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基础(⼀):什么是架构?架构的发展历程
⼀.背景
 在我们的⼯作中,时常伴随的架构⼀词,如:MVC架构、架构、淘宝架构…,虽然常见,但具体的指的是什么呢?
架构和框架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Linux 有架构,MySQL 有架构,JVM 也有架构,使⽤ Java 开发、MySQL 存储、跑在 Linux 上的业务系统也有架构,应该关注哪个架构呢?
简述linux发展史有架构,的登录系统也有架构,的⽀付系统也有架构,当我们谈架构时,到底是在谈什么架构?
 要想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些似是⽽⾮的概念,如:系统与⼦系统、模块与组件、框架与架构。
1.系统与⼦系统
 对系统的定义为:
系统泛指由⼀有关联的个体组成,根据某种规则运作,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作的体。它的意思是“总体”“整体”或“联盟”。
 在这段描述中可知,系统的主要关键点可以提炼为关联(个体之间是有⼀定的关联关系的),规则(个体之间需要按照某种⾻规则运⾏),能⼒(系统能⼒和个体能⼒会有本质的区别,不是简单的 1+1 的关系)。
 对⼦系统的定义为:
⼦系统也是由⼀有关联的个体所组成的系统,多半会是更⼤系统中的⼀部分。
 其实⼦系统和系统的定义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观察的⾓度不⼀样,⼀个系统可能会是另⼀个更⼤系统的⼦系统。以系统做分析:本⾝是⼀个系统,包含聊天、登录、⽀付、朋友圈等⼦系统。
朋友圈这个系统⼜包括动态、评论、点赞等⼦系统。
评论这个系统可能⼜包括防刷⼦系统、审核⼦系统、发布⼦系统、存储⼦系统。
评论审核⼦系统不再包含业务意义上的⼦系统,⽽是包括各个模块或者组件,这些模块或者组件本⾝也是另外⼀个维度上的系统。例如,MySQL、Redis 等是存储系统,但不是业务⼦系统。
2.模块与组件帝国cms在哪里进入
 模块和组件是很容易让⼈混淆的两个名词,如:Mysql 模块只要负责数据的存储;XX项⽬有安全加密组件、审核组件,某某 App 的下载模块使⽤了第三⽅的组件等描述。模块和组件的定义如下:
 对模块的定义为:
软件模块(Module)是⼀套⼀致⽽互相有紧密关连的软件组织。它分别包含了程序和数据结构两部分。现代软件开发往往利⽤模块作为合成的单位。模块的接⼝表达了由该模块提供的功能和调⽤它时所需的元素。模块是可能分开被编写的单位。这使它们可再⽤和允许⼈员同时协作、编写及研究不同的模块。
 对组件的定义为:
软件组件定义为⾃包含的、可编程的、可重⽤的、与语⾔⽆关的软件单元,软件组件可以很容易被⽤于组装应⽤程序中。
 从两者的定义来看,其实没有太⼤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因为模块和组件都是⼀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从不同的⾓度进⾏拆分。 如果我们从逻辑的⾓度对系统进⾏拆分,得到的就是“模块”;如果我们从物理的⾓度对系统进⾏拆分,得到的就是“组件”。⽽划分模块的主要⽬的是职责分离;划分
组件的主要⽬的是单元复⽤。其实组件的定义,更类似于我们⽣活中的“零件”⼀词。
3.框架与架构
 框架和架构也是⼀个⽐较相似的概念,并且这两者在⼯作上有较强的关联关系,其定义如下:
 对框架的定义为:
软件框架(Software framework)通常指的是为了实现某个业界标准或完成特定基本任务的软件组件规范,也指为了实现某个软件组件规范时,提供规范所要求之基础功能的软件产品。
 从定义中可看出,对于框架⼀词,主要的描述为框架是组件规范(如 MVC 开发规范)、框架是提供基础功能的产品(如 Spring MVC框架、Spring 框架等,提供了⼀下基础功能,简易了开发)。
 对架构的定义为:
reactnative中文社区
软件架构指软件系统的“基础结构”,创造这些基础结构的准则,以及对这些结构的描述。
unity3d要学多久
 从两者定义的⾓度看,框架和架构的关注点是不⼀样的,框架关注的是规范;⽽架构关注的是结构,但是对于这个基础结构,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是从哪个⾓度进⾏分解的,所以也就有了 IBM 的 RUP 将软件架构视图分为著名的“4+1 视图”。
4.4 + 1 视图:学⽣管理系统分析
 在实际⼯作中我们却经常碰到⼀些似是⽽⾮的说法。例如,“我们的系统是 MVC 架构”“我们需要将 android app 重构为 MVP 架构”“我们的系统基于 SSH 框架开发”“我们是 SSH 的架构”“XX 系统是基于 Spring MVC 框架开发,标准的 MVC 架构”……
 究竟什么说法是对的,什么说法是错的呢?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对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隐藏于架构的定义中,关键就是“基础结构”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说是从什么⾓度来分解的。
