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寄生虫的分类与命名
Chapter 3. Taxonomy and
Denomination
css选择器分为哪几类
of Parasites
第一节寄生虫的分类
Section 1. Classification of Parasites
一、寄生虫的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parasite)
寄生虫是一类小型的寄生动物。动物的分类系统是以动物的外形(shape)、解剖特征(structural features)作为主要标准,结合生态学(ecology)、免疫学(immunology)、遗传学(genetics)以及个体发生(ontogenesis)与种族发生(historical development)等特点,将动物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若干类,以反映各类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演化过程。现行的动物分类系统有7个分类等级(taxa),即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All animal organisms are related to one another,closely or remotely, and the study of the complex systems of inter-relationship is called systematics. When organisms are examined it is seen that they form natural groops with features, usually morphological,in common. A group of this sort is called a taxon, and the study of this aspect of biology is called taxonomy. The chief taxa are:kingdom,phylum,class,order,family,genus and species.
寄生虫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学特征和遗传学特性的生物类。近缘的种归结到一起称为属;近缘的属归结到一起称为科,依次类推。当这7个基本等级不够用时,则可在7个等级间加入一些中间等级,这些中间等级的构成是在原等级名称之前加词头总(超,super-)或亚(sub-),再分别置于原等级名称的前或后。这样,原来的7个等级即成为:界、亚界(subkingdom)、门、亚门(subphylum)、总(超)纲(superclass)、纲、亚纲(subclass)、总目(superorder)、目、亚目(suborder)、总科(superfamily)、科、亚科(subfamily)、属、亚属(subgenus)、种及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ant)。
按照惯例,亚科、科和总科等名称都有标准的字尾,科是-idae,总科是-oidea,亚科是–inae,将这些字尾加在模式属的学名字干之后即构成了相应的科名、总科名和亚科名。如圆线属(s trongylus),圆线虫亚科(stronglinae),圆线科(strongylidae),圆线虫总科(strongyloidea)。
按照动物分类系统,寄生于动物的寄生虫分属于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的下列5个门中。
1.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吸虫纲Trematoda
绦虫纲Cestoda
2. 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尾感器纲Secernentea
无尾感器纲Adenophorea
3.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古棘头虫纲Palaeacanthocephala
原棘头虫纲Archiacanthocephala
4.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蛛形纲Arachnida
昆虫纲Insecta
5.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肉足鞭毛亚门Sarcomastigophora
复顶亚门Apicomplexa
纤毛虫亚门Ciliophora
