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维创新:后疫情时代中国图书出版 产业发展进路
◎刘锐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200240)
I摘要】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图书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变局。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图书出版产 业的全面转场、升维创新之旅。以链接、赋能和跨界为核心,中国图书出版此态和整体思维方式出现颠覆式变革。
后疫情时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转型之旅不会止步,需从制度建构、内容策划、盈利模式、技术革新等方面入手,
破解升维创新迷局,在数字化征程上不断迈进。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图书出版业升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87 (2021 ) 3—024-07
IDOI110.13786/jkil4-1066/g2.2021.3.003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文明与瘟疫、疾病等如 影随形。瘟疫、疾病不仅带来身体的疼痛,经济社会 发展的消退、停滞,甚至可能引起人类文明的变迁。历 史上如日中天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都 曾经因为席卷而来的瘟疫而先后衰落,进而走向崩溃。然而,瘟疫与疾病在摧毁人类文明成果之时,亦催生大 批文艺产品,给图书出版行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人类历 史上,《十日谈》《时期的爱情》《死于威尼斯》《鼠疫》等都是以瘟疫和疾病为主题的经典之作。进入 21世纪,我国历经了两场影响时间较长、波及范围广泛 的传染性疾病,即2003年的非典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在这两场疫情面前,中国图书出版业尽管遭遇了短暂的 业绩下滑,线下图书销售受到影响,但也为图书业增加了 新的主题,激发了读者需求,并加速了转型升级之旅。
2003年,图书出版业受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 影响较小,属于高速增长期。如今正处于从传统出版到 融合创新的转型期、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调整期、从生产制造型到知识服务型的升级期。11]据统计,非典期间共有60多家出版社出版过有关防治非典的图 书,共150余种,而且发行量以数十万计。如果说2003 年非典疫情期间主要是国内出现以疾病为主题的系列图 书出版高潮、图书营销发生革新的话,电商的快速崛起 也使原来不温不火的网络图书销售迎来了春天。2020年 的新冠肺炎疫情则使图书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突破和 变局。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图书出版业的全面转场、升维创新之旅。受疫情影响,我国图书出版业态和整体 思维方式出现颠覆式变革。这是我国发展到全面拥抱互 联网、走进数字经济新时代的行业格局、业态大变革,代表着中国图书出版业升级至“互联网
+ ”背景下的产 业思维新阶段,即在重点发挥社会效能、传递社会正能 量的同时,积极围绕用户需求,密切关注产业链供求关 系和实现细节,并结合技术、环境、流量等元素,实现 产业收益最大化。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已得到基本控制,图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17ZDA044 )
作者信息:刘锐( 1982—),女,河南泌阳人,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文化产业、舆论学。
024| 编辑之友.Editorial Friend |2021.3 | 4k j
出版业正逐步复苏,但中国图书出版业的转型之旅不会 因此止步。基于此,本文将对疫情影响下我国图书出版 业转型发展、升维创新策略进行总结梳理,并据此探究 后疫情时代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进路,寄望为我国 图书出版业与时倶进、乘风破浪,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 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升维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在出版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出版业正进行
着一 次从内容、产品到模式、业态的全方位创新。其中,基 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知识服务成为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重 要方向。[31然而,受制于传统思维和运行惯性,数字化 转型动力不足、步伐迟滞的问题依然严重。突如其来的 新冠肺炎疫情犹如强力催化剂,推动并加速了我国出版 机构从内容提供商向知识服务商的角转变。在这一转 型升级过程中,出版机构转变原有思维模式,积极进行 产业升维创新,取得了富有价值的探索性成果,所使用 的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
