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可以把各种应用软件放在远程的服务器上,就像天边的云,你连上网才把它拿来用,平常就放在云上,有专人帮你管理。
IBM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袒露了他的从业感受。12年前,当他在香港推广互联网应用时,并不曾想到今天人们对互联网会如此的依赖。而今,他成了“云计算”的推动者,他同样无法想象,再过12年,“云计算”会给人们的数字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云计算”被它的吹捧者们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在这些科技界的奇才们看来,因为高速互联网的传输能力,人们便可将数据的处理过程从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移到互联网上的计算机集中。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把各种应用软件放在远程的服务器上,就像天边的云,你连上网才把它拿来用,平常就放在云上,有专人帮你管理。
这预示着将来我们使用互联网就像使用电、使用自来水和天然气一样,所有的服务都将有大型专业的“云”供应商来提供,我们则可以随心所欲各取所需地使用各种“云”服务,到时候企业与个人用户无需再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只需通过互联网来购买租赁计算力,“把你的计算机当做接入口,一切都交给互联网吧”。 2008-9-8 08:57 上传下载附件 (156 Bytes)
进入“云”时代,世界将会怎样?谁也无法想象,正如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所说,“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
多的空间,也为我们完成各类应用提供了几乎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
“云计算”概念的始作俑者正是网络巨头Google。两年前,它只是谷歌内部的一个小项目,然而这个微不足道的小项目,却引发了各大巨头们的兴趣。亚马逊、IBM与微软等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探索“云计算”的商业模式。这最终演变为一场计算机运算模式世代交替以及新商业模式和平台交替的大战,谁是赢家尚未可知,但这具有着革命性创新意味的“概念”此次由新型网络巨头Google提出,并又一次让那些老牌的科技巨头们感到了被动。
你身边的“云”
Robin现在几乎全部用Google来完成,不需要安装维护什么东西,既不占用个人电脑的资源,还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和便捷,他喜欢这种感觉。
当年轻的公司女白领Maggie懊恼地抱怨自己做了一下午的工作文档由于操作失误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之际,她的同学Robin为她建议了一种新的选择:Google Doc。这个建议受到MSN内很多同学的赞许,因为很多人已经在用Google Doc在线写作工作文档了。随即,一个新的词汇“Cloud computing”出现在大家的讨论中。她感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开始被一种新的力量触动了。
2008-9-8 10:11 上传
下载附件 (289 Bytes)
一年半之前,颇为极客(科技界用语,指计算机科技的狂热爱好者)的Robin自加入他任职的这家公司之时起,就在把Google Doc带入日常工作,他推荐CEO用Google Doc(电子文档)阅读、批改自己的工作文档,他建议COO和同事们用Google spreadsheets(电子表格)建立并分享彼此的工作周报和工作进度表,在做完PPT演示文稿的时候,他习惯性地要上传到Google Presently上面。同时他会用Google Translate处理自己的翻译问题,用Google Picasa处理并储存自己的照片,用Google Calendar管理自己的日程,去跟同学们“腐败”之前他会用Google Map查询行车路线,甚至他青睐的输入法也是Google的拼音输入法。原来这些由微软提供的软件承担的工作,他现在几乎全部用Google来完成,不需要安装维护什么东西,既不占用个人电脑的资源,还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和便捷,他喜欢这种感觉。他把这种快乐归功于“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Robin只是众多“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受益者之一,电子设备制造商Sanmina-SCI更为清晰地感受了这种“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带来的影响。半年前,Sanmina-SCI只有很少员工使用Google的云计算服务“Google Apps”,而现在这家年收入107亿美元的公司内使用Google Apps的员工已经超过1000人。他们使用Google的、文档编辑及日程表等在线程序来处理自己的工作问题。该公司首席信息官Manesh Patel表示:“我们的项目
组位于全球各地,使用Google Apps能帮助他们有效地合作。”他预计,该公司未来三年Google Apps的用户数将增加至10000人,占员工总数的25%。
但是在Google Apps的项目负责人、Google企业部门总经理戴夫-格罗伍德(Dave Girouard)看来,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通用电气(GE)、宝洁(P&G)、欧莱雅(L’Oréal)等大公司的加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使用Google Apps,而这将彻底改写历史。如同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大卫所说“如果Google获得成功,微软目前提供的许多价值都将化为乌有。”
然而,与此同时微软也在变革,作为其Live战略的一部分,微软的Live Mesh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已推出多个Beta版,今年底前即会面市。在微软构思中,Live Mesh就是“互联网上的Windows”,以前在个人计算机上实现的Windows功能,用户可在互联网上全部实现。通过Live Mesh,用户在某一设备上的日程、短消息、密码、文件、E-mail等各种数据,可以上传到“云”里,并与其他设备实现同步、管理和设置,而这些设备包括PC、手机、电视、Xbox、数字相框等。在Live战略下,微软CEO斯蒂夫·巴尔默想把微软改造成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软件作为服务的公司。而Live Mesh就是微软的“云计算”平台。