前3个门,即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和棘头动物门的寄生虫通常称为蠕虫(helminth), 原生动物门的寄生虫通常称为原虫(protozoa)。除上述5个门外,环节动物门(annelida)的某些蛭(蚂蟥)偶尔可寄生于人和动物的体表、鼻腔等处吸血。
二、吸虫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trematodes)
吸虫指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吸虫纲(Trematoda)的动物,全营寄生生活。吸虫的分类大多采用Yamaguti (1971)的分类系统,吸虫纲下分为三个目:
(一)单殖目(Monogenea)
虫体后端有一个大而强有力的后吸器,直接发育,没有无性繁殖阶段,幼虫不发生变态,多为体表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类,少数种类寄生于甲壳纲、头足纲、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
(二)盾腹目(Aspidogastrea)
虫体腹面有一强有力的、分格状的固着器(holdfast),即盾盘。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直接发育时,宿主为软体动物;间接发育时,软体动物为中间宿主,鱼类、龟鳖类为终末宿主。不进行无性繁殖,只有一个幼虫期,一般为内寄生虫(endoparasites)。
(三)复殖目(Digenea)
通常具有口吸盘(oral sucker)和腹吸盘(ventral sucker),生活史复杂,具几个幼虫阶段和宿主的更换,需要1~2个,甚至3个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并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无性繁殖。成虫主要寄生于各类脊椎动物的内部器官。该目下分两个亚目:1.腹口亚目(Gasterostomata)口位于虫体腹面,肠呈囊袋状,主要为鱼类寄生虫。
2.前口亚目(Prostomata)体前端有口吸盘,口位于口吸盘中,寄生于各种脊椎动物。寄生于家畜、家禽和人的吸虫均隶属于此亚目,常见的科有:
(1)片形科(Fasciolidae)。虫体大型,扁平,皮棘有或无,口、腹吸盘甚为接近。有咽(pharynx),食道(
oesophagus)短,肠支(caecum)简单或具树枝状侧枝。睾丸(testes)前后排
列,常呈分枝状,亦有不分枝者,具雄茎(cirrus)及雄茎囊(cirrus pouch)。生殖腔(genital atrium)在腹吸盘前。卵巢(ovary)分枝或不分枝,受精囊(seminal receptacle)退化或缺乏,具劳氏管(Laurer’s canal),子宫(uterus)位于睾丸之前。卵黄腺(vitelline glands)极度发达,分布于体两侧及后端。排泄囊(excretory bladder)管状。虫卵(egg)大型。寄生于哺乳类胆管或肠腔。常见的有片形属(Fasciola)和姜片属(Fasciolopsis)。
(2)双腔科(Dicrocoeliidae)。中、小型虫体,呈长叶状、半透明。口腹吸盘颇接近。睾丸呈圆形或椭圆形,并列、斜列或前后排列,位于腹吸盘后、卵巢之前。卵巢呈圆形。子宫有许多弯曲,生殖孔居中位,开口于腹吸盘前。常见的有双腔属(Dicrocoelium)和阔盘属(Eurytrema)。
(3)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小型虫体,前尖后钝。腹吸盘在虫体前半部。睾丸对称,在腹吸盘之后。卵巢位于腹吸盘和睾丸之间,或在腹吸盘背面。卵黄腺呈葡萄状,位于体两侧,两性生殖孔在口吸盘附近或分开。本科中有前殖属(Prosthogonimus)。
(4)并殖科(Paragonimidae)。虫体中型,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肥厚,具体棘,口吸盘位于前端腹面,腹吸盘在体中附近。咽发达,肠支弯曲伸达体后端。睾丸分枝,相对或斜列,位于体后半部。生殖孔在腹吸盘直后。卵巢分叶,位于睾丸之前,与子宫相对。有受精囊和劳氏管。卵黄腺分布广泛。子宫盘
曲于睾丸之前,卵巢的对面。排泄囊长管状,向前伸达腹吸盘水平处,或达肠分叉后。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的肺。
(5)后睾科(Opisthorchiidae)。中小型虫体,前部较狭长,透明,口腹吸盘不甚发达,相距较近。睾丸呈球形或分叶,斜列或纵列于体后部,卵巢在睾丸之前,子宫弯曲于卵巢与生殖孔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肝胆管、胆囊,偶见于消化道。本科中有支睾属(Clonorchis)、后睾属(Opisthorchis)、次睾属(Metorchis)和对体属(Amphinerus)等。
