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应该业务驱动还是技术驱动?(深度)极客九剑
创业应该业务驱动还是技术驱动?
⼤部分技术⼈员估计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应该技术驱动,科学技术是第⼀⽣产⼒嘛!
业务⼈员和⼀些有创业经验的技术⼈员会鄙夷的说:技术只是⼯具,是⼿段⽽已,是为业务服务的,公司的⼀切都是围绕业务运转的!
乍⼀听第⼆种观点更加接近真相,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在前⼏年⼤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出现了⼤量万事俱备,只差⼀个程序员的奇观;
不少公司在经历过艰难的创业初期,好不容易⾛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后,却发⽣了⾼层撕逼,技术合伙⼈被踢出局的狗⾎故事;
少数幸运的公司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条⾎路,发展到⼀定规模后,突然发现技术⽀撑不了业务的发展,在这场停下就是死亡的饥饿游戏中,只能⾝背⼤量技术债⽆奈地前⾏;
当⼀个⾏业周期从热转冷时,很多坐在风⼝上被吹起来的公司,突然发现原来⾃⼰是在裸飞。公司把钱都花在了⼈员扩张和⽤户补贴上,通过堆⼈和贴钱的低效的⽅式扩⼤规模,风⼀停就直坠深渊。
狐狸我先后经历过业界数⼀数⼆的互联⽹公司和极速爆发的互联⽹公司,也⾃⼰主导过创业公司,职业中做过2C⽅向的也做过2B⽅向的,亲⾃见证过好⼏轮⾏业的兴衰。作为⼀个了解⼀些业务的技术从业者,试图分析⼀下业务和技术之间的微妙关系。
1、初期业务为先,技术验证⽤户需求
对互联⽹初创公司来说,技术的重要性是⽏庸置疑的,没有技术,业务产品就没有附着点,向投资⼈描述的改变业态的愿景,就⽆法得到⽤户的验证。
但是,在这个阶段⽤户的需求存在很⼤的不确定性,此时技术作为⼯具,为的是帮着业务快速验证⽤户需求。
绝⼤部分的创业公司都是死在这个阶段,原因就是原先的设想与实际情况有⽐较⼤的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只能⽆奈倒闭。
有些幸运的公司即使挺过了这个阶段,但实际做的事情已经和初衷⼤相径庭了,所以如果⼀开始就在某个⽅向上做⼤量的技术开发,妄图以技术推动业务的展开,在投⼊⼤量的时间和资源成本后,发现⽤户的需求不及预期,那对公司将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狐狸我当初创业的时候,虽然我是技术出⾝,最擅长的是Java开发,业界交易系统也基本都是⽤Java实现的,但我还是选择了PHP,原因是PHP有很多开源的系统可以使⽤,在此基础上只要做⼀些改造,就能快速上线,来验证⽤户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创始⼈要站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思考业务问题,出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可以做成这个事情,是哪些技术变⾰导致外部环境发⽣了变化,以前⽆法做的事情,当下可以进⾏。⽐如移动
互联⽹和移动⽀付的普及,使外卖成为可能,使共享单车成为可能。
技术负责⼈要深⼊了解业务,具备⽤户思维,具备⼀定的战略能⼒,配合创始⼈不停试错,快速验证⽤户需求,不要太拘泥于技术细节问题。
早期不纠结于技术并不代表不重视技术,只是此阶段的⽬的不是研发复杂的功能,⽀撑庞⼤的流量,⽽是以验证⽤户需求为⽬标。
2、中期技术不掉队,沉淀业务逻辑
公司历经千⾟万苦终于跨过第⼀阶段,⽤户需求逐渐明确,企业进⼊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中国这个残酷竞争的环境下,这个时候资本就开始发挥越来越⼤的作⽤,资本在快速催熟⾏业的同时,也把参与者都拖⼊了⾮⽣即死的淘汰赛,逼着⼤家扩⼤业务,占领市场,以便能形成垄断攫取利润,这个时候⼤部分公司的技术就退居末位,规模才是决定⽣死的关键。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还能够保持冷静的公司,其领导者都具备透过迷雾看清⾏业本质的能⼒,他们平衡着业务推进和技术建设的节奏,⼀步步的建⽴⾃⼰的优势。就像打仗,前⽅部队攻城拔寨,后勤部队输送武器弹药,在相互⽀援中击败对⼿。