实际上,一个新的计算时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序幕,我们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革,一朵美丽的“云”,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已经悬浮在我们的上空。
理解“云计算”
没有人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究竟什么是“云计算”,因为一切才刚刚发生,充满了混乱、暧昧和不一致,尽管如此,Google年轻的工程师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亚(Christophe Bisciglia)的一个突发奇想,却让它风靡全世界。
两年前,谷歌高级软件工程师比希利亚利用谷歌特有的“20%自由时间”在母校华盛顿大学启动了一个代号为“Google 101”的项目,就是它成就了巨大的“云计算”之梦。
一个新潮、浪漫概念,足以令人倾倒,却充满疑惑。什么是“云”(The Cloud)?什么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2008-9-8 10:28 上传
下载附件 (210 Bytes)
每次,当科技界的一个新概念“横空出世”的时候,最初总是令人摸不着头脑。事实上,也确实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云计算。在这个新的“Big Idea”之下,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潮流、新的产业趋势,一切才刚刚发生,充满了混乱、暧昧和不一致。
根据全书的解释:“云”(The Cloud)其实就是一个对于互联网的形象化比喻,这种比喻来源于一种业内的共识:将网络图(network diagrams)描述为“云”。而网络图(network
diagrams)是一种描述计算机网络或是电信网络中节点和节点间联系的一种示意图。
这种比喻的基础是“云理论”。云理论是一种用于处理不确定性和含糊性知识的数学工具,可实现概念与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包括云模型,虚云,云运算,云变换,不确定性推理等内容。云模型是定性定量间的不确定性转移模型,它用期望值Ex、熵En和超熵He表征定性概念,将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集成在一起。云理论为数据发掘和知识发现中的许多基础性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将互联网比喻为“云”,就是用“云理论”来分析和处理互联网应用中的大规模、随机性数据存储、发掘、传输、计算问题。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即是以“云”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计算方式。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意味着计算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将以互联网为基础。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模式下,IT相关性能将被作为一种服务加以提供,用户即使没有相关知识、技能也能够使用这种“云”服务,或者是控制这些服务与他们的技术设施。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这个概念与SaaS(软件作为服务)、Web2.0一样,代表了一种技术趋势,表达了一种共识:即互联网应该满足用户的计算需求。
例如Google Apps就是一种典型的云计算服务,Google提供了一种在线的商业应用程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器使用这种服务,而这种服务的软件和数据却
储存在服务器上,服务中的计算过程也全部在网上进行。在Google的云计算模式下,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一个网民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原来由个人电脑和内网服务器承担的数据存储和图文处理功能,现在都交给互联网来完成。形象化地来讲,就是这样:如果我们需要及时雨,那么互联网就是提供雨水的“云”。
过去,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经常与“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又称“晶格计算”)、“公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和“自治计算”(autonomic computing)相混淆。“网格计算”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方式(distributed computing),也就是说由一簇彼此联网的、松散耦合的计算机构成了一台“超级虚拟计算机”(super and virtual computer),来完成大型计算任务;“公用计算”则是指将诸如计算、存储等计算资源打包成为一种集中服务,犹如传统电力作为一种公用设施为用户提供服务一样;“自治计算”是指计算机系统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确实,如今许多云计算部署都由“网格计算”支持,也具备“自治”特征,而且也可以像“公共设施”那样计费,但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毫无疑问是“网格——公用”模式(grid-utility model)自然而然的下一步发展。某些成功的“云架构”(cloud architectures),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集中化的基础设施(centralised infrastructure)与计费系统,比如像BitTorrent和Skype等P2P网络以及像SETI@home这样的志愿计算服务(Volunteer computing)。
