、组织面试,窃取着应聘者殚精竭虑做出的一份份计划书、策划创意和科研成果。求职者丢了无形资产——思路,却没得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却乐得吃上一顿营养丰富的“免费午餐”。
类似遭遇“智力陷阱”,也就是劳动成果被招聘方以招聘为由而窃取的情况最近屡见报端。专家指出,“智力陷阱”是指以招聘为名无偿占有应聘者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
划方案、文章翻译等创意,甚至知识产权。这种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极
为恶劣。
专家提醒求职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对自
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主要方式有:
小刘很顺利通过了一家公司的面试,并参观了公司,觉得很正规。很快公司通知其到
参加培训,并要缴纳250元的培训费。小刘觉得机会难得,交了钱并参加了培训。培训后
公司又组织进行体检,体检费100元,但却因为视力较低公司拒绝录用。后来小刘发现差
不多每次招聘会这个公司都在招人才知道受骗。
1、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
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
2、提交策划案时附上《版权申明》,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最好申明:“任何收存
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策划
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
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陷阱三切莫被“就业”的美丽谎言蒙蔽双眼
部分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商务咨询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布的工作地点为“”的
招聘信息后,向劳动保障部门求证这些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专家提醒求职者,要小心被一
些中介机构利用“就业”的美丽谎言蒙蔽了双眼,应聘这类招聘信息时应当格外留心,要确定信息发布机构是否具有“就业中介经营”的相关资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案例:
今年 8 月,轰动上海的南汇女工被困南非事件就是黑心中介惹的祸。受害者之一方
小说,她出国前向中介交了 3.7 万元人民币的“劳务费”,可回来时,厂主只还给她
1.17 万兰特 ( 约合 1.5 万元人民币 ) ,加上警民中心资助的 1000 兰特,总共也只有1.65 万元人民币,损失了一大半。其他女工的情况也是一样。而在她打工的 8 个月里,培训机构出来的程序员真的强吗
只出去过两次,其他时间都在厂里打工。每天早上 7 点起来,一直做到晚上 10 点,几
乎天天如此。方小说:“那里简直就是一个监狱。虽然警民中心一直督促厂主,可这
个老板太黑心,总有借口不还我们钱。”
专家建议:
目前非法就业中介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以出境旅游和商务签证代替务工签证,
出境就业者没有工作许可证,相当于“打黑工”;二是无照经营的就业中介;三是无视
任何限制收取高额中介费;四是非法中介机构无视广告法和有关劳动保障法规,乱发假
广告,吹嘘就业能挣到高额报酬;五是非法就业中介机构为谋取经济利益什么单
子都接。
求职者在应聘工作地点为的招聘信息时,要避免上当受骗。主要方法有:一是要
看中介机构是否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就业中介经营许可证》,这些中介机
构的名称、住所和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其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网站上查询(目
前上海仅有 24 家中介机构有此资质),并且应出示出境就业国劳工部门批准的招用外
籍工人的证书文件;二是中介费一般不高于月工资;三是出境就业人员从事劳动合同之外的
任何工作都是非法的,因此与国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对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确认,劳
