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Manjaro(KDE桌⾯环境)⼩⽩向完全安装教程(附
Linux简要介绍)
本⽂并⾮⽹上常见的安装试错⽂,这⼀点还请读者⼤可放⼼。
本⽂⼒求做到⼿把⼿教学,尽量为系统安装过程中每个步骤给出截图并做出必要的说明。不过即便如此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到时还请读者⾃⾏咨询搜索引擎。在Linux的使⽤过程中⼀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搜索引擎永远是你最好的伴侣。
基础知识
不需这些知识,想要直接按步骤安装系统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本节。
开始教程前⾸先对Linux系统以及Manjaro系统进⾏⼀些介绍,包括Linux系统基本知识,Manjaro系统与Windows相⽐的优缺点,以及与另⼀Linux发⾏版Ubuntu相⽐的优缺点(因为笔者主要使⽤过的Linux发⾏版只有这两种)。本节介绍的知识可能能让你对后⾯系统安装过程中做的事情有更深⼊的理解。
对于⼀直使⽤Windows⽽从未接触过Linux的读者,想要上⼿Linux,笔者推荐使⽤Manjaro作为你的第⼀个选项。对于在他⼈或⽹上的推荐下,因为“Ubuntu是最适合⼩⽩的Linux发⾏版”这种理由⽽使⽤了Ubu
ntu的Linux⼩⽩,笔者也推荐Manjaro作为Ubuntu的替代品,它能让你体会到远超Ubuntu的易⽤性。对于那些连安装Linux系统的想法都没有的读者,虽然不知道你是为什么点进了这篇⽂章,但如果你是科研⼯作者,常常写程序或使⽤LaTeX写论⽂,⼜或者你是⼀个程序员,那么笔者都推荐你尝试⼀下Linux,尝试⼀下Manjaro这个有趣的Linux发⾏版。
不过万事开头总要泼⼀点冷⽔。不论如何夸赞Manjaro是⼀个使⽤体验⼗分舒适的操作系统,它作为Linux系统也不可避免地拥有⽬前Linux 系统共有的缺点,或者说弱势。为了跨越这些缺点和弱势,你必须是⼀个善于使⽤搜索引擎来解决问题,并且愿意为了让计算机更好⽤⽽稍微付出⼀些时间的⽤户。如果你使⽤计算机的唯⼀⽬的就是赶紧⼯作/娱乐,对此外的事情(例如让你的计算机⽤起来更顺⼿)⼀概不关⼼,那么最适合你的操作系统可能是Windows或Mac OS,⽽绝不会是⽬前的任何⼀种Linux。
⾸先我们尽快列出各种Linux发⾏版通⽤的⼀些常见优缺点,然后再开始废话。为了让冷⽔泼的更狠⼀些,我们先列缺点再列优点。以下均按笔者认为的重要性由⼤到⼩排序。
缺点
不能/不⽅便运⾏⼀些不⽀持Linux的程序,且⼏乎没有功能等同的替代品。
这⽅⾯的例⼦如⼤多数游戏,Office套件,Adobe全家桶等。游戏可以说⼀定没有替代品,⽽Office、Adobe全家桶等尽管有替代品(如WPS有Linux版),但功能不全⾯。
不过可以放⼼的是,QQ,,搜狗输⼊法,Chrome浏览器/Firefox(⽕狐)浏览器,百度⽹盘等常⽤软件均有Linux版(或有⼏乎完美运⾏的简单⽅法)。
如果你是程序员或需要使⽤编程相关软件,请记住:不会有任何编程相关软件不开发Linux版,如果有,那么Linux上⼀定有⽐它更好的替代品,除了Visual Studio。
其实按微软现在拥抱开源的态度,他们是有把Visual Studio搬到Linux上的动机的。这中间的主要困难可能是Visual Studio
太庞⼤,搬起來太困难;以及Visual Studio中有很多只对Windows开发才有⽤的功能。
如果你愿意在Linux系统上安装⼀个Windows虚拟机,并且你的电脑配置⾜够,理论上仍然可以运⾏⼀切Windows上的程序。但实际上只有Office等不太吃性能(尤其是显卡)的程序才有实⽤价值,吃性能的程序会⽐直接在Windows上运⾏稍微卡顿⼀些,⽽吃显卡的程序则通常很难正常使⽤显卡。事实上,笔者在Manjaro上通常就是⽤虚拟机运⾏Office。
就提供图形界⾯基础功能(如桌⾯、⽂件管理器等)的组件⽽⾔,Windows⽐Linux稳定⼀些。