就如当年的美团,市场上可以和对⼿拼刺⼑,技术上也没有停下来,除了能撑住⽇益增长的订单外,还悄⽆声息的做了商家系统,当对⼿的销售⼈员还在⽤纸质合同传来传去时,美团商家已经可以⾃助
操作了,这极⼤的提升了商家管理的效率,为赢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很⼤的优势。
⽽有些公司前进的过程中,由于进⼊快车道后还是过于忽略技术的建设,只顾着业务往前奔跑,导致突然某⼀天发觉技术成为瓶颈的时,已经积重难返。
⽐如早期的电商⼤战,很多平台的系统完全⽆法⽀撑⼤型促销,每促必挂,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仓促迎战,因为在充满⽤户红利的年代,⼤促是最好的拉新⼿段。后来的互联⽹⾦融,更是没有技术可⾔,随便购买⼀套系统,就号称拥有强⼤的互联⽹⼤数据风控,等到被⽺⽑党内外勾结,撸的⽀撑不下去时,只有跑路⼀途。
技术债不是⼀下⼦就可以偿还的,通常对技术问题最痛彻⼼扉的时候,就是业务量增长最迅猛的时候,这时候不要说重构以前的系统,就是对增量业务的⽀撑都捉襟见肘,这是既要⾼速⾏驶,⼜要快速换轮胎,难度⾮常⼤,如果没有巨⼤的投⼊,不经历⼀两年的痛苦期,是⽆法完成转换的。⽽前期对技术忽视的创始⼈,这个时候也不能指望他们能理性思考,在他们的想法⾥⾯,这就是三下五除⼆就能搞定的事情,其结果往往不是事与愿违就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定不能和业务脱节,如果业务有爆发性增长,技术要有⼀定量的提前准备,事先做到架构松耦合,⼀旦业务爆发,可以⽅便的⽔平扩展。
另外技术除了应对⾼并发的压⼒,还要解决运营效率问题,随着业务的推进,⽤户需求逐步稳定,需要使⽤技术替代⼈⼯。随着越来越多的运营细节被沉淀到系统中,公司的技术壁垒逐渐建⽴,这时的系统不再仅仅是作为⼯具,为使⽤它的⼈服务,⽽是逐渐转变为规则、流程、⽣态、⼤脑等控制中枢,少部分⼈为它设置规则, ⼤部分⼈员需要围绕着系统运转,被系统调动,为系统服务。
这⽅⾯做的好的⽐如今⽇头条,所有的规则通过算法触发,在与⽤户互动中完善,资源通过机器分配,边际成本极低,能够快速地向多个纬度推进。⽽如简书这种,全程靠⼈⼯审核稿件的平台,效率极低,⼀般稿件都要好⼏天才能通过,⽽是否能通过的标准都掌握在审稿员⼿中,审稿员⼀般都是学⽣或者普通上班⽩领,他们⼜都是义务劳动,环环相扣,导致其也只能做⼀个写作⼯具,⽽很难发展成⼀个重量级的内容平台,除⾮其加强技术建设来解决这些问题。
3、末期回归商业本质,技术驱动效率
互联⽹创业的早期是流量战争,企业往往会不计成本的堆⼈贴钱扩⼤规模,但随着⾏业发展到今天,证明如果仅仅这样是⾏不通的,通常业务打下的江⼭,技术接得住才是根本,在后期消耗战中,如果没有更加⾼效的系统武器,前期链接起来的各⽅资源,最终都会⼟崩⽡解。
⽽⼀旦江⼭初定,那么盈利就迫在眉睫,这个时候就需要回归商业本质。
此时盈利的关键不是增加收⼊,因为前期为了跑的更快⼀直在扩⼤规模,规模越⼤亏损越⼤。在⼤部分的扩张都是通过相对低效⼿段获得的情况下,精细化运营才是当务之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才是关键。
⽽当美团合并了点评,确⽴了霸主地位时,系统建设也告⼀段落,前⾯炮⽕中趟出的业务都沉淀在了系统中,整个业务的运转⼤部分已经可以依靠系统来⽀撑。于是便开始⼤胆的裁撤市场⼈员,以降低运营成本,这当中即使两位⼤佬⼲嘉伟和吕⼴渝先后出⾛,也没有对公司产⽣多⼤的实质影响。
这时美团点评的技术系统,既可以极⼤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摆脱⼈海战术,也对后来的挑战者也形成了很⾼的壁垒,挑战者要想建⽴起这⼀整套体系,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代价和资⾦代价。
有⼈说可能会说做⼀套美团点评的系统根本不是难事。