1.链接策略
所谓链接策略即变点状思维为网状思维,打破原来 由作者、出版机构、印刷厂、物流公司、分销商、零售 商等组成的分散的出版产业链条,以用户为中心,直接 面对用户,再造生产流程,通过掌握用户需求构建全产 业链拓展、全方位运营的产业体系。
(1)链接服务。链接服务是链接策略的第一步,主 要考量的是如何缩短与受众的距离,为其提供更加细致 周到的图书产品服务,提高受众对产品的接触率和购买 率。它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连接,其“本质是有没有改 变体验、提升效率或者是创造出整个业务流程上真正的 增量价值”。t4]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由于线下的图书阅读购买 活动受限,一些出版社采用将自身优质内容免费提供给 广大读者阅读或收听的方式,全方位链接用户。如中信 出版社免费提供3 000多册电子书及600多册有声书,还 面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提供全年的好书快听权益;清华大学出版社为用户开放个性
化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 库——文泉学堂等。而为解决因为疫情带来的图书购 买、配送问题,自2020年3月起,北京超百家实体书店陆 续入驻外卖平台,为读者提供最0分钟的送达服务,通过共享销售渠道,打通了书店与用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随着疫情缓解,人们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这些举措并未烟消云散。相关研究表明,21天就能养成 一个习惯。从疫情暴发、武汉封城至今,中国居民宅家 时间最少的也有一个多月,不少读者在此期间已经养成 了数字阅读/收听的习惯,这些都将成为图书出版发行机 构转型升级、线下与线上业务融合发展的契机。
(2)链接需求。所谓链接需求,即从读者的需要出 发,组织内容生产和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如果说 链接服务还受限于原有生产流程调整和改进的话,链接 需求带来的则是生产流程的再造和颠覆。图书出版机构 的转型不是简单的媒介载体和内容发布方式的变化,而 是重塑出版机构与用户的关系。要“建起以用户为导向 的数字化知识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优质与便利的知识 服务”。[31(7>在这一关系中,用户的需求被充分激活,核 心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切出版服务均以用户为 中心,围绕用户需求、改善用户体验去构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方面,读者对相关图书 阅读的需求大增,这种需求不但包括如何防范新冠肺炎 的相关知识需要,也包括特殊时期如何提升自我、反思 人性和社会等的需要。疫情期间,相关科普类图书热度 较高,少儿经典、文学类图书销售稳定,生活、学习、个人成长类图书出现逆向增长态势,[5]就是这种需求的 典型体现。另一方面,图书需求附带的相关需求应运而 生。比如不同层级学生
北京疫情最新数据在购买教材之余,因在线学习产 生的娱乐、课程以及沟通交流需求,用户的心理疏导、科普、寻医问药需求等。针对这些需求,北京出版集团 第一时间推出“京版云”公益课程,提供数字教材、在 线课程,配套资源等一揽子服务。旗下京版北教文化传 媒股份有限公司还通过国韵承传APP免费提供京剧片段 100段,以及童话故事100个、民乐200首等。河北教育出 版社打造的教辅平台冀教学习APP (小学版)和冀教高 分APP (中学版)累计服务河北省270万师生。人民卫生 出版社则在医学教育、大众科普数字出版等领域不断探 索,如在人卫临床助手、人卫用药助手APP中分别建设 “智能诊疗”“智能问药”系统。
(3 )链接供给。在出版机构向知识服务商转变的过 程中,还需要对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整理、挖掘、发现 和组织。所谓链接供给,主要指与服务的提供者建立连 接,这一过程也是盘活企业资源、形成强大智力支撑的 过程,所有能够为这一行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从业人员皆 为可链接的对象。在服务供给和产业链运转过程中,能 否调动链接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完善服务链条,保
I编辑之友• Kdhorial Friend | 2021.3 | 书业| 025
证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是产业能够良性运行、为用 户创造价值的保障。就图书出版业而言,可链接的对象 既包括图书生产过程中的编辑、校对、印刷等人员,也 包括能够为图书提供素材、第一手资料的相关领域的作 者和专业人员,还包括图书营销、发行等战线的相关人 员。如疫情发生后,众多出