云计算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1960年,发明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的美国计算机科学家John McCarthy就认为“计算有朝一日会被组织成为一种公共设施”(确实在1960年代,这种想法得到了服务机构的认同)。而“云”(cloud)这个术语早在1990年代就得到商业化应用了,那时候是指大规模的ATM网络。但是到了21世纪之交,云计算解决方案才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尽管当时焦点所在是SAAS(软件作为一种服务)。
亚马逊在云计算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2002年Dot-com泡沫(互联网泡沫)之后,亚马逊将其数据中心商业化提供了一种“亚马逊网络服务” (Amazon Web Services)从而奠定了“公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的基础。
随着Google年仅27岁的青年工程师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亚(Christophe Bisciglia)突发灵感想到“云”计划并向Google CEO艾瑞克·施米特(Eric E. Schmidt)谏言成功之后,2007年包括Google、IBM、微软、戴尔在内的互联网、IT巨头以及一大批大学都开始展开大规模“云计算”项目研究,与此同时“云计算”这个术语在各大主流媒体上开始流行。“云计算”开始风靡全世界。
未雨绸缪
那年冬天,IBM董事长彭明盛对于Google的一次“意外”访问,给比希利亚本人的命运和云计
算(Cloud computing)的历史带来转折。
2007年2月,丹尼斯·全用手机从“云”集中下载数据,让在场人员赞叹不已。
在里斯托弗·比希利亚(Christophe Bisciglia)的母亲布伦达(Brenda)看来,她这个儿子从小就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比希利亚从小就与众不同。但是,5年之前,比希利亚作为一个年轻程序员加盟Google的时候,也绝没有想到,他这样的小人物竟然会点燃云计算(Cloud computing)革命的。
那时候比希利亚的工位就在Google CEO艾瑞克·施米特(Eric E. Schmidt)的办公室附近,这位温文尔雅、充满学者风度的施米特令他感到亲近,犹如面对自己大学的老师,因此他可以很轻松地与施米特畅聊工作中的各种想法。
2006年秋季,在会议间歇偶遇Google的首席执行官施米特时,比希利亚他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利用自己的20%时间(Google分配给员工用于独立开发项目的时间),回到学校启动一门课程,引导学生们进行“云”系统的编程开发。施米特通过了这个计划,并在Google内部命名为“Google101”。
从2006年11月底,比希利亚开始在自己的母校华盛顿大学推广“Google101”计划。 “Google 101”一出现在冬季学期的课程安排中,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热情高涨的学生们主动学
习调整自己的程序来适应Google的“云”,并雄心勃勃地设计开发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从的编辑分类到互联网垃圾邮件的鉴别处理等各个方面。2007年的整个春天,有关这门课程的消息不胫而走,其他大学的院系也开始要求参与“Google 101”计划。很多人迫切渴望了解“云”的相关知识和计算能力,来解决科研中的数据储存和计算问题。浩如烟海的数据让科学家们大伤脑筋。这些数据可能用于开发新药品和疗法、制造新的清洁能源、甚至预测地震,然而绝大多数科学家缺少设备来存储和筛检这些数据。
这为比希利亚出了一个难题:要把“Google 101”计划扩展到全美各个大学,必须要有一个更大规模“云”集,来满足接入各方资源共享和数据处理的要求。但是,光华盛顿大学一个规模尚小的“云”集就让比希利亚费尽周折。由于Google当时的想法是在不泄露核心技术的前提下,推动自身的标准成为“云”计算的体系结构,所以公司并不准备彻底放手让学生们随意访问运营着自己106亿美元业务的计算机集。比希利亚购买了40台计算机组成一个小规模的“云”集,才将自己“Google 101”计划在华盛顿大学运行起来。而扩大“Google 101”计划的规模,就意味着“云”集的规模将要以几何级数递增,这对云集的系统架构和硬件部署都是一次考验。
然而就在那年冬天,IBM董事长彭明盛对于Google的一次“意外”访问,给比希利亚本人的命运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历史带来转折。
在体验了传说中的Google餐厅的免费大餐之后,彭明盛及其IBM工程师与施米特及包括比希利亚在内的十几名Google工程师座谈交流,他们在白板上勾勒图示、探讨着“云计算”的可能。IBM一直希望部署“云”系统来为企业客户提供数据和服务。这在蓝巨人IBM与微软的软件较量中,是一个战略制高点。如果Google和IBM在“云计算”层面上达成合作,那么它们可能共创这种基于Google标准的“云计算”的未来。而此时,比希利亚小小的实践“Google 101”计划成为由两家技术巨头的首席执行官支持的一项重大计划的开端。
当彭明盛那天下午离开Google时,比希利亚和IBM公司的丹尼斯·全就被指派组建Google-IBM的联合大学“云”的原型。在接下来的3个月中,他们在Google总部并肩作战。从那时起,“云”计划从“20%时间”变成了比希利亚的全职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把IBM的商用软件和Google的服务器进行整合,并装配大量包括Hadoop在内的开源程序。2007年2月,他们在加州山景城向高层领导、同时通过视频向位于纽约阿蒙克的IBM总部人员首次展示项目原型。丹尼斯·全用手机从“云”集中下载数据,让在场人员赞叹不已。
个月后,比希利亚拿出了新战略即——“云计划”将为学生、研究人员和企业家们提供Googl
e式的无限的计算处理能力,不论是通过Google自身的设备或是通过提供相同服务的其他厂商。2007年10月Google与IBM联合宣布--将把全球多所大学纳入类似Google的“云计算”平台之中。
2007年11月15日,IBM在上海推出了“蓝云(Blue Cloud)”计划,将为客户带来即可使用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服务。它包括一系列的云计算产品,使计算不仅仅局限在本地机器或远程Server Farms,通过架构一个分布的、可全球访问的资源结构,使数据中心在类似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
程序员培训机构去到极客时间微软紧随其后,于2008年4月22日迅速提出“Live Mesh”计划,欲迈出从PC领域转型到云计算最为野心勃勃的一步。
至此,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时代的诸侯争霸全面展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