这⼀条的意思是Linux上的图形界⾯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不稳定甚⾄崩溃的情况。不过从崩溃中恢复是很简单的,甚⾄是⾃动的。
少数软件会存在不太影响主体功能但很影响⽤户体验的bug。
这⾥所说的bug例如某软件⽆法输⼊中⽂,或某软件上中⽂全部显⽰为⽅块等。这些bug中⼀些可以通过简单的⽅法修复,另⼀些则暂时没有有效的修复⼿段。不过总体⽽⾔,这类bug是很少的,并且通常只出现在闭源软件(源代码不公开的软件)上。遗憾的是我们总有那么⼏款闭源软件是⾮⽤不可的。
虽然你需要的多数软件可以在软件源(类似于⼿机上的应⽤商店)中到并直接安装,但对于软件源中没有的软件,安装起来通常⽐较⿇烦。
这⼀点上,Arch及其家系(包括Manjaro)具有反过来的优势。详见下节。
优点
只要是软件源中有的软件,安装起来极其⽅便。
linux教程第五版pdf下载
Linux相对于Windows最好吹的就是开发环境配置。
不知道有多少⼈在Windows上为了配置程序开发环境(如安装C、Java等编译器和开发软件)或者LaTeX编写环境操碎了⼼,但这⼀切在Linux上都毫⽆难度。也许你⽆法在(某些Linux发⾏版的)软件源中到QQ和,但你不可能不到你喜欢的编译器、开发软件,或者LaTeX编写环境。并且安装所需要的唯⼀步骤就是敲⼀条简单的命令。
Arch系发⾏版(如Manjaro)在这⼀优点上甚⾄有加成:由于Arch庞⼤的软件源以及AUR(可理解为⾮官⽅软件源,下⽂会详
述)的存在,你能简单地安装你能想到的⼏乎⼀切软件(只要它有Linux版)。
命令⾏极其好⽤。
对不编程也不使⽤计算机搞科研的普通⽤户⽽⾔,这⼀条可以选择性忽略。
如果你需要编程或者使⽤计算机搞科研,请不要对命令⾏抱着未知带来的恐惧。你可以学习简单的命令⾏使⽤⽅法,然后学会编
写shell脚本,接下来你会发现世界如此美好。
笔者在此推荐的Linux命令⾏⼊门教程是The Linux Command Line,其翻译版本可点击。就算你不打算学习,⾄少可以读
⼀下本书的?
引⽤引⾔中的⼀句话:
不像其他⼀些计算机技能,⼀段时间之后可能就被淘汰了,命令⾏知识却不会落伍,你今天所学到的,在⼗年
以后都会有⽤处。命令⾏通过了时间的考验。
其实不⽌是⼗年,我想三四⼗年都是有⽤的。命令⾏通过的可不仅仅是三四⼗年的考验。
在此说⼀句"论命令⾏的使⽤体验,在座除Linux外都是垃圾"。意见不合者请⽆视。
可定制性极强。⽩话说,⼀切都随便你改。
如果你有⼀定的编程能⼒和计算机知识,可定制性会更强。
正如The Linux Command Line中所说,使⽤Linux系统将让你回你对⾃⼰计算机的掌控权。Windows、Mac OS之流遵循的设计逻辑都是通过限制⽤户的⾏为来让他们“正确”地使⽤计算机,⽽Linux的设计逻辑是通过给⽤户以权⼒来让他们⾃由地使⽤计算机。
通常想要说明Linux给了⽤户多么⼤的⾃由时都会举这个例⼦:在Linux上,只要验证你的管理员⾝份,你甚⾄可以删除整
个系统。
不过上⾯的例⼦就像冷知识⼀样听起来有趣却没有实⽤价值。我们举⼀些更实际的例⼦:
Linux⽤户可以切换系统所使⽤的桌⾯环境,或者直接删除桌⾯环境⽽单纯使⽤命令⾏。这⾥所说的桌⾯环境不是指
桌⾯壁纸,⽽是包括任务栏、窗⼝管理器等⼀系列承载图形界⾯的基础组件。Linux拥有好⼏种桌⾯环境(并且经过
了充分的市场竞争,因此各⾃拥有⾃⼰的特⾊功能并且⾯向不同的⼈),⽽Windows和Mac OS则是只拥有官⽅提
供的桌⾯环境,⽆法更换。
Linux的两⼤桌⾯环境KDE Plasma和Gnome都拥有丰富的插件(多数由热⼼⽤户编写并上传)实现各种便利功能
(如为桌⾯增加功能或改变桌⾯外观),且拥有编程知识的⽤户可以任意编写插件实现⾃⼰喜欢的功能。关于这两⼤
桌⾯环境上的插件可以举的典型例⼦有
可以将桌⾯和窗⼝外观变为Windows风格或Mac OS风格的插件(或主题),风格模仿⾮常完美。
可以为桌⾯添加Dock(类似于Mac OS的底部任务栏)以及变换各种形状。
可以在桌⾯上添加⼩部件,如⽇历、便签、性能监视器等。
Linux的各种桌⾯环境都提供任意定制所有快捷键的功能,由于快捷键可以绑定为执⾏命令,⽽命令⾏可以做任何事