动合同内容应当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
食宿条件、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条件,以及劳动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条款。
陷阱四利用“见习”使用廉价劳动力
用人单位发布工作性质为"合同制"的招聘信息,却与求职者签订的不是劳动合同,而
是见习协议,并将招聘信息中承诺的千元薪资改为420元/月的见习补贴,由于这些单位
非劳动部门核批的见习基地,原则上不允许招收见习学员,一旦录用求职者,就必须与劳
动者建立正式劳动关系。上海公共招聘网提醒广大求职者,如果不慎应聘了这些所谓的
“见习”岗位,要先核实该单位是否为见习基地,若不是,应及时设法脱身,以免被不法
企业侵害个人利益。
案例:
姜先生,刚于某高校计算机系毕业,近日应聘了某某广告有限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岗位。该岗位的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月薪800元--1500元,且工作性质为合同制,姜先生便欣
然前往应聘。姜先生被录用后与单位签订了一份见习协议,在之后的两个月的时间内,
该单位每个月均仅支付给他420元的见习补贴,姜先生察觉到可能其中有所问题,立即
到劳动部门进行核实,原来该广告公司并非见习基地,原则上不允许招收见习学员,它仅
仅是想利用见习名义使用廉价劳动力。
专家建议:
求职者在应聘“见习”岗位前必须要理解“见习”的真正涵义。所谓职业见习是指
组织学员进入企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性见习,以提高其动手能力,丰
富其工作经验,增强上岗适应性,尽快实现就业。见习期内,见习学员与见习单位不建立
劳动关系。
发布“见习”岗位的用人单位必须具有见习基地资质,其他任何单位发布所谓“见习”岗位都不合法。同样,这类单位以“合同制”为诱饵,骗取求职者廉价劳动力后,以“见习”推脱则更为恶劣。
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时要搞清楚“合同”与“见习协议”的区别,不要被
用人单位的一面之词所误导。求职者在签订“见习协议”时要留心这家用人单位是不是具
有见习基地资质。如果出现案例中的情况,可及时向劳动保障部门咨询或反映。
陷阱五招聘信息做广告,莫入中介陷阱
极少数中介公司,利用网络免费发布招聘信息的平台,集中发布招聘信息,并且跨过
网站审查和监督,要求求职者直接将个人简历发送至该中介,以达到大量收集人
力资源信息的目的。有些中介公司甚至在招聘信息中做起了广告。因为求职者一旦脱离问
工网进行应聘,中介公司即可以向求职人员实施收费。希望求职者一旦发现招聘单位有此
类以收集人力资源或借招聘名义宣传公司之嫌的行为,可拨打劳动保障: 12333 或向各职业介绍机构举报。
案例:
某人才信息公司,一周时间内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近千条,均为中介信息,并在每条
信息的岗位描述中留下了邮箱和公司自己的网址,要求求职者将个人简历直接发送公司邮
箱或登录应聘。
我在公司工作了大约一周后,满以为老板会我谈话说一说具体的事项,但是,他没有,他只是不停吩咐我跟其他同事一起从早到晚地做事。我问那些先到公司的员工,他们
会用高深莫测的口吻说:“这个问题你最好等老板跟你谈。”我说,我可不可以去他亲
自谈,他们马上提醒我说最好不要,这样老板会很不高兴。
求职者方小,前不久在网上查询到了该公司的此类招聘信息,记下了该公司的邮箱
和网站地址,没有在网上进行应聘,而是将个人简历通过 E-mail 发送到了该公司,公司
约见了方小,为其推荐了不少岗位,但要求方小每个岗位支付一定的介绍费用,并且
如果面试成功,要支付给该公司首月工资的 50% 作为中介费用。
专家建议:
求职者切莫被这些中介公司描述的高薪或者高福利待遇所诱惑,这些有问题的招聘信
息往往学历要求低,但报酬高,与市场规律不符,但很具有诱惑力。求职者自身也要具
有防范意识,对于此类收费行为要坚决予以抵制。
陷阱六“试用期陷阱”又添新花样
近来发现极少数公司通过不断延长招聘信息有效期,招用新员工替代即将转正的员工
以达到降低用人成本的目的,此种行为侵犯了劳动者的有关权益。临汾市人才市场提醒广
大求职者,用人单位通过延长招聘信息招“新人”换“旧人”,本质上还是玩着“试用期”陷阱的把戏。
案例:
吴先生,半年前应聘了某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的汽车驾驶员岗位。单位承诺3个月试用,试用月薪资为800元,转正后为1800元。经过面试后吴先生被单位录用,录用后发现该
单位仍在外进行汽车驾驶员岗位的招聘工作。当吴先生按约定即将做满3个月,欣喜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