是的,如果你做的只是粗略的模仿,确实没有技术难度,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可有⼏个最关键的⽅⾯是只能在业务推进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个是对⾼并发订单量的⽀撑,另⼀个是多种复杂业务的交叉运营,最后最难的是细
节,运营细节在系统中的体现。
这些⽆论如何是⽆法快速模仿的,因为这些都不是被事先设计出来的,⽽是在打仗中⼀点点积攒起来的。这就是互联⽹系统,前台看起来很简单的⼏个功能,但在后台,是上万台服务器和⼏千名研发⼈员在持续不断的研发迭代⽀撑着的。
这么复杂的系统,没有⼈能够全部掌控细节,即使能够掌控也⽆法协调这么多⼈开发的出来,即使同样⼀波⼈从头开发,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即使花个⼏年时间开发完成,市场环境也发⽣了改变。
所以技术和业务要协调起来,⼀起成长完善,才能⽆缝衔接。公司的前半程靠市场拉动,后半程技术接棒。
这就是为什么美团点评虽然对市场⼈员进⾏了⼤规模的裁撤,但对技术的投⼊不减反增,公司正把市场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化,最终以技术因素作为公司增长的驱动⼒。
如果美团和饿了么在外卖领域决出胜负,那么外卖员这个巨⼤的运营成本,也会被增加更多技术因素来改进,就如快递⾏业中快递柜的出现。
最近⼏年,具备这种能⼒的,除了美团,还有⼩⽶、头条、滴滴等公司,其技术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也承担⽆⽐巨⼤的作⽤,尤其是在格局已定,脱离了低效竞争,公司要产出利润时,就需要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关键就是⽤技术取代⼈⼯,提升运作效率。
4、下半场没有⽤户红利,技术需要发挥更⼤作⽤
随着快⼿的壮⼤,拼多多和趣头条的上市,互联⽹⼈⼝红利从⼀⼆线城市,收割到三四五线城市,新的增量空间已经不多,再想凭借⼈⼝红利创业的机会已经极少。
这时的互联⽹已经进⼊下半场,没有了⼈⼝红利,没有了纯粹线上的业务,也就没有了校园创业英雄,有的是向线下进军,向企业服务进军,⽤互联⽹的思维和技术改造或者赋能这些⾏业。
这时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意,更加需要的是某个⾏业的深厚经验和资源,与互联⽹思维和技术的深度结合。
这时的需求往往是确定的,需要的是⽤新的技术解决⽼的问题,由于是成熟的业态,需要有成套的解决⽅案,这⾥没有了⼀针顶破天的瞬间爆发,只有持续积累后的喷薄⽽发。
⽐如盒马鲜⽣,⽐如⽆⼈超市,⽐如⼤搜车,⽐如汇通达等等,这些都是使⽤新的技术,满⾜原有的
需求,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再重组⾏业资源,改变⾏业态势,提升⾏业效率。
如果把整个时间轴拉长到⼗年⼀个阶段来看,不管是BAT还是后来的京东、⼩⽶、滴滴、头条和美团点评等,前期在⽤户红利的推动下,竞争的是资本、是流量、使⽤户、是市场份额,⽽在后期都回归商业的本质,要的是利润,利润达成的前提是是否对整个⾏业提升效率,⽽对⾏业提升效率的根本是对新技术的运⽤,运⽤新技术对⾏业资源重新配置,使其更加⾼效的运转起来。
如果把整个时间轴再拉长到百年⼀个阶段来看,每个阶段的⾼速发展,涌现的⼀个⼀个⼤公司,都是⾰命性技术变⾰导致的,从蒸汽⾰命,电⼒⾰命,到互联⽹⾰命,到移动互联⽹尤其是移动⽀付的发展,以及后⾯的智能硬件、⼈⼯智能、物联⽹、区块链等等,都蕴含着⼤的机会。
程序员培训机构去到极客时间再上升到抽象层⾯,在这⾥新技术是⽣产⼒(所以国家说科学技术是第⼀⽣产⼒,在宏观上是有道理的),可以直接提升使⽤者的效率,由此获取⽤户,产⽣重组资源的能⼒,改变⽣产关系,形成新的业态,以此获取巨头的关注,得到更多的资源,也就拥有了更多的⽣产资料。
所以⼀个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宏观上要透过迷雾看清本质,微观上要⽴⾜当下,做好细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