情,因此你可以⽤快捷键做⼀切。
Windows和Mac OS也提供⼀定程度上修改快捷键的⽅法,但总有许多是改变不了的。
在Windows和Mac OS上,你同样可以使⽤快捷键来执⾏命令。但基于之前所说的Linux命令⾏更好⽤的优势,
这⽅⾯仍然是Linux胜出。
⽼牌开源软件通常会提供更多更细致的选项来控制软件的各项功能。仍然以快捷键举例,如KDE家族中所有软件都提
供修改软件中所有快捷键的⼿段。
漂亮。
如果想要漂亮,你需要安装更偏向于美观的KDE Plasma或Gnome桌⾯环境,⽽不是更偏向于简约和实⽤的xfce和i3等桌⾯环
境。
这⾥所说的漂亮仅是相对于Windows⽽⾔。如果与Mac OS的设计⽐较,应当说各有千秋。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前⽂已经说
过,KDE Plasma和Gnome上都有⾼度还原Mac OS设计的插件和主题。
如果⽤⼀个词概括Windows桌⾯环境的设计风格,笔者认为是“商务”;⽽如果⽤⼀个词概括KDE Plas
ma或Gnome桌⾯环境的设计风格,笔者认为是“现代”,除此之外没有其它词能更好地概括。这是因为KDE Plasma和Gnome默认的设计风格永远追随着现在最流⾏的风格,同时伴随着流畅⽽符合现代审美的特效。
你也可以通过修改主题和使⽤插件来使⽤⼀些复古风格。当然,主题商店⾥还有许多设计师设计的各种风格主题免费下
载。为什么不收费?因为这是开源之风。Linux中处处吹着开源之风。
对普通⽤户⽽⾔⼏乎没有中病毒风险。
你可能会注意到每⼀台使⽤Windows的电脑⼏乎都会安装杀毒软件,但你很难发现有哪台使⽤Linux的个⼈电脑安装了杀毒软
件。事实上,正因为⽬前个⼈电脑市场上⼤多数⼈在使⽤Windows,因此针对个⼈电脑的Windows开发的病毒远远多于针对个⼈电脑的Linux开发的病毒。针对Linux的病毒⼤多⽤于感染Linux服务器,⽽这与个⼈电脑⽆关。
把这⼀点放在最后的原因是,在现代杀毒软件的加持下,Windows⽤户通常也不会感染病毒了,因此这并不是很值得⼀提的优
点。
不过电脑上时刻有个杀毒软件在吃性能,这岂不相当于它在浪费你买电脑的钱?
对于纯Windows⽤户⽽⾔,提及“操作系统”,他们可能只能想到从中国家喻户晓的Windows XP到号称“Windows最后⼀个⼤版本”的Windows 10这样⼀些Windows系列系统。稍微⽼⼀些或对计算机史有⼀定了解的⽤户可能还知道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最早的成功⾥程碑Windows 95,以及后续的Windows 98、Windows 2000等。Windows在个⼈电脑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以及这种线性发展的版本也许给了⼀些⽤户以错觉,让⼈认为其它操作系统就也应该是这样的线性分布,版本越来越⾼⽽已。但Linux则不然。
当我们说到“Linux系统”时,实际上我们说的是使⽤了Linux内核的所有操作系统,Linux只是它们使⽤的内核名称⽽已。在Linux内核的基础上搭配各种不同的系统关键软件以及⽤户常⽤软件,就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Linux发⾏版。据的数据,⽬前约存在600种Linux发⾏版,⽽其中500种⼀直在保持更新。之所以Linux系统能够有如此庞⼤的家系,主要还是因为Linux是⼀个开源⽽稳定的内核,同时Linux开源社区的⼒量⼜⾜够强⼤,世界上众多优秀的程序员共同或独⽴地使⽤和进⼀步开发Linux,造就了现在百花齐放的景象。
何谓软件包?⼀个软件包就是⼀些分散在各个位置的⽂件,这些⽂件属于同⼀个软件,能合作完成⼀
定的功能。⼀个Linux系统可以说整个就是由各种软件包构成。系统内核是⼀个软件包,系统的各个关键组件是若⼲软件包,⽤户⽤到的其他软件也都是软件包。以软件包管理系统让整个系统的安装和管理逻辑变得清晰,因为你只要在硬盘上划出⼀个⽂件系统,然后在上⾯安装各种软件包就可以装好整个系统。⼀个软件的运⾏可能需要另⼀个或另⼀些软件的⽀持,这种关系通过软件包之间的“依赖”关系来定义。Linux上的软件管理通常都会引⼊软件包之间的依赖这个概念,从⽽当你想要安装某个软件时,软件包管理器能够⾃动到这个软件所依赖的软件,然后全部帮你装好。使⽤“依赖”概
