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心得体会
【篇一:乌克兰危机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乌克兰危机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简介;乌克兰反政府武装骚乱已经持续了五个多月,并造成了上千人的伤亡。在这场政治危机中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匆忙出逃,反对党领袖季莫申科昂首从监狱走出,俨然促成了证券的更迭。但如果说乌克兰危机只是一场政治危机显然远远不止于此。俄罗斯的出兵,克里米亚的公投,又是这场危机印上了军事冲突危机,主权危机,大国的博弈更意味着这不仅仅是地区冲突,更是可能引起国际政治危机。事到如今,很明显乌克兰已经成为板上鱼肉,问题在于,俄国熊和欧美国家争夺到底要怎么分,才能让自己吃的更饱。那么如此突如其来的剧烈冲突中,又有哪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呢,下面我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乌克兰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地缘政治
英国的哈尔福德麦金德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曾作出了惊人的论断,中亚和东欧是历史上的交通枢纽,谁控制了中亚谁就控制了亚欧大陆,谁控制了亚欧大陆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而
乌克兰位于东欧和中亚的过渡地带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乌克兰危机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简介;乌克兰反政府武装骚乱已经持续了五个多月,并造成了上千人的伤亡。在这场政治危机中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匆忙出逃,反对党领袖季莫申科昂首从监狱走出,俨然促成了证券的更迭。
但如果说乌克兰危机只是一场政治危机显然远远不止于此。俄罗斯的出兵,克里米亚的公投,又是这场危机印上了军事冲突危机,主权危机,大国的博弈更意味着这不仅仅是地区冲突,更是可能引起国际政治危机。事到如今,很明显乌克兰已经成为板上鱼肉,问题在于,俄国熊和欧美国家争夺到底要怎么分,才能让自己吃的更饱。那么如此突如其来的剧烈冲突中,又有哪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呢,下面我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乌克兰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地缘政治
英国的哈尔福德麦金德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曾作出了惊人的论断,中亚和东欧是历史上的交通枢纽,谁控制了中亚谁就控制了亚欧大陆,谁控制了亚欧大陆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而乌克兰位于东欧和中亚的过渡地带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从人口和地理位置因素分析,约三分之一乌克兰人讲俄语,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亲俄;三分之二讲乌克兰语,生活在中西部,倾向于靠近欧盟。从人口和地理位置因素分析,约三分之一乌克兰人讲俄语,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亲俄;三分之二讲乌克兰语,生活在中西部,倾向于靠近欧盟。 因此乌克兰的分化走向了必然,集中表现在了一战时期。乌克兰两派,分别加入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并参战。后来即使在苏联时期也有哥萨克骑兵进行反抗,在二战事情甚至不惜加入了德国阵营。
因此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的深度对立。从人口和地理位置因素分析,约三分之一乌克兰人讲俄语,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亲俄;三分之二讲乌克兰语,生活在中西部,倾向于靠近欧盟。示威者主要来自亲西方的基辅地区和西乌克兰地区。反对党克里琴科,季莫申科的政治盟友亚采纽克参加了游行示威。示威者想要,第一废除现行宪法,还原2004年版宪法,限制总统权力,扩大议会权力;第二继续与欧盟签署联系协定,向西靠近。示威活动已蔓延至乌克兰数个城市,多位于西部地区,但支持总统的东部地区城市也发生了示威活动。欧盟和美国都对乌克兰昨天的流血冲突表示谴责。俄罗斯控制乌克兰长达数世纪,许多俄罗斯人认为乌克兰攸关俄罗斯的战略利益。美国时代周刊认为即使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也不会解决乌克兰更深层次的
问题:乌克兰与俄罗斯联系密切的过去仍然有着强大的力量,而欧洲在帮助乌克兰建设一个更为繁荣.和平的未来方面还未做好准备。
启示
中国的地缘政治和乌克兰有着巨大的不同,乌克兰作为一个在西方和俄国两大力量中心之间战略缓冲地带,如想维持其长期存在总的来说就是要搞平衡外交政策。然而中国则与之不同,比之要复杂的多。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最东部,在太平洋的最西断。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国长期在这里---东亚居于主导地位。但是中国周围却又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在中国周边存在以下几种力量,俄罗斯,日
本,印度还有无所不在的美国。俄罗斯由于与中国有较大的边境线,且受西方势力打压,其对中国既联合又压制,压制怕中国强大后,对其造成不利的影响。联合中国是由于受到西方势力的挤压。由于其军事力量的实力,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要把俄罗斯视为战略联盟,巩固中国北方广大地区,让北方变为中国的战略基地。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其对中国很仇视,是和中国存在潜在冲突的国家之一。印度经济和科技军事具有一定基础的国家,西方出于均势理论和牵制中国的考量,鼓励和支持印度的发展,将是和中国存在潜在
冲突的力量之一。美国由于其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对中国崛起采取多方牵制的策略。因此中国要想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优势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 争取区域力量主导地位,形成世界主要力量中心之一为主要外交目标,并相应布局全球势力范围,为下阶段全球主导地位和保证区域主导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要想成为世界一极乃至争霸世界,仅仅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中国必须改变以往的一些外交政策,如不见结盟政策。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浪潮下已经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了,中国必须实施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并结交一批可靠而有用的战略伙伴或盟友。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及相邻地区的地缘优势。
3. 继续采取韬光养晦的外交作为,对于大国韬光养晦,对于效果有所作为,这种胡萝卜加大棒型的中国式外交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在世界上处于领
先地位,中国对其采取的策略应为韬光养晦,继续积蓄力量,缩小和美国各方面的差距,目前阶段不应和美国正面冲突。而是要保存力量,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4. 采取均衡外交,虽然西方大国清一的想要遏制中国,对中国采取包围态势,但是其实各大国之间矛盾利益冲突不断,因此中国可以根据其矛盾和冲突,瓦解敌人内部的防线。
经济停滞不前