版社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 成出版物编辑突击队,第一时间向公众推出抗疫相关书 籍,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 知识120》更是打出3天组稿定稿,4天上线学习强国、山东教育新闻网、咪咕阅读、喜马拉雅、掌阅等多家网络 平台,5天出版纸质图书的超高速组合拳。除图书出版 环节人员,相关领域的专家、医生等也成为图书出版的 链接对象。比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就与“网红医生”、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合 作,分别出版了《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四川科学技术 出版社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专家合作,策划出 版了《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等。而在图书 营销环节,一些图书机构也同样花样别出。如四川人民 出版社由营销中心人员和图书编辑组成直播团队,在天 猫的新华文轩网上书店进行网络直播,轮流推介图书;部 分出版社或书店还开启了老总亲自下场直播带货模式。
2.赋能策略
赋能原为心理学词汇,意为通过改变态度、言行和 环境,给予他人正能量。后被用于经济管理学中,指的 是企业通过扁平化的运作、去中心化的组织方式,最大 限度赋予员工自主工作的权力,激发个人才智和潜能。在当今“互联网+ ”的浪潮下,各行业都无可避免地卷 入技术的漩涡,赋能又被赋予了新内涵。日新月异的互 联网等新媒体技术不但重塑了行业的发展业态、标准和 环境,更形塑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出版业自连接 互联网以来,经历了艰难的磨合和探索过程。信息技术 不断进步,信息
传播渠道多样化,读者阅读需求也随之 多元化,传统出版业尚在探索如何以电子书、数据库 等数字方式提供知识产品,又面临提供知识+服务产品 的知识服务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新冲击。%如何形成适应 “互联网+ ”时代的出版发行新模式至今仍是不少出版 机构面临的难题。“互联网+ ”不是“+互联网”,不 是将传统纸质版的东西简单迁移到网络上的物理反应,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 作用,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 经济发展新形态”的化合反应。[7!可喜的是,疫情影响
026|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t*nd | 2021.3 | 书业|下,不少出版社在谋求“互联网+”方面做出了积极探 索和创新。
(1)技术赋能。麦克卢汉的媒介观认为,媒介即尺 度,“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行为标准和 方式,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而环境又影响着 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雨后舂笋般涌现的互联网 技术再造的不仅是外在包装、形式,更重塑了产业发展 业态,营造了全新的产业发展环境。对于疫情下的图书 出版业来说,可以利用多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扩展信息沟通和知识共享服务,重新构建供给和需求两 端供应量。于供给侧而言,充分利用闲散资源,优化存 量,点石成金;于需求侧而言,创造新的增量,为读者 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使用消费场景和体验,吸引更多读者 对出版社及其相关内容产品的关注。如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疫情期间,精心制作抖音视频,涵盖人文趣味知识分 享、作家活动现场剪辑和古诗词讲解等几大板块,受到 网友热烈追捧,抖音粉丝猛增至40万,是开通
抖音号后 受关注度最高、涨粉最快的阶段。除在抖音上发力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开通了快手号、哔哩哔哩号,在 小程序“我的趣练习”上开展了《美顺与长生》《诗经 全注》《红楼梦》等书籍的共读活动,并联合京东、天猫、当当等平台,策划组织了 “汪曾褀先生百年诞 辰”“柏杨先生百年诞辰”等系列直播活动,部分视频 播放量超过700万次。这些活动虽未与变现相挂钩,但 对于塑造出版社品牌形象、扩大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颇有 作用。
(2 )营销赋能。营销赋能即通过多样的营销手段助 力产业发展,解决传统产业营销中面临的痛点和难点。新媒体环境下,营销赋能借助各种类型的新型媒介更加 如虎添翼。一定意义上,营销赋能亦可视为技术赋能在 营销领域的实践和延伸,但与单纯的技术赋能相比,营 销赋能更重视营销给图书出版行业带来的革新和整体改 变。所谓“营销为体,技术为用”,技术搭的台,最终 是为了营销环节能够唱好这台大戏。疫情期间,借助新 兴媒体的力量,众多出版社各显神通,探索图书销售新 渠道、新手段。数据显示,疫情期间,73.21%的出版机 构加大了自媒体营销力度,51.79%的出版机构加大了网 店活动力度,[9]其中,网络直播成为使用最为频繁的营 销手段之一。在疫情影响下,过去作为新书现场发布会 补充的视频直播、语音分享迅速被出版企业采用,线下 推广转战云端,2019年七八月还寥寥可数的图书直播,2020年春天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1Q1早在2〇2〇年1月
21日,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就携其畅销书《薛兆丰经济 学讲义》走进了淘宝主播薇妞的直播间,制造了8万本图 书瞬间被抢购一空的壮举。国内一些头部的出版社或发 行公司也在直播卖书中收获颇丰。
