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人才困境与新闻教育回应
文/黄艳凤
程序员培训机构到极客时间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众、服务众。”这意味着县级媒体中心建设进入国家议题的优先级,同时也标志着媒体融合的战略重心已由中央和省市级媒体传递到了县级媒体。县级融媒体是最接近基层众的信息通道和治理抓手,承载着推进新闻宣传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优化等多项功能,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发展中的的诸多问题中人才问题很突出,高等院校新闻教育应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人才困境
人才是一切行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离不开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深度融合,应按照“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的总要求,担负宣传大政方针、传递时事要闻、推广县域政策等功能。
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面临严峻的人才困境。根据笔者2020年7月至8月对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26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江苏省10家、浙江省8家、安徽省8家)的调研可以看出,三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职称普遍不高,副高及以上职称不到2%;学历普遍不高,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约为5%;队伍青黄不接,一线业务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42岁,且呈现“两头大”(50岁以上多、25岁以下多),“中间小”(26~49岁的少)的特点;“能熟练操作中央厨房”和“操作一种以上新媒体平台”的工作人员约占37%。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优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人才供给不充分、不到位。此外,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目前的基本架构是“报社+广播电台”的简单相加,却没有产生“1+1>2”的结果。相反,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入不敷出成为普遍问题,而积极性下降、创造力缺失、组织不断内耗,都成为困扰县
摘要: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才供给的不充足、不到位,表现为一线工作人员缺乏融媒体核心竞争力、对体制内资
源的严重依赖、人才储备与后续动力欠缺。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县级融媒体对融媒传播
型人才、技术极客化人才、项目经理式人才和县域治理类人才等新型人才的需求,并且从
新文科服务县级融媒体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理念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与研究的基层面
向、县域与高校的平台联动策略。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 人才培养 新闻教育 新文科
84 传媒∷MEDIA 2021.1(下)
发展,提高多元经营能力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3.人才储备与后续动力欠缺。“互联网的开放式发展逻辑正在迫使媒介拆除彼此间的藩篱,在共生中寻求发展。”合作、开放、共赢已然成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精神内核,县级融媒体必须要激发活力、可持续发展,才能形成广泛联结并与更高层级的媒体同台竞技、错位发展。通过调研可以发现,苏浙皖三省的县级新闻客户端超过120
1.融媒传播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融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人才需要转换为全能型人才,因为县级融媒体涵盖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短视频、APP等平台,每个平台的特点和要求各不相同,从业者需要掌握更全面的融媒体综合能力。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要能采访、写稿,还要能摄像、拍照,处理文本、照片、视频、音频等素材。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意见强调要加强县级新闻报道,更好地引导众、服务众。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以用户为核心,以数据为支撑,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努力实现与人民众的互联网连接,并基于互联网实现内容及其他社会资源
的聚合;也要充分反思传统媒体县域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时效性差、碎片化、缺乏深度等问题,以培养新型新闻宣传人才为抓手,实现内容创新,提高县域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可以深挖区域特,深入百姓生活,切实为当地众编辑其所关心的新闻,如物价、交通、医疗等民生话题,并设置互动环节,让众成为新闻报道的发声人和评论人,激发受众参与热情,增强信息关注度,彰显新闻的社会价值。
2.技术极客化人才。融媒体时代技术已经渗透到传播的各个环节,同时各种新技术带来的传播形式也层出不穷,媒体融合发展必然需要技术人才,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技术人才是明显短板。传统媒体时代,纸媒的技术人才集中在媒体的技术部,主要负责电脑排版、网络传输和系统维护,广播电台的技术人才主要负责设备保障和传输设备维护等工作。县级融媒体要想推动融合发展,必须在强化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基础上,将流媒体直播、动画展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内容融合中,通过不同的平台以及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传播,因此要培养技术极客化人才。所谓“极客”,是指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这类人才对技术高度关注,甚至视技术为生活的一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考虑三类技术极客化人才:一是熟悉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技术人才,主要负责客户端、网站、等平台的技术维护、建设、功能增加等工作;二是懂程序设计的技术人才,主要进行各类平台内容的编辑制作、平面设计以及动画互动制作,可以进行网络直播、新闻线索查、数据统计分析等;三是工程技术人员,可以熟练操作各类器材,玩转新设备、改造旧设备,并能进行维护保养。
3.项目经理式人才。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营销方面发挥了极大优势,传统媒体逐渐向移动终端靠拢,融媒体工作者必然需要考虑如何拥有海量的用户规模,如何广泛地聚合资源,如何进行多元化的运营以获得价值补偿与价值增值,这些都要求其向项目经理式的人才靠拢。内容创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同时也离不开项目化的运营和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原则,建设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传统媒体也要挣脱固定生产思维的束缚,融合互联网思维,形成自己的媒体平台优势。”传统媒体的内容制作基本单位是编辑部,编辑部主任主导着各个栏目和节目的生产,而融媒体内容制作的基本单位应该是项目部,项目部主任应该领导若干个项目经理,从事短视频制作、移动直播等工作,将新闻、艺术、科技等多种知识结合起来,对网络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完善本地的传播体系和传播生态。新媒体内容生产流程再造的背后是人员组织结构的再造和工序的优化,这就需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发掘和培养更多的项目经理。
4.县域治理类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平台,将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进行网格化管理,日益成为县域治理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而且这种小区域治理模式能更好地实现对网格内人、物、事的全天候、实时动态、智能化管理,“大数据+网格化”使管理更加精准、效果更加显著,从而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服务地方网格化管理这项工作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堪当大任,网格中的信息流与管理服务指令,以及相关小程序、支持平台等,都可以由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服务。此外,县级融媒体中心还能