俄罗斯乌克兰美国 我是学经济的,对乌克兰经济还是有点认识的,。乌克兰的经济恐怕是独联体里现在最差的国家。众所周知,自独立以来的乌克兰经济转型较为波折,经历了20多年发展之后,经济发展水平仍没有发展到1990年的水平。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一直没有恢复到解体前的水平。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署2月4日对1990年-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修订。修订数据显示,2012年,乌克兰名义gdp从14088.89亿格里夫纳上调至14112.38亿格里夫纳,实际增速从0.2%上调至0.3%,人均gdp从30901格里夫纳上调至30953格里夫纳。修订后数据显示,2012年,乌克兰实际gdp相当于1990年的69.5%,得益于人口的逐年减少,人均实际gdp相当于1990年的81.1%。与原来水平相仿的波兰比更是天壤之别,人均gdp仅为波兰的四分之一。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乌克兰的经济更雪上加霜。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双赤字长期得不到缓解,乌克兰在2013年预算赤字已经逼近国内生产总值的5%、经常帐户赤字则逼近国内生产总值的8%之际,乌克兰亟需更多实质性的外援。2014
【篇二: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
2013年11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事出有因”,这一危机的原因既与外部力量的干预有关,也与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隔阂密切相关。而这一隔阂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
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结盟
早在4万多年前,在今天被称作乌克兰的这片土地上就有人居住。据说马就是在那里被驯化的。“乌克兰”一词的含义是“边界地区”。
公元9世纪下半叶,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在以第聂伯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崛起,并迅速成为欧洲地区地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然而,在交 通不便和信息不畅的条件下,要把如此辽阔的土地长期保持在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是极为艰难的。因此,进入12世纪后,基辅罗斯出现了封建王公割据的局面,东 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罗斯公国分别形成了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及白俄罗斯族。12世纪期间基辅罗斯的内乱使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欧洲大国走上了衰落之路,而13世纪30年代蒙古鞑靼人的武力入侵则进一步加速了它
的灭 亡。蒙古人击败基辅罗斯后,建立了金帐汗国。但在14世纪初立陶宛成为东欧大国后,金帐汗国统治下的一些王公开始投靠立陶宛大公国,最终使乌克兰的大部分 地区被纳入立陶宛的统治之下。
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合并为一个国家后,波兰人成了乌克兰的统治者。波兰人不仅限制那里的乌克兰人的经济活动,而且还推广天主教。当时的规定 是,波兰贵族必须信仰天主教,因此,一些乌克兰贵族只好改变宗教信仰,甚至改换姓氏和教名,而农民则依然信仰东正教。这是今天乌克兰西部地区居民信仰天主 教、东部地区居民信仰东正教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日后不断发展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根源之一。
波兰统治者的民族压迫终于促使第聂伯河流域中部地区的哥萨克人在1591年揭竿而起。经过多次起义的洗礼,哥萨克人的力量不断壮大。1648年春,哥萨克人在赫麦尔尼茨基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起义。
为对付气势汹汹的波兰,赫麦尔尼茨基曾试图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但未成功。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乌克兰被迫向强邻俄罗斯求助。1654年,乌克 兰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佩列亚斯拉夫达成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俄罗斯可在乌克兰与波兰的边境地
区驻军,以保障乌克兰的安全;与此同时,乌 克兰可享有较高的自治权,也可保留贵族的权力和财产。
尽管国际史学界对《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的真实内容及其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但1654年常被视为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实现民族联合的起点,也是乌俄关系的转折点,并对此后两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4年,苏共中央发表的《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三百周年提纲》称,乌克兰人民曾长期渴望与俄罗斯重新合并,因此,如果没有合并,乌克兰民 族就不可能得到拯救。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1654年的结盟是乌俄的双赢,
因为俄罗斯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并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加强了 与欧洲的联系,乌克兰则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融不断深化。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不能美化沙皇有意吞并乌克兰的野心。
“小俄罗斯人”的“俄罗斯化”
赫麦尔尼茨基去世后不久,乌克兰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权力之争和内讧为俄罗斯干预提供
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为抵御俄罗斯的影响力,乌克兰在 1658年与波兰签订了《加利奇协定》。根据该协定,乌克兰与波兰和立陶宛组成一个具有联邦性质的国家。毫无疑问,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见异思迁极为不满。 1659年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获大胜。1660年,波兰与俄罗斯为争夺乌克兰而开战。1667年,两国达成停战协定。根据该协定,乌克兰被瓜分。俄 罗斯获得了第聂伯河以东的地区,波兰得到了第聂伯河以西的地区,这也为日后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隔阂埋下了伏笔。
但沙皇俄国“蚕食”乌克兰的步伐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加快。至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终于成功地用各种手段控制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地盘,并逐步取消了乌克兰的自治地位。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具有一种天生不喜欢乌克兰人的情感。因此,俄罗斯必须加大对乌克兰实施“俄罗斯化”的力度,使乌克兰人尽快放弃其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从“小俄罗斯人”变为真正的俄罗斯人。
当然,乌克兰人并没有听之任之。1805年,乌克兰的一些贵族创办了哈尔科夫大学,该大学为培养乌克兰知识分子、开展文化教育和传播乌克兰文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乌克兰的知识分子还撰写了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以培养和传播乌克兰的民族意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