 假设我们要做⼀个学⽣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从逻辑的⾓度来拆分,可以分为“登录注册模块”“个⼈信息模块”“个⼈成绩模块”;从物理的⾓度来拆分,可以拆分为 Nginx、Web 服务器、MySQL。
 从业务逻辑的⾓度分解,“学⽣管理系统”的架构是:
 从物理部署的⾓度分解,“学⽣管理系统”的架构是:
 从开发规范的⾓度分解,“学⽣管理系统”可以采⽤标准的 MVC 框架来开发,因此架构⼜变成了 MVC 架构:
“4+1”视图模型
 “4+1”视图模型是从5个不同的视⾓去描述软件的体系结构,这些视图包括:逻辑视图、进程视图、物理视图、开发视图和场景视图。 每⼀个视图只关⼼系统的⼀个侧⾯,5个视图结合在⼀起才能反映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的全部内容(架构)。
5.重新定义架构
 参考的定义,可以将架构重新定义为:软件架构指软件系统的顶层结构。
 这个定义看似⽐较简单,但包含的信息却很丰富,基本上把系统、⼦系统、模块、组件、架构等概念都串起来了。
⾸先,“系统是⼀关联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可以是“⼦系统”“模块”“组件”等;架构需要明确系统包含哪些“个体”。
其次,系统中的个体需要“根据某种规则”运作,架构需要明确个体运作和协作的规则。
powershell下载教程
最后,定义的架构⽤到了“基础结构”这个说法,这⾥改为“顶层结构”,可以更好地区分系统和⼦系统,避免将系统架构和⼦系统架构混淆在⼀起导致架构层次混乱。
6.架构的发展史
 要想深⼊理解⼀个事物的本质,最好的⽅式就是去追寻这个事物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推动因素。
(1)机器语⾔(1940 年之前)
 使⽤⼆进制的形式,其主要的问题是:太难写、太难读、太难改!
(2)汇编语⾔(20 世纪 40 年代)
 汇编语⾔⼜叫“符号语⾔”,⽤助记符代替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地址符号(Symbol)或标号(Label)代替指令或操作数的地址。
 解决了机器语⾔读写复杂的问题,但是本质上还是⾯向机器的,因此,需要去了解计算机很多底层知识(CPU、寄存器等);同时,不同CPU 的汇编指令和结构还不⼀样。
(3)⾼级语⾔(20 世纪 50 年代)
 称为⾼级语⾔是因为不需要程序员去关注计算机底层的知识,只需要关注⾃⼰的业务即可;同时,通过编译器的处理,能将其编译成适合不同 CPU 指令的机器语⾔。
(4)第⼀次软件危机与结构化程序设计(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
thinking in java 下载1968、1969 提出“软件⼯程”⽅案
1968 年“结构化程序设计”⽅案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抛弃 goto 语句,采取“⾃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的指导思想。结构化程序设计本质上还是⼀种⾯向过程的设计思想,但通过“⾃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的⽅法,将软件的复杂度控制在⼀定范围内,从⽽从整体上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复杂度。结构化程序⽅法成为了 20 世纪 70 年代软件开发的潮流。
(5)第⼆次软件危机与⾯向对象(20 世纪 80 年代)
 第⼆次软件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软件⽣产⼒远远跟不上硬件和业务的发展。第⼀次软件危机的根源在于软件的“逻辑”变得⾮常复杂,⽽第⼆次软件危机主要体现在软件的“扩展”变得⾮常复杂。结构化程序设计虽然能够解决(也许⽤“缓解”更合适)软件逻辑的复杂性,但是对于业务变化带来的软件扩展却⽆能为⼒,软件领域迫切希望到新的银弹来解决软件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向对象的思想开
始流⾏起来。
虽然⾯向对象开始也被当作解决软件危机的银弹,但事实证明,和软件⼯程⼀样,⾯向对象也不是银弹,⽽只是⼀种新的软件⽅法⽽已。
(6)软件架构
 软件架构的出现,并不是整个⾏业⾯临了类似的问题,也不是为了解决新的软件危机。⽽是当时某些企业发展到⼀定程度后,为了解决⾯临的软件问题,⽽被提出。如: Rational 或者 Microsoft 这样的⼤公司。
 软件架构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20 世纪 60 年代第⼀次软件危机引出了“结构化编程”,创造了“模块”概念;20 世纪 80 年代第⼆次软件危机引出了“⾯向对象编程”,创造了“对象”概念;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软件架构”开始流⾏,创造了“组件”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模块”“对象”“组件”本质上都是对达到⼀定规模的软件进⾏拆分,差别只是在于随着软件的复杂度不断增加,拆分的粒度越来越粗,拆分的层次越来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