如中信出版集团疫情 期间以平均每天两三场的频率开展了图书直播,内容涵 盖财经、科学、人文、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有关身心 健康、家居生活的直播内容尤受关注,销售转换率甚至 高于同类线下活动。除网络直播外,与相关平台和商家 合作、开展社营销等也成为特殊时期图书营销的主要 方式。如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不但与小猿搜题、曹操专 车、悠贝童书馆等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合作,还尝 试社渠道产品定制,利用米小圈等头部产品在喜马拉 雅平台的流量效应,带动其他腰部文学产品的宣传和销 售;发挥社用户黏性强的特点,实时推出一些契合各 社平台需求的定制产品。[111
3.跨界策略
目前出版企业大都是岛式思维,相对封闭。互联网 时代开放共享的精神与知识服务的发展特性,客观上要 求出版企业积极构建一个生态型知识服务平台,利用企 业自身优势,协同和整合最广泛的外部资源(用户、作 者、书店等),打造一个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和分 享价值的有机生态系统,建立适合知识服务发展的网络 生态圈和利益共同体。[12]受疫情影响,以往那种主要依 靠单打独斗、拘泥于固态思维和市场的经营策略开始变得 捉襟见肘,破圈跨界成为诸多出版企业的选择。
(1)价值跨界。图书出版业是以系统化知识作为核 心价值,面向公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行业,这些精神 文化产品多以语言和文字为表现形式。近年来,数字化 出版、各种网络广播的出现,使听书成为一种新时尚,然而转换的只是表达方式一-从书面语言到口语表达,本质上的核心内容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而以此次疫情为 契机,出版社打破图书出版的固化思维,开始探索更多 价值开发的新模式。
一是行业跨越,走出图书出版边界,与更多的行业 展开合作。典型者如传统教材教辅链接在线教育资源 与服务,两者优势互补,为读者提供更多元、有深度的 教育知识资源;再如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上海音乐家协 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自2020年2月1日起在各大自 媒体平台上开展“音乐传情、风雨同心” 2020抗击疫情 优秀歌曲公益展播,向全国征集抗击疫情原创歌曲,随 后又将优选的歌曲和歌谱制作成抗击疫情音乐出版物,并首次在哔哩哔哩、阿基米德等多平台云首发,累计点击量超百万。
二是化整为零,从知识的整存整取转化为零敲碎打 模式。与报纸等提供即时信息的纸媒相比,图书的最大 价值在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但同时存在着时效性 欠缺的弊端,与当今多模态媒介并存、受众碎片式阅读 的习惯不相适应。基于此,一些出版社在新媒体运营过 程中将存储的精华资源化散、揉碎,化整为零,收到良 好效果。据统计,出版社榜单TOP50的在疫 情期间创作的10万+文章数量创历史新高。[12]譬如上海 科技教育出版社旗下《科学画报》2020年春 节期间发文10余篇,总阅读量1 300万,其中《17年前的 果子狸不会离去,除非你们再也不去吃野味了》总阅读 量更是高达910万。
(2)区域跨界。2020年不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 不仅对于我国来说是场考验,对于世界来说也是一场大 考。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向好、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中国的抗疫经验、信息沟通和社会治理等赢得世界赞 誉,不少国家出版人与中国合作意向有所加强。为此,一些出版社在强化国内主题出版的同时,亦加强相关图 书编译工作,大开国际合作通道,国际版权合作由此迈 上新台阶。比如中国外文局
于伦敦书展宣布取消之际,及时调整策略,将新近出版的抗击疫情系列中英文出版 物以云首发的方式带到全世界读者面前,并宣布向国际 社会捐赠所属7家出版社出版的全部抗击疫情图书的国 际版权,即对已获得多语种翻译权及相关转授权的抗疫 主题图书,全部免费授权国外出版机构出版,受到不少 国家肯定。截至2020年5月底,“已有29种抗疫图书在海 外落地出版,覆盖英国、巴西等15个国家,涉及14个文 版”。[13]新世界出版社疫情期间与来自俄罗斯、韩国、瑞典、奥地利的四家出版机构签订了46项合作出版协 议,其中与奥地利和瑞典出版社属首次合作。一些疫情 较为严重的国家还主动与中国联系,寻求抗疫支持。比 如伊朗疫情发生后,该国资深出版人通过中国译研网寻 求防疫图书版权合作,得到中国多家出版社积极响应,相关国内出版社还决定授予伊方免费版权并翻译出版。主题合作一方面以实际行动有效支持了各国抗疫,共度 难关;另一方面中国出版机构的免费赠予版权举动,也 为今后与相关国家出版社的版权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迷局破解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缓解,图书出版业也正全面恢 复。虽然疫情时期的一些特殊做法也将随之降温,但转
编辑之友.Editorial Friend | 2021.3 丨书业| 02
7
型之旅仍在继续,后疫情时代,中国图书出版业仍需继续 升维创新,破解个中迷局,在数字化征程上不断迈进。
1. 制度建构:成立专门的应急出版和数字化业 务机构,增强临场反应力和融媒竞争力