念也有助于节省磁盘空间,因为当多个软件都需要同⼀个软件的⽀持时,它们所依赖的软件只需要安装⼀次,⽽不是每个软件都⾃带⼀份。与之相⽐,Windows系统下⽤户很少遇到软件间依赖的关系,这是因为Windows提倡软件⾃带⾃⼰的所有依赖软件。Mac OS则更甚,它强制要求软件⾃带⾃⼰的所有依赖软件。因此Linux⽤户通常会发现Linux系统下的软件包⽐Windows和Mac OS上的相同软件要⼩。不过与之相对地,软件包之间产⽣依赖关系也有⾃⼰天⽣的缺点:版本冲突。例如若软件A需要软件C的1.0版,⽽软件B需要软件C的2.0版,这样的依赖关系在Linux系统上就难以解决(并不是完全⽆法解决。⼀些常见的容易产⽣版本冲突的软件包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情况,从⽽为⾃⼰的每个版本使⽤了不同的软件包名。例如gcc有gcc-6、gcc-7等软件包,以便其它软件依赖⾃⼰的特定版本)。⽽在Windows或Mac OS 下,由于每个软件⾃带⾃⼰依赖的软件,所以互相之间⼏乎不会造成冲突。
既然软件包之间存在依赖关系,那么就应该有⼀个统⼀的机构来管理所有软件包的信息和它们之间的
依赖关系,否则如果某个软件包A说⾃⼰依赖软件包B,⽽你发现好⼏个软件包都叫做B,你应该安装谁呢?现在常见的Linux发⾏版的社区都将统⼀管理软件包信息做到了更极致的地步:统⼀管理软件包资源。发⾏版的官⽅维护团队(也许是公司,也许是开源社区)建⽴了⼀种特殊的⽹络服务“软件源”,上⾯存储着多数常见软件的安装包和相关信息,⽽系统上的软件包管理器只要连接软件源就可以下载到⽤户希望安装的软件。这就是Linux⽤户往往仅⽤⼀条命令就能安装想要的软件的原因。因为官⽅软件源通常接受的访问请求数量巨⼤,⽹络资源⼗分紧张,所以也有⼀些机构为了满⾜⼤众需要建⽴了“镜像源”。镜像源就像镜⼦⼀样复制了官⽅源的全部内容放在⾃⼰独⽴的服务器上,所以⽤户可以设置⾃⼰的软件包管理器不去从官⽅源⽽是从镜像源来下载软件,这可以有效减轻官⽅源的⽹络压⼒,同时从离⽤户⽐较近的镜像源下载软件⼀般也能⼤⼤提升下载速度。
话题回到发⾏版的⽐较上来。不同的发⾏版家族有着⾃⼰的软件包管理器和软件包管理⽅式,⽽软件包管理⽅式⼜影响着软件包的更新⽅式。这⾥只⽐较Ubuntu与Manjaro。
Ubuntu属于Debian家族,使⽤dpkg和apt来进⾏软件包管理。在Debian家族中,dpkg专门⽤于安装和卸载软件包,⽽不负责解决依赖关系。解决依赖关系是apt的⼯作。尽管有许多细节上的问题没有办法⼀⼀提及,但⼤致上apt会将软件包之间的依赖关系定义为“软件包A的x.x 版依赖软件包B的y.y版⾄z.z版”这样的形式,然后当你希望安装软件包A的x.x版时,apt将⾃动为你安装软件包B的y.y版⾄z.z版中的某⼀个版本(⼀般是其中的最新版)。当你想要安装的软件包A与其它软件包C共同依赖于软件包B,
但依赖的版本不同(即发⽣版本冲突)时,apt 会建议你卸载掉造成冲突的C。此外,当软件源上的软件包有新版本时,apt允许你只更新⼀部分软件包,⽽保持另⼀些软件包不被更新。这也就是说在Ubuntu⽤户的电脑上总有可能存在着从系统⼤版本发布以来软件源上出现过的每⼀个软件版本。在这样复杂的版本依赖关系下,当你安装了⼤量软件时出现版本冲突的概率⼀点都不⼩。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发⽣(也出于稳定性考虑),Ubuntu采⽤⼤版本更新⽅式,每年发布⼀个⼤版本。在每⼀个⼤版本上,Ubuntu运营公司(Canonical,下称“公司”)都管理⼀个独⽴的软件源,这个软件源只给这⼀⼤版本提供软件。这⼀软件源上的软件版本基本都经过公司测试,可以保证互相兼容不冲突,同时也由于经过这种精⼼的组合,所以这⼀软件源上的软件版本有时并不是软件的最新版。软件源上对软件的更新也⽐较谨慎,通常只进⾏不破坏依赖关系的⼩幅更新和打安全补丁,不会为了引⼊最新版⽽破坏原本的依赖关系。⽽Ubuntu的每个新的⼤版本发布,本质上都是公司尽可能地将软件源中的软件版本升到⽬前的最新,并且保证它们互相兼容。