通过多种终端的屏幕共享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传输,通过云服务实现智能化管理,让网格化管理的工作内容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和能动性。实施网格化管理是推进县域治理的长远之计,也是推进综治维稳、为民服务、脱贫攻坚等工作的创新之策。然而,根据2020年7月人民智库的问卷调查,社区配备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仅10.25%。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培训基层骨干网格员,让他们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信息员、服务员、观察员、技术员,使网格化管理作为“微观治理”发挥最大作用。
三、以新文科理念服务县级融媒体人才培养
县级融媒体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倒逼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机制不断跟进,而且近年来高校新文科建设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要求也回应了业界的现实情况。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已有
86 传媒∷MEDIA 2021.1(下)
高校因应县级融媒体的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给予高校学生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工作实习机会,以增强学生的基层工作经验,吸引学生对县级融媒体的关注,通过培养学生对县级融媒体的认识和认同,使其成为具备全媒体素养的新闻传播人才,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1.目标与定位:理念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要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推出
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精品课程,用深厚的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和新闻价值取向,避免新闻传播实践在市场竞争、多元思潮、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发生畸变。县级融媒体中心“接地气”的实践经验、“沾着泥土”的实践感悟、“带着露珠”的典型案例,都能变抽象为具体,更好地帮助师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在保证新闻人才理论素养培育的基础上,新闻传播教育应注重技术素养的培养。技术引发的传媒智能化给整个传媒业带来了颠覆式的影响,传媒人才的培养除了传统的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技能,还应加强技术层面的培养融合,在新闻传播教学中引入技术类课程,诸如传感器新闻、无人机新闻、数据新闻、舆情分析、大数据分析等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教会学生的本领,不应只运用在大城市,县域的广阔天地也大有可为。融媒体到县域、达乡镇、进村庄,实质上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向基层全面下沉的过程,只有打通县域党和政府各级组织各个部门的联系,打通本地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才能实现各项垂直应用的渗透和各类便民惠民服务的聚合,盘活县域社会资源和治理资源。
2.课程与师资:教学与研究的基层面向。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缺乏对当下基层融媒体建设现状的体认,而且当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一大难点在于师资的两种偏向:学科背景上的纯文科偏向与研究风格上的经院式偏向。当下新闻传播教育亟须补充学科交叉型师资力量,到文工交叉、文农交叉、文医交叉和文文交叉型师资,是新文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与师资不仅要求新闻传播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管
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还要与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理工科技术交叉融合。除了课程教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师资的研究偏向也应做出调整,将经验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型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只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县级融媒体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层媒体建设,才能保持其在业界的讨论热度,进而带动更多的关注,推动县级融媒体这篇“大文章”更好地扎根于祖国的大地上,而不是停留在论文、讲稿、幻灯片上的“黑板融媒体研究”。
3.实践与锻炼:县域与高校的平台联动。各级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想跟上媒体融合的步伐,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融媒体的专项培训,如联合高校组织培训班、邀请融媒体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系统讲解,从而获得前沿、详尽的融媒体从业指导,以满足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升融媒体时代新闻宣传及舆情管理工作水平。近年来,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已经与溧阳融媒体中心、张家港融媒体中心、吴江融媒体中心等联合创办了多个实训基地,通过高校与生源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建的方式,安排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假期走进当地融媒体中心实习,并且派出师资力量开设各类讲座,不定期邀请县级融媒体中心领导和骨干来学校交流,尝试各类项目的合作,定向培养高层次人才,取得了双赢效果。因此,高校应利用好校内的融媒体实训平台,对既有的校报校刊、校广播台、校电视台等校园媒体进行改造,增加新媒体输出的渠道,对原有的演播厅进行数字化升级,满足融媒体新闻传播业务实践的需求。此外,高校应主动与业界互联互通,双方共同商定融媒体传播选题和研究议题,安排专业人士进行一对一全程指导学生实训,同时安排学院教学科研人员零距离介入各种融媒项目的策划与传播活动,构建学科发展共同体,让教学、科研与业务在更高的层面实现统合。
四、结语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长期受制于地方财力、物力的局限,是一个艰苦的系统再造工程。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僵化等因素,也导致复合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但是作为县域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基层信息枢纽和基层治理的抓手,县级融媒体中心迫切要求建立一支有能力、有特的人才队伍。高校是融媒体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地之一,应当进一步切准基层用人单位需求,主动对接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传媒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投身县级融媒体事业,从而回应国家的重大政策部署和现实的迫切需求。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的进化趋势与未来可能[J].北方传媒研究,2016(03).
[2]方延明.“新文科”建设: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J].江海学刊,2020(05).
[3]高福安,徐建华.融媒体经营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编辑,2019(10).
【编辑:钱尔赫】
传媒∷MEDIA 2021.1(下) 8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