(6)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中、小型虫体,呈长叶形。有头领,上有1~2行小刺。腹吸盘发达,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之前。睾丸完整或分叶,纵列或斜列于虫体后半部。卵巢在睾丸之前,子宫在卵巢与腹吸盘之间。排泄囊“Y形”。寄生于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少见于鱼类,主要寄生于肠道。本科中有棘口属(Echinostoma)、棘隙属(Echinochasmus)、棘缘属(Echinoparyphium)和低颈属(Hypoderaeum)等。
(7)前后盘科(Paramphistomatidae)。虫体肥厚,呈圆锥形。表皮无棘,有的具乳突状的小突起,有的具腹袋。腹吸盘位于体末端或亚末端腹面,称为后吸盘(posterior sucker)。睾丸2个,位于体中部或后部,前后排列、斜列或并列,生殖孔位于腹面,接近体前端或开口通入腹袋,有的种类生殖孔具生殖吸盘或生殖盂。卵黄腺分布于体两侧,子宫弯曲上升或呈"S" 状弯曲上升。排泄囊呈长袋状或圆囊状,与劳氏管平行或交叉,开口于虫体背面。寄生于脊椎动物。
(8)背孔科(Notocotylidae)。小型虫体,缺腹吸盘,虫体腹面有3或5行纵列的腹腺。睾丸并列于虫体后端,卵巢位于两睾丸之间。虫卵两端有一细长的卵丝。寄生于鸟类和哺乳类的肠道。本科中有背孔属(Notocotylus)槽盘属(Ogmocotyle)和下殖属(Catatropis)等。
(9)环肠科(Cyclocoelidae)。大、中型虫体。一般无腹吸盘,有时口腹二吸盘缺如。咽发达,食道短,肠支在后部联合,简单或有盲囊。睾丸斜列于虫体后部两肠管之间,卵巢位于睾丸之间或其前后。寄生于鸟类的体腔、气囊、鼻腔或气管。本科中有环肠属(Cyclocoelum)和嗜气管属(Tracheophilus)等。
(10)嗜眼科(Philophthalmidae)。虫体中等大,长形、纺缍形或梨形,有或无体棘,体
前端有或无领状增厚,上面有或无棘冠。口吸盘亚顶位;腹吸盘发达,位于体前半部或中1/3部。咽大,食道短,肠支伸达体后端。睾丸前后排列、斜列或左右不对称并列于体后端;生殖孔位于肠叉处或接近肠叉。卵巢在睾丸之前的体中央,具劳氏管。卵黄腺分布于睾丸之前的虫体两侧,形成对称的“U”或“V”字形。子宫盘曲在睾丸与腹吸盘之间的两肠管内侧。虫卵无盖,内含具眼点的毛蚴。寄生于鸟类的结膜囊、眼窝、鼻腔、泄殖腔、法氏囊,有时见于肠道。
(11)分体科(Schistosomatidae)。亦称裂体科,雌雄异体;雄虫具抱雌沟,抱雌沟长短不一。睾丸4个或更多,位于盲肠联合处之前或之后。雌虫较雄虫细长;卵巢长形,有时呈螺旋状扭曲,位于肠支联
合之前。通常有受精囊。卵黄腺从卵巢之后分布至体末端。卵无盖,具端剌或侧剌,内含毛蚴。寄生于鸟类和哺乳类的血管。常见有分体属(Schistosoma)和东毕属(Orientobiharzia)等。
三、绦虫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cestodes)
通常所称的绦虫(tapeworm)指绦虫纲(Cestoda)的动物。据山口佐仲(1959)的分类系统,其下分为2个亚纲(单节亚纲cestodaria、多节亚纲cestoda或叫真绦虫亚纲)13个目60个科,共3767种。据Jones A.等(1994)整理,绦虫纲共包括14个目。常见于人、家畜、家禽及某些经济动物的绦虫,以圆叶目和假叶目,尤以圆叶目绦虫多见。
1. 圆叶目(Cyclophyllidea) 头节(scolex)上有大而显著的四个吸盘,顶端有顶突(rostellum),其上有钩或无钩或缩入头节内。链体(strobila)分节明显,前节后缘覆盖后节前缘。孕卵节片脱离链体被排出。生殖孔在体节的一侧或两侧;睾丸圆形或椭圆形;卵巢叶状或球形;卵黄腺大,多为单个,位于卵巢之后。无子宫孔,虫卵无卵盖,内含六钩蚴。
圆叶目绦虫主要有五个科:
(1)裸头科(Anoplocephalidae)。头节无顶突与小钩,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小肠,幼虫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如地螨)。与家畜有关的有:莫尼茨属(Moniezia)、裸头属(Anoplocephala)、副裸头属(Paranoplocephala)、无卵黄腺属(Avitellina)和曲子宫属(Helictometra)。
(2)带科(Taeniidae)。本科绦虫除带吻绦虫外,顶突明显存在,且不能缩入头节内;子宫为管状而有分枝。成虫寄生于肉食动物及人的小肠,幼虫寄生于草食动物及杂食动物。在我国常见有:带属(Taenia)、带吻属(Taeniarhynchus)、棘球属(Echinococcus)和多头属(Multiceps)。
(3)双壳科(Dilepididae)。又称囊宫科。其特征为吸盘有或无小钩,顶突有或无。每一节片有1-2付生殖器官,睾丸数目多;孕节有卵袋或有付子宫器。寄生在鸟类或哺乳类。常见的有四个属,即:复孔属(Dipylidium)、变带属(Amoebotaenia)、异带属(Anomotaenia)和漏斗属(Choanotaenia)。