Manjaro属于Arch家族,使⽤pacman进⾏软件包管理。Arch家族以⾼可定制性和滚动更新⽽闻名(尽管这两项特性都不是它独有的),⽽Manjaro⼜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户友好的发⾏版。何谓滚动更新?滚动更新就是系统中的所有软件包总是保持最新,不允许⽤户只升级⼀部分软件包⽽不升级另⼀部分软件包。同时,滚动更新的系统不存在“⼤版本”的概念,因为每⼀次软件升级都是将系统中所有软件包升级到最新,因此每⼀次软件升级都是⼀次系统更新。系统更新是连续不断的,“滚动”进⾏的。
Ubuntu⽤户可能习惯于Ubuntu每两年发布的LTS(长期⽀持版),⽽每两年重装⼀次新系统(众所周知Ubuntu⾃⼰的系统更新功能不尽⼈意,还是重装来得快捷安全),从⽽使⽤最/较新版的软件,⽽Arch家族不是如此。Arch⽤户每时每刻使⽤到的软件⼏乎都是最新版。这得益于Arch家族,⼜或者说pacman软件包管理器使⽤的依赖管理策略:只考虑软件包间依赖,不考虑版本依赖。这边对依赖关系的定义是简单的“A依赖B”的形式,与版本⽆关。因此,软件源上只需要保留最新版软件,并且保证最新版软件之间互相兼容即可。这种做法⼤⼤减⼩了测试⼯作量,同时打包软件放在软件源上⼜⼗分轻松,因此Arch软件源包含的软件数⼗分庞⼤,同时⼜时刻保持最新。这样做的缺点则在于当最新版软件包⽆法互相兼容时,pacman⾃⼰不会主动去解决问题(因为⽆法解决),⽽是直接报错,把问题抛给⽤户⾃⾏解决。另⼀些情况下最新版软件包之间⽆法互相兼容,但pacman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于是就造成⽤户更新完软件后发现软件⽆法正常运⾏,严重者(例如出问题的软件包是系统内核)可能导致系统⽆法启动(也就是所谓的“滚挂了”)。这就需要⽤户有⼀定的Linux知识以及搜索引擎使⽤能⼒来解决。
幸运的是,这种事即使在Arch系统上也不常发⽣,⽽且Manjaro为避免这⼀问题⼜加⼊了⼀层保护:建⽴Manjaro⾃⼰独⽴的软件源,⽽其内容延迟继承⾃Arch软件源。众所周知,Arch系统⽤户通常技术⼒强⼤,因此当Arch软件源上的软件包出现不兼容问题时,他们往往能第⼀时间发现并解决。因此Manjaro软件源选择在Arch软件源更新⼀段时间后再将Arch软件源的新内容搬到⾃⼰的软件源上。这
样做既使得⽤户能⽐较及时地享受到最新版软件,⼜可以在最新版软件出现问题时由Arch系统⽤户预先探雷,⼤⼤降低了Manjaro软件源上出现软件冲突的概率。
关于Arch家族,需要介绍的另⼀项巨⼤优势是AUR(Arch User Repository,即Arch⽤户软件仓库)。AUR整体来说是⼀个软件安装脚本集散地,但它与软件源不同:软件源由发⾏版官⽅公司或社区维护,⽽AUR是⼀个由社区成⽴,且任何⼈注册帐号后都可以上传⾃⼰制作的软件安装脚本的地⽅。由于Arch系统提供了makepkg等⼀系列⼯具,使得软件安装脚本的制作和使⽤⾮常便利,再加上Arch⽤户普遍的⾼技术⼒和开源精神,以及纯粹的软件安装脚本并不涉及软件使⽤协议问题,这⼀切因素导致AUR成为了(就笔者所知)世界上最⼤的Linux软件安装脚本集散地。截⾄⽬前,AUR上共有64905个软件包,这⼏乎代表着只要⼀个软件有Linux版,你就可以在AUR中到它。此外,有⼀些软件(如yay)实现了从AUR下载脚本并安装软件的全⾃动流程,因此在Arch家族系统上安装软件或许是你使⽤Linux以来最美好的体验。尤其对于Windows⽤户⽽⾔,笔者可以说已经很久没有为了安装软件⽽打开浏览器,也很久没有为了从⼀⼴告链接中到真实下载地址⽽眼睛痛了。
此外还应该介绍的是桌⾯环境。对于Windows和Mac OS⽤户来讲,所谓“切换桌⾯”也许就意味着切换桌⾯壁纸;⽽对Linux⽤户⽽⾔,“切换桌⾯”是真的换⼀个桌⾯。这不是在指虚拟桌⾯那种多屏幕技术,⽽是指包括程序菜单、任务栏、窗⼝边框,以及窗⼝管理⽅式在内的所
