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扁形动物是五四学制鲁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中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扁形动物的要求是概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腔肠动物相比其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复杂、完善,和线形动物相比它又没有真正的体腔,所以它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腔肠动物的结构特征既有继承又有进化,启下是为教材下一节学习三胚层有体腔的线形动物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生活经验上,学生大多对扁形动物缺乏直观的了解,原因是扁形动物大多营寄生生活,少
数营自由生活的种类(如涡虫)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而学生生活环境中小溪、河流又常常因为被污染而不容易看到涡虫,所以,本节课到活体涡虫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途径。
在知识经验上,初三学生经过了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具备一定分析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形象思维,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引导。
另外,现在的中学生是很有主见的,因而要适当为学生制造机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小溪流中寻涡虫,依据导学案上网搜集有关涡虫、绦虫、血吸虫、华枝睾吸虫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汇报,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涡虫的身体结构了解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课前上网搜集关于猪肉绦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的相关资料了解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涡虫的身体结构特点,掌握观察动物的一般方法。
2.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病等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钢刀杀不死涡虫,污水却可以将涡虫置于死地的了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教材中对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的介绍,体会“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认识到养成良好饮
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了解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比较水螅和涡虫,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2. 通过学习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体会“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策略
.方法与手段:问题诱导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谈话法、比较法
.
学法指导: 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教师:活体涡虫、PPT课件、相关的视频、评价表等。
学生:复习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及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上网搜集涡虫、猪肉绦虫、血吸虫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网络前端需要学什么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扁形动物》,首先,给大家介绍第一位新朋友……”
该环节不但像变魔术一样把活体涡虫展示给学生,而且把采集过程的视频也呈现给学生。
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观看活体涡虫以及采集涡虫过程的视频,了解涡虫的生活环境。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怕困难、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涡虫超强的再生能力。
2、为学生解答课堂上所用活体涡虫的外形为什么与课本插图有差别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涡虫的种类是很多的。
3、通过鼓励学生发言和呈现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涡虫不怕钢刀怕污水的事实。
1、亲自动手实验,了解涡虫超强的再生能力。
2、发现活体涡虫的前端与课本涡虫插图的前端形状不同。明白涡虫的种类也是很多的。
3、积极发言,利用亲身经历及上网查阅的资料以及观看视频,讨论思考涡虫不怕钢刀怕污水的事实。
用涡虫超强的再生能力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用杀不死的涡虫怕污水这一强烈反差,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动物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探究课本第五页前两段,并按照合理的顺序借助放大镜观察活体涡虫,并与课本第3页水螅等腔肠动物的结构对比,讨论以下四个问题问题:
1、涡虫的身体从整体看呈什么形状?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吗?
2、它的前端有什么?它的腹面有什么?它是怎样捕食和消化食物的?
3、涡虫呈怎样的对称形式?这样的体形有什么好处?
4、涡虫和水螅相比,谁更高级?为什么?
仔细观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合作成果。最终在老师的点拨下得出结论:涡虫身体背腹扁平,可以分出前后、左右和背腹,呈两侧对称。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黑的眼点。前端(头部)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外界刺激,使身体做定向运动,身体的两侧和腹面有专门的运动器官。这样的体形使动物的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的运动、捕食和防御。所以与水螅比较,涡虫更高级。
抢答:涡虫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生活还是寄生?
此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掌握科学观察生物的一般方法,学会寻生物之间的区别,逐步体会生物进化的观点。在小组内学会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常见的扁形动物
用课件依次展示血吸虫、猪肉绦虫、华支睾吸虫的图片,设计四道抢答题:
1、这三位新朋友的名字分别是什么?它们和涡虫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2、介绍血吸虫。
3、介绍猪肉绦虫。
4、介绍华枝睾吸虫。
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登台展示自己小组的课前预习以及课堂小组合作成果。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血吸虫、绦虫、华支睾吸虫的生殖器官非常发达,而它们的消化器官、运动器官却很简单甚至完全退化?
2、什么是寄生?什么叫寄生虫?什么叫寄主?
3、为了远离这些可怕的“坏虫”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血吸虫、猪肉绦虫、华支睾吸虫,展示本组的课前预习效果及课堂合作成果,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
1、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2、像猪肉绦虫那样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获取现成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得到利益的生物叫寄生虫,遭受损害的生物叫寄主。
3、为了免受猪肉绦虫等寄生虫的感染我们应该做到:
(1)不食用生的肉制品和鱼虾;
(2)切生、熟肉的刀和砧板要分开;
(3)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
(4)食用螺类时要高温灭菌;
(5)尽量避免接触有钉螺的水域。
一、师生角换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使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总结出预防寄生虫病的措施,并认识到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概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利用课件展示常见扁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本堂课内容归纳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回顾对多种扁形动物的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归纳总结出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背腹扁平。
2、两侧对称。
3、有口无肛门。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关注扁形动物与人类关系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整堂课内容,小组合作归纳总结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本堂课内容,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出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会寄生在人、畜体内,使人患病。
2、营自由生活的涡虫有超强的再生能力,在医学领域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盘点收获反思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谈自己在本堂课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善待朋友,重视环保,心怀感恩,拥有一个快乐美好的人生。最后,让学生完成本节的测评练习。
积极发言,畅谈自己在本堂课的收获,然后完成测评练习。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反思能力,检测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采集、观察、研究涡虫的再生。
把自己课堂上观察、研究的涡虫做好记录,或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采集、观察涡虫,进一步了解涡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超强的再生能力。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板书设计
扁形动物
                            三角涡虫
一、代表动物——涡虫                          朋友
二、主要特征:              细形山地涡虫      环保
1、背腹扁平                                    感恩
2、两侧对称
3、有口无肛门
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会感染其他生物和人类,使人、畜患病。
2、营自由生活的涡虫有超强的再生能力,在医学领域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初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生物科学素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我在本节的教学中打算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课前上网查阅资料,课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体验互动”,然后“感悟反思”,最终不但获取知识,而且提高能力。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认识扁形动物,在生活经验上,学生大多对扁形动物缺乏直观的了解,原因是扁形动物大多营寄生生活,少数营自由生活的种类(如涡虫)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而学生生活环境中小溪、河流又常常因为被污染而不容易看到涡虫,所以,本节课到活体涡虫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途径。
在知识经验上,初三学生经过了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已经了解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
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在能力方面,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虽然具备一定分析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形象思维,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