(4)戴文科(Davainidae)。本科特征为虫体较小,头节顶突上有2-3排斧形或“T”形的小钩。每一节片只有一付雌雄生殖器官,亦有两付的。孕节子宫内充满卵袋,每一卵袋内含1个至数个虫卵。成虫一般寄生在鸟类,亦可寄生在哺乳类。本科主要有三个属,即:戴文属(Davainea)、瑞利属(Raillietina)和对殖属(Cotugnia)。
(5)膜壳科(Hymenolepidae)。头节具有4个吸盘,有8-10个排列一行的小钩,钩的形状复杂。睾丸数目有1、2、3个或更多个,排列情况随种类而不同。生殖孔单侧排列,卵
巢位于节片中间或偏侧,分叶或不分叶;卵黄腺通常在卵巢下方;子宫呈袋状,虫卵具三层膜。本科有19属200多种。
2. 假叶目(Pseudophyllidea)头节上无吸盘和顶突,背腹面有两条沟槽。卵巢两叶,卵黄腺分散,很多。孕卵子宫呈管状,开口于节片腹面的中央。生殖孔开口于子宫孔的前方。虫卵有卵盖,产出时不含幼虫。常见有双叶槽科(Diphyllobothriidae),亦称裂头科。
四、动物线虫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animal nematodes)
线虫是属于后生动物(metazoa)的一个大类,种类繁多。要对线虫进行科学研究必须首先对它们进行分类。线虫的分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在对线虫进行分类时,由于不同的专家、学者侧重于线虫不同的形态学、生物学等特征,因此迄今已有:Skryabin(1952);Yamaguti (1961);Levine (1968);Anderson(1983);Schmidt及Roberts (1985)提出的线虫分类系统。下面仅介绍Schmidt及Roberts (1985)的线虫分类系统。
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门以下分为尾感器纲(Secernentea=Phasmidia)及无尾感器纲(Adenophorea=Aphasmidia)。
(一)尾感器纲(Secernentea)
有尾感器;头感器一般不发达,有小而简单的孔开口于唇上或其附近。尾乳突数目通常很多,基本数目为21个。排泄系统有1或2条侧管,有或无腺细胞;无皮下腺及尾腺;常有颈乳突;卵不具塞,少数一端有卵盖;第3期幼虫常常对终末宿主具有感染性;营自由生活,或为动物及植物的寄生线虫。
尾感器纲下分为杆形目、圆线目、蛔目、尖尾目、旋尾目、丝虫目及驼形目,其中圆线目是有交合伞线虫(bursate nematodes),其它均为无交合伞线虫(non-bursate nematodes)。
1. 杆形目(Rhabditata) 小型线虫,通常有6个唇(lip);食道肌质,分为前面的体部(corpus)、中间的狭部(corpus)及后面的球部(bulb),在体部与狭部之间常见假食道球;在寄生期常无食道球;口囊(buccal capsule)小或缺乏;雌、雄虫尾部均为圆锥状;交合刺(spicule)相同;常具引器(gubernaculum);寄生世代孤雌生殖(宿主体内只有雌虫)或雌雄同体,自由生活世代雌雄异体,两种世代交替进行;为两栖类及爬行类肺部的寄生线虫,或为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动物肠道的寄生线虫。杆形目下与我们有关的有2个科:类圆科(Strongyloididae)及小杆科(Rhabditidae)。
2. 圆线目(Strongylata) 通常为细长型虫体;食道后端常膨大,呈棒状,但无明确的食道球;雄虫具有发达的、由肋(ray)支撑的交合伞(bursa);通常为卵生(oviparous);卵壳薄,刚产出时很少发育到超过桑椹期;可寄生于所有纲的脊椎动物,但少见于鱼类。
圆线目线虫在动物寄生虫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种类繁多,与兽医有关的主要有如下这些科:裂口科(Amidostomatidae)、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管圆科(Angiostrongylidae)、盅口科(Cyathostomidae)、网尾科(Dictyocaulidae)、后圆科(Metastrongylidae)、原圆科(Protostrongylidae)、冠尾科(Stephanuridae)、圆线科(Strongylidae)、比翼科(Syngamidae)及毛圆科(Trichostrongylidae)等。
3. 蛔目(Ascaridata)常为大型、粗壮虫体;通常有3片唇,个别虫种具2片唇或无唇;食道简单、为肌质,无分化,个别虫种有小胃(ventriculus);少数种有肛(泄殖孔)前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