谓“桌⾯环境”。习惯了图形化界⾯的⽤户或许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软件给了你桌⾯,给了你同时操作好⼏个窗⼝的能⼒。在Windows上这就是,⽽在Linux上这就是Gnome、KDE Plasma、Xfce甚⾄i3等若⼲种桌⾯环境。桌⾯环境给了你任务栏,给了你系统托盘,给了你窗⼝边框以及多窗⼝管理⽅式。根据喜好不同,你在Linux上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桌⾯环境,只需要简单地安装⼀下就可以。Ubuntu⽤户应该很熟悉Gnome,因为这是Ubuntu⾃17.04以来提供的默认桌⾯环境。笔者曾经作为Ubuntu⽤户时也对Gnome赞不绝⼝,但实际使⽤过KDE Plasma后只能说出⼀句“真⾹”。Gnome最为⼈称道的是由⽤户制作的丰富的插件,通过插件你可以让顶栏半透明,可以实现如Mac OS⼀样的Dock,可以在桌⾯上添加各种⼩部件等等,我想每⼀个使⽤过Gnome的⼈在第⼀次打开Gnome插件仓库时都对桌⾯究竟能怎样定制产⽣了远超以往的想象。⽽KDE Plasma则不同,它的插件仓库并不如Gnome⼀般丰富(这可能得益于Gnome插件可以直接⽤javascript 来写),但它原本就集成了⼀些Gnome中最常被使⽤的插件功能。此外,通过适当的定制,KDE Plasma桌⾯能够⼗分接近于Windows桌
⾯,这也让刚刚迁移过来的Windows⽤户能保持⼀定的习惯。除了两⼤桌⾯环境Gnome及KDE Plasma以外,如果你的电脑配置不⾼,你还可以选择Xfce或这种i3这样的轻量级桌⾯环境。它们追求的并⾮功能丰富,⽽是简洁稳定。平⼼⽽论,Gnome和KDE Plasma都有偶尔崩溃的时候。论崩溃频率,可能KDE Plasma更⾼⼀些(即便如此也不过是中度使⽤下⼀个⽉⼀次的样⼦),但论崩溃后的恢
复难易度,应该说Gnome更⿇烦⼀些。在Gnome上桌⾯⼀旦崩溃,你可能会看到桌⾯卡死或跳回登录界⾯。如果桌⾯迟迟没有反应,你甚⾄可能需要强制关机。但在KDE上,桌⾯崩溃时通常不会有太⼤的负⾯效果,你需要做的只是预先定义⼀个重启桌⾯的快捷键,然后在桌⾯崩溃(或者你觉得桌⾯表现得不太正常)时按下它,桌⾯就会恢复正常,⽽你之前打开的程序全部都会正常保留。如果追求稳定性,就应该选择Xfce或i3这样的桌⾯环境。不过由于i3的操作⽅式过于硬核,也许不适合⼀般⼈使⽤。
长篇⼤论的废话就说到这⾥,接下来开始安装教程。
⾸先是下载
打开Manjaro官⽹上的下载页,你就能看到选择⾃带桌⾯环境的页⾯。Manjaro提供的⾃带桌⾯环境包括Xfce、KDE Plasma和Gnome。如果你没有读刚刚长篇⼤论的废话,这⾥笔者推荐你安装KDE Plasma版本。不过不论如何,反正装好系统以后桌⾯环境都可以⾃由安装和切换的。
如果你看到的版本与笔者的截图中不同,可能是因为本⽂发布后Manjaro进⾏了更新。这⽆关紧要,因为以下步骤基本不会随系统版本⽽变化。
进⼊下载页后只能选择下载64位版本。在下载按钮下⽅还有⽂件哈希值,⽤来检查你下载的⽂件有没有错误。懂⾏的读者可以⾃⼰算⼀下,不过会算哈希值的读者⼤概并不需要来看这篇教程吧。
此外还有⼀个“Download Minimal”⽤于下载“最⼩安装版本”,这个版本只提供了最基础的系统组件,此外的软件基本都没有提供。这适合于⼀些⽐较特殊的⽤途,我们这⾥不推荐。
下载完成后会是⼀个.iso⽂件,我们不需要对它进⾏任何操作,只要继续往下看教程就可以。
然后是安装
这⾥我们分为三种情况考虑。也许你正在学习Linux,所以打算将Manjaro安装到虚拟机中;也许你打算挑战⼀下,直接将Manjaro安装在⾃⼰的电脑上与Windows共存,成为双系统;也许你打算直接给⼀个电脑装单系统Manjaro。本⽂对这三种情况都会涉及,其中后两种都归类到“在真机上安装系统”。
如果你使⽤虚拟机(以Virtual Box为例)
在此不再介绍虚拟机软件的安装⽅法。
⾸先点击Virtual Box界⾯上的“新建”来创建⼀个新的虚拟机。
打开创建界⾯以后,我们切换到专家模式,来⽅便地⾃定义各种选项。
在专家模式任意填写⼀个⾃⼰喜欢的虚拟机名称(这⾥填写了Manjaro),然后选定操作系统版本。Vi