此次疫情中尽管部分出版社表现突出,在应急出版 和数字化方面先声夺人,赢得市场一片喝彩,但从全国 范围看,也有部分出版社行动较为滞后,究其原因,很 大程度上是囿于现有出版社的建制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 尤其是特殊时期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不少出版社 对数字化业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未设立专门的 数字化出版部门,仍由传统的编辑人员负责新型的电子 书有声书业务、音频视频制作及网站、APP 、公众 号运营等,造成因观念思维和专业业务的局限,数字化 业务开展乏力;有些虽设有数字出版部门,但“形至神 散”,未能与传统的出版业务很好地融合,未发挥出数 字出版应有的威力。另一方面,现有的常规运作机制和 模式与复杂万变的社会形势和需求存在脱节,出版机构 基本部未建立应急出版机制,而是在考验来临之时,由 临时的出版小组完成,如此出版机制显然难以适应类似 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非常态时期的需要。鉴于此,建议出 版机构将数字化业务、应急出版纳入常规建制,设立专 门机构,由专业人士负责相关业务,数字化业务要充分 考虑如何与传统出版融合共生的问题,而不是两张皮式 运作。比如图书网络直播,要考虑与直播平台的匹配 度、人员的专业
度与讲书模式、刚需产品及快消品带货 模式的不同等。而应急出版部门除做突发事件选题外, 还可负责重要纪念日、国家重大政策等的选题,以增强出 版机构对非常态以及重要事项的参与能力和策划能力。
2. 内容策划: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差异化品牌 内容,力创精品经典之作为支持我国抗疫工作,满足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工 作需求,不少出版社紧急调动人手,在短时间内出版了 不少主题书籍。截至2020年3月20日,中央宣传部出版物 数据服务中心开设的抗击新冠肺炎专题数据显示,与抗 击新冠肺炎相关的图书已出版超230种,内容涵盖疫情 防护知识、心理疏导、文学纪实以及面向少儿的疫情科 普等方面。[14]这些种类繁多的图书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 求,但也出现了主题和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的问题。以 大众疾病防护为主要内容的图书占总数的1/3以上,内容 上未免交叉重复。[14]同时,以疾病防护为主的书籍面临 的另外一大问题是难以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一旦疫情 过去,这类图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而图书内容上若与
028
| 编辑之友• EdhoriaHricnd I  2021.3 |
1$ 业
I
各大媒体第一时间公布的防护知识重复,公众在提前获知 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对图书的购买欲望就会大为减弱。
因此,图书出版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
源和出版配置,避免出版社各自为政,同一选题过度重 复,浪费出版资源;出版机构和相关作者也应在差异化 上做文章,避免盲目跟风,除满足读者疫情期间的特殊 精神文化需要外,还要努力打造经典,延长图书的生命 周期。比如依附在疾病、瘟疫上的叙事主题就有社会主 题、生命主题、爱的主题等,社会主题包含药的主题、 异化主题、权力主题、灾难主题、人性主题;生命主题 从生命意识、生命困境、死亡主题三个层面表现了疾病 叙事蕴涵的终极关怀和人本关爱内涵;爱的主题包含爱 情主题和母爱主题。[151历史上,从这些主题切入,曾 诞生过不少经典的文艺之作,因此相关出版机构和作者 也应从单纯的知识防护、心理救治、科普等层面跳脱出 来,从更为高远、宽广的层面审视此次疫情,以精品和 经典意识对待创作和出版。
3.盈利模式:提高议价能力,建立多方共赢利 润共早和平衡机制I 持久稳定盈利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出版机构响应国家抗疫需 求,将自己的电子书、有声文化产品以限时免费的形式 或者极低的价格提供给读者,此举虽然一定程度上壮大 了读者,为出版社带来了更多潜在的消费者,但毕竟 没有稳定盈利支撑,难以持久为读者提供服务。因此, 后疫情时代,出版机构还应考虑
如何建立持久稳定的盈 利模式。目前,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出版,除自建平台 外,出版方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内容盈 利和广告盈利。对于内容盈利模式,主要可以细分为购
买和点击两个模式。购买模式,就是用户购买单独一本
电子书、
个音频课程,出版方与第三方平台实现分成
收益;点击模式则可理解为第三方平台推行的会员包 月、VIP 阅读和限时订阅等模式。[16]然而,问题在于出 版机构本为提供内容服务的上游机构,一旦沦为第三方 平台供应商,难免因为议价能力较弱、数字资源获取能 力有限等情况,处处被动。且对于图书电商来说,半价 折扣、满减活动已成常态,为保住线上份额,出版机构 给予第三方平台的折扣只能一降再降,利润更是日趋稀 薄。因此,如何实现多方共赢、将购买产业链转变为利 润共享产业链迫在眉睫。
首先,形成品牌、提高出版机构的议价能力是根 本。出版机构不能满足于大卖场式的规模增长,更要做 精品店、专卖店,在单品效益上做文章,打造不可替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