rtual Box在你填写虚拟机名称时会⾃动猜测你想要安装的操作系统,不过它有时猜的不对。由于Manjaro是Arch家族的成员,因此我们选择Arch Linux (64-bit)。内存⼤⼩可以⾃定,⼀般⾄少需要1G,正常可以给它2G。我的物理内存共有16G,所以可以⼤⽅地给它4G,即4096MB。然后,我们选择“现在创建虚拟硬盘”,并下⼀步。
在虚拟硬盘的创建界⾯,主要需要调整的是虚拟硬盘⼤⼩。如果只⽤于编程⼯作,⼀般20G已经⾜够。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虚拟硬盘在创建后想要扩⼤容量⽐较容易,但⼀般不能缩⼩容量。好在Virtual Box的虚拟硬盘⽂件的⼤⼩是动态增长的,⽤多少占多少,不会⼀开始就直接夺⾛你20G的硬盘空间,所以也可以设置得更⼤⼀些。
全部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给虚拟电脑加载刚刚下载的系统安装盘镜像来安装系统。
右击刚刚创建的虚拟电脑,选择“设置”,然后进⼊“存储”选项卡,点击列表中的“没有盘⽚”(也就是我们的虚拟光驱),在右侧点击光盘图标,选择“选择虚拟盘...”,然后到我们下载的系统安装盘镜像,最后选中“演⽰(Live)光盘”。所谓的Live光盘就是提供了⼀个光盘操作系统(或U盘操作系统),让你插⼊光盘(U盘)开机后就可以打开⼀个迷你的操作系统,然后执⾏后续的操作。这种Live系统⼀般也在电脑上安装的操作系统损坏时作为另⼀种电脑启动⽅式,让电脑启动进⼊Live系统,从⽽能够修复电脑。
⼀切搞定之后我们在虚拟机主界⾯左侧列表⾥双击刚刚创建的虚拟机来启动它。需要注意的是数字⼩键盘有可能⽆法在接下来的安装过程中使⽤。如果你发现⼩键盘⽆法输⼊数字,你可以使⽤键盘上字母区域的数字键。
之后的过程见下下节“安装过程”。
如果你希望在真机上安装
安装前总要提醒的话:备份!备份!还是备份!如果你还打算保留这台电脑上的数据,那就⼀定要备份。安装系统的过程中⼀个不⼩⼼,也许就会清空你硬盘上的数据。
下载好系统安装盘镜像后,使⽤U盘安装盘制作⼯具将镜像⽂件烧录⾄准备好的U盘(U盘容量最好不⼩于4GB)。
在希望安装系统的电脑上,如果你希望保留这台电脑上原来的数据,那么你应该使⽤系统⾃带的磁盘管理软件(或其它分区软件)划出⼀块⽤来安装Manjaro的空间,并让它保持“未分配”状态。这时,你最好记住你Windows上各个分区的⼤⼩,以及你刚刚为Manjaro预留的“未分
配”空间的⼤⼩。如果你不希望保留这台电脑上原来的数据,那么可以不专门划分空间,⼀会安装时直接清空整个硬盘。
把希望安装系统的电脑关机,然后插⼊U盘,开机。开机过程中应反复按F2或F12等键,这⼀步需要按的键与电脑品牌有关,最终应当进⼊⼀个启动选项界⾯,使⽤⽅向键选择从U盘启动(可能是Generic Flash Disk等字样),然后将进⼊系统引导界⾯。之后过程见下节。
安装过程
接下来的过程笔者是在虚拟机中进⾏(便于截图),但真机安装系统时也完全类似。
进⼊引导界⾯后,这个界⾯会持续10秒钟然后⾃动选择默认选项。这时推荐按⼀下上或下⽅向键来取消计时,然后再来仔细执⾏接下来的步骤。
可以看到界⾯中可以选择时区(tz)、键盘布局(keytable)、语⾔(lang)、驱动(driver),最后也提供了启动系统(Boot)的选项。⾸先我们按⽅向键选中时区选项然后按回车键进⼊,选中Asia(亚洲),回车,然后选中Asia/Shanghai(亚洲/上海),回车。如果你处于其它时区,可以按⾃⼰的需求调整。
键盘布局⼀般不需要调整。语⾔我们选择中⽂-zh_CN(即简体中⽂)。
关于驱动,如果你在真机上安装,并且真机上有NVIDIA显卡,那么建议你选择nonfree选项,否则可以直接选择free选项。
最后选择Boot选项启动系统。
稍等⼀会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漂亮的KDE桌⾯(如果你使⽤虚拟机,那么由于屏幕尺⼨原因,你可能看不到桌⾯),以及“Manjaro Hello”程序:
在启动安装程序之前,建议先给电脑联⽹(当然不联⽹也可以安装)。如果你使⽤的是虚拟机或者台式机,那么通常不需要特别配置;如果你正在笔记本上安装系统,你可能需要在任务栏⾥连接WiFi。
连接⽹络后,直接点击下⽅的“Launch installer”启动安装程序。当然如果你不⼩⼼关掉了“Manjaro Hello”程序,也可以在桌⾯上到Install Manjaro Linux图标,双击它也可以启动安装程序。
安装程序启动后如下图。语⾔已经默认设置成了简体中⽂,因此我们直接点击“下⼀步”。
时区仍然需要重新设置⼀遍。我们选择“Asia”(亚洲),“Shanghai”(上海)。然后点击“下⼀步”。
键盘布局保持默认即可,直接点击“下⼀步”。
然后我们来到了分区配置界⾯。
分区是⽐较关键的⼀步。你应该认真阅读接下来的说明。
如果你按照本⽂的上上节配置了虚拟机,正在虚拟机上安装系统,那么可以选择“抹除磁盘”,然后直接点击“下⼀步”,并进⼊⽤户配置界⾯。如果你正在真机上安装系统,并且已经完全不希望保留原来硬盘中的所有数据,你也可以选择“抹除磁盘”,然后直接点击“下⼀步”。
如果你正在真机上安装系统,但你希望保留硬盘上已有的数据,你可能会看到“与Windows系统共存”之类的选项,不过笔者仍然建议选择“⼿动分区”,并且点击“下⼀步”,进⼊如下的界⾯:
由于笔者的图⽚是在虚拟机中截的,所以图中没有任何分区。但实际上你应该能看到若⼲Windows中的分区。如果你的电脑有不⽌⼀块硬盘,你还可以在界⾯上⽅的下拉菜单⾥选择每⼀块硬盘观察它的分区情况。辨别Windows分区的技巧是观察“⽂件系统”⼀列的内容,通常凡是NTFS类型的都是Windows上的分区,此外也可能是FAT32类型。不过如果你记下了Windows上各分区的⼤⼩,也可以借此辨别。
这⾥先介绍⼀下Linux中挂载点的概念。当然不知道这些概念并不影响你按照教程装完系统,但知道后你可以按⾃⼰的喜好修改下述的分区和挂载设置。
在Windows中,⽤户可以看到C盘、D盘、E盘等所谓“分区”,每个分区下⼜有若⼲⽬录。可以说Windows下是先有分区,再有⽬录。⽽Linux下则不同,是先有⽬录,再有分区。Linux中⾸先规定整个⽂件系统的根⽬录是“/”,也就是⼀条斜线,然后在根⽬录⾥有usr、lib等⼦⽬录。规定好具有这些⽬
录结构后,最后确定每个⽬录占⽤哪⼀块分区的空间。所以不论你给你的Linux系统如何分区,系统的⽬录结构永远是⼀样的。“挂载点”就是指定⼀块分区应该被哪个⽬录使⽤。例如⼀块分区的挂载点是“/usr”,代表着/usr⽬录下的所有⽂件都存在这块分区⾥。由于根⽬录下的⽂件总要放在某个分区⾥,所以⼀定需要有⼀个分区的挂载点是“/”。此外的挂载点就⽐较随意。注意当给⼀个分区设置的挂载点为某个⽬录时,这相当于是它祖先⽬录挂载点的例外情况。例如你给分区A设置挂载点“/”,给分区B设置挂载点“/boot/efi”,这表⽰根⽬录“/”下的所有⽂件都存放在分区A,但“/boot/efi”下的⽂件需要存放在分区B。
为什么要分出好⼏个分区然后设置不同的挂载点呢?这可能是出于系统需要,也可能是出于⽤户习惯。就系统需要⽽⾔,例如现在多数电脑均使⽤UEFI引导模式启动系统,这就需要系统中有⼀块推荐为512MiB⼤⼩的分区作为启动分区。⽽Linux的启动分区中应该是/boot/efi⽬录下的⽂件,所以需要专门划分出⼀块512MiB⼤⼩的分区挂载到“/boot/efi”上。就⽤户需要⽽⾔,例如⼀些⽤户出于某些原因需要经常重装系统,但他/她⼜希望保留⾃⼰的个⼈配置(例如桌⾯壁纸、浏览器历史记录、保存的密码、听的⾳乐等等)。Linux中每个⽤户的个⼈⽂件都存放在/home⽬录下(除⾮特殊设置过),所以只要重装系统时能保留/home⽬录的内容,就可以保留全部个⼈配置。因此我们可以在第⼀次安装系统时为/home挂载⼀个单独的分区,之后重装系统时只需仍把这个分区挂在/home上,并且让安装程序不格式化这个分区,就可以达到⽬的。
如果你是⼗⾜的⼩⽩,读到这⾥仍然对⾃⼰适合什么样的挂载⽅案没有感觉,那么不妨直接按照以下笔者给出的最简⽅案进⾏。
到达分区界⾯后,这⼀步的关键是到“空闲”分区,也就是你之前为Manjaro划出的空间,选中它,然后点击“创建”,分